量化私募20时代高频时代

量化私募2.0时代:高频时代

量化2.0时代,要感谢证监会。这个时代的特点是交易高频,策略的精细程度和复杂程度已经10倍于量化1.0时代了,各种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等高级数据挖掘的技术开始出现在路演PPT中,让各个渠道耳熟能详。

在2015年4月16日,也就是在IF上市之后,整整5年后,推出了中证500指数期货(简称IC)。因为中证500指数市值比较小,对冲的时候可以选小盘股也不用暴露市值风险。所以在中证500股指期货上市后,还活着的量化对冲的私募的风格突变,不再是靠长线的因子赚钱,而是开始了一个更微观的时代。2017年开始,随着中证500期货贴水的变小,量化2.0时代正式开始了,四大金刚开始悉数登场。随着他们稳定的收益,很小的回撤和超过100倍的换手率,规模开始直线上升。目前头部量化私募的总AUM已经超过1.0时代的最高峰。
量化对冲经过一轮优胜劣汰,剩下的陆续走入了高频价量的世界,最牛的私募研究的数据也从日级别进入了分钟级别的价量因子。另一方面,海归的量化团队越来越多,也为国内量化私募走向正规化奠定了基础。这些海归们在建立自己的私募或者团队之后,将海外大量已经比较成熟的模型框架引入了A股市场,不断推动着国内量化对冲策略的发展。所谓高频交易策略一般包括如下几个关键特征:处理分笔交易数据、算法交易、高资金周转率和日内交易等,其主要依赖于市场每天都会出现的短暂无效单和流动性需求,捕捉超短线的交易机会。
有数据显示,目前投入国内股票市场的量化资金预计在1800亿元-3600亿元之间,其中日间量价的规模大概在1200-2400亿元,占据了一半以上的份额,日内回转交易次之,规模在500亿-1000亿元之间,事件驱动和基本面量化则均在百亿元以下。
只是,高频价量策略的缺陷也很明显,主要体现在策略容量上的限制和策略的拥挤程度问题。

近几年市场整体表现较为疲弱,很多低频策略收益表现不佳,高频策略的优势随之凸显,在各个渠道的力推之下,高频策略规模快速扩张,不断逼近市场容量的上限。量化2.0时代的主宰高频价量私募有两个天生较大的问题,一是策略容量的瓶颈,二是策略的拥挤程度的问题。做量化的都知道换手率越高的策略夏普越高,但是容量越小。另外,价量因子的生命周期较短,需要不断的挖掘。因为高换手价量因子主要赚股市里短线交易者冲动交易的钱,所以当市场结构发生变化,韭菜的交易越来越少的时候,价量因子就比较难受。
我们发现股市下跌,成交量的萎缩会给价量因子带来很大的挑战。像2018年的下半年,市场缩量下跌,价量因子走平了很久,2019年的5-7月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当前价量策略已经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局面。好几家做价量的头部私募从2018年开始就不怎么接钱,还在接资金私募的也在不断提高管理费和业绩报酬门槛。大多数专注高频价量因子的私募都在想办法转型,有的走向了加杠杆自营的道路,通过自营资金加杠杆来实现收益的最大化,另外还有一些正在往低频基本面因子挖掘上转型,基本面量化成为热点。

发布者:股市刺客,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5sca.cn/archives/75163
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或读者投稿,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请联系站长并出示版权证明以便删除。敬请谅解!

(0)
股市刺客的头像股市刺客
上一篇 2024 年 7 月 12 日 上午9:22
下一篇 2024 年 7 月 12 日 上午9:2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