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值策略分析

如何解释超额收益对于不同的投资者来说都是一件既幸福又痛苦的事情,痛苦在于几乎没有任何方法可以让你精准地对未来收益进行预测或者对既得收益进行评价,毕竟我们其实很难说清楚自己的收益到底来源于能力还是运气,不过另一方面的幸福倒是比较直接,毕竟都有超额收益了你还要什么自行车?

从投资理念或者流派来看,我们常常把投资者分为纯量化投资者、基本面投资者(价值投资)和技术投资者。纯量化投资者擅长通过统计信号来设计投资策略,基本面投资者的分析基础是企业的财务指标,而技术投资者的研究逻辑则起源于股票的价量指标。在任何一个市场上,三种类型的投资者都共同存在,并且都取得过良好的投资绩效(无论在实务还是在学术上都能得到证实)。实际上无论三者的分析出发点有多大的差异,从逻辑模式上,其实都是对大数定律的笃信,即经验之上和历史重现,毕竟未来实在太过复杂,还是以史为鉴比较简单。

说到技术投资方法,其中比较出名并且在现实中非常常见的一个方法,就是均线法。这个方法的原则是,当股价运行在历史均线之上时,或者短期均线高于长期均线时,表明股票值得持有,因为这意味着股票存在向上的趋势,但是如果出现的是相反的情况的话,就应该反过来操作,及时卖掉股票以止损。除了简单平均之外,一些分析还会使用移动平均的方法,以期剔除掉一些周期性的因素。

均值策略分析

实际上在纯量化投资者看来,这就是一种“追涨杀跌”,即动量策略的变形。标准的动量设计方法在Asness等人的论文里已经有过很明确的规定,但是在这种标准的动量分析方法正式确立之前,人们对动量效应的分析,其实就是依照技术分析方法中的均线分析模式进行的,感兴趣的少年可以看一下Jegadeesh和Titman在1993年的研究,文末有文献索引。

作为大多数投资者进入股票市场后最早接触到的投资方法,均线方法其实帮助我们理解市场中的价量关系有很大裨益,一些研究者甚至会使用均线指标来分析市场中的投资者情绪。而相应的利用均线方法分析超额收益的方法也层出不穷:例如最早提出均线策略的Robery Levy,是在1967年就发现了这一方法在美股市场具有适用性,他当时使用的方法是,当股票价格高于其之前27个月均值时就买入;而Reilly和Norton等人在2003年的教科书里也提出,如果股价50日均值高于250日均值,就可以进行买入,此后Park在2010年按照这个思路设计了两个指标的比值组合,并且发现策略给出了没有办法用系统性风险揭示的超额收益。此外,国内也有学者对此进行了分析,比如周铭山等人在2013年对30日、60日、90日均线策略(即本日价格高于30日、60日和90日平均价格)进行了对比研究,同样发现了相应的策略红利,这意味着均线策略在国内同样有可行性。

均值策略分析

对此,我们继续利用倍发科技投资研究系统(Betalpha BAR 1.0)来进行分析。借助前述文献使用的均线策略方法,我们直接使用前述的Levy方法、Reilly方法和周铭山等人文中的三种均线策略共五种,然后再加上在股票软件和一些分析中常见的5日均线和10日均线策略(即本日股价高于5日或者10日均价),此外我们也加入中长期均线突破的分析方法,即使用30、60、90日均线策略,例如要求股价30日均值高于60日(在表格中表述为30/60日均线法),类似地我们还可以提出30/90日均线法和60/90日均线法。

综上我们可以得到10种不同的均线策略。我们首先对2012年以来10种策略的表现进行回测,换仓频率为每月,而投资标的为全部A股(剔除所有ST和PT股票),而股票配置是等权重的(即每只股票所占比例一样)。

均值策略分析

在不考虑交易成本的情况下,所有策略在周期内的年化收益率均高于基准收益(我们取周期内沪深300指数的年化收益为基准,其收益率为16.94%),具体结果如下表所示。

均值策略分析

而从结果来看,Levy和Reilly的方法都有不错的表现,而简单的均线策略中,短期(也就是10日内)的均线策略的表现显然也比中长期要好

考虑到我们使用的是等权重方法进行的股票组合设置,但是实际上大多数对资产组合的研究中,都会考虑配置方案对组合收益的影响,并且究竟哪一种配置方法更好,也是一个仁者见仁的事情。因此这这里我们继续控制一下配置方案,把等权重改为按照市值进行配置,然后把上述10个策略重新测试一下。

均值策略分析

如上图所示,目前BAR可以一键对上述配置方法进行调整。

而结果如下表所示,我们把两种配置方法的结果进行一下对比。

均值策略分析

显然,改为市值权重配置之后,策略收益率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下降,并且10日以上的均线策略都没有战胜同期的指数收益(表中有超额收益的策略我们已经标红)。

这意味着我们使用市值权重进行配置的结果并不尽人意。此外,我们也进行了换仓频率的更改,例如我们将换仓频率改为每周和每日,但是同之前相比预期收益率也没有任何优势(但显然交易成本变大了),具体内容限于篇幅我们在这里不做展示。

当然市场环境等因素也会对均线策略的可行性存在影响,牛熊市的转换势必会影响不同期限均线策略的表现,但是影响不同策略风险水平的市场因素究竟是什么,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实际上,由于均线策略是完全依照历史数据设计的,如果所有投资者都依此行事的话,那么这一策略的长期超额收益应当是不存在的,但是现实超额收益的存在意味着有很多投资者并不依照这样的策略进行投资,也就是说均值策略并不能说服一些投资者,那么他们的疑虑又出现在哪里呢,这其实又是另一个有意思的话题了。

本文使用的BAR策略:

Close_Price>avg_t(Close_Price,-27:-1,M)

Levy策略:股价高于过去27个月的均价

avg_t(Close_Price,-50:-1,TD)>avg_t(Close_Price,-250:-1,TD)

Reilly策略:过去50个交易日日均价高于过去250个交易日均价

类似地,将-50改为-30,-250改为-60,即为30/60日均价策略,以此类推

Close_Price>avg_t(Close_Price,-5:-1,TD)

5日均价策略:股价高于过去5个交易日的均价

类似地,将-5改为-10即为10日均价策略,以此类推

发布者:股市刺客,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5sca.cn/archives/306017
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或读者投稿,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请联系站长并出示版权证明以便删除。敬请谅解!

(0)
股市刺客的头像股市刺客
上一篇 36分钟前
下一篇 19分钟前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