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之前的股市是T+0交易制度,当时市场中最强大的活跃力量是所谓的庄家。其实就相当于今天的游资。
他们与今天基金的做法截然不同,基金是优选股票,长期持有,拉高的目的是让股价与估值相吻合,而不是出货。基本面不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这些基金通常不会主动卖出。
而当时的庄家,最理想的做法是:在低位建仓,然后拉高股价,在高位卖出。等股价下跌到低点时,再买入,再拉高,再卖出,如此循环。
这就是说,第一,他们不会长期持有股票。第二,他们也不在乎股票的业绩,只要能炒起来就行。最典型的是,当时的沪市里的上海股,随便有点风吹草动,就能炒作一波,没业绩没关系,只要是上海本地的股票就行。当时沪市深市也有一些业绩比较好的股票,根本没人理会。究其原因,恐怕与资金的来源有关,江浙沪的资金较多。
这种做法自然引发了市场很大的震荡。散户整天与庄家肉搏,其结果,大概是互有胜负。庄家的胜算远没有今天的机构这么大。
因为T+0的原因,拉高的途中,庄家自己还没怎么出货,散户先跑光了。悲催的一点的庄家,也不撑了,会被套,会认输。顽强一点的,会继续上拉,比如当时的界龙实业,连续拉升了20多根阳线,尽管每天涨幅不大,但就是不跌。
说实话,当时股价的上涨下跌,与业绩根本没关系,确实有一定程度的投机。
当时的股票很少,进入市场的资金却越来越多。具体数字记不清了,但是在1996年,沪深两地加在一起,总共也只有300多只股票。
管理层非常担心的是,随着进入股市资金增多,这样乱炒作下去,会出事的。所以,从1995年1月1日开始,实施了T+1交易制度。
很多人认为,实行T+1交易制度的初衷,是为了偏袒机构。但是在当时,确实不是这样的。这一功能,是后来才被发觉和发掘出来的。而最近这几年,更是被高频量化发挥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当时机构和散户的交易手法,同今天相比,都很幼稚,谁都没想这么多。不要忘记,1995年之前,电脑根本还没普及,大家都要去证券公司看股票行情的。
其实,当时的投机和炒作行为,之所以会泛滥成灾,是因为当时的庄家,就是市场里最大的鱼。还有就是,A股一直到今天都没处理好的问题:财务造假和退市。所以,没股票会被退市,那就是可以随便炒。当时要是能果断处理这个问题就好了。
如果造假会破产,会退市,散户会得到赔偿,而且能切实得到执行,那么股市中的主流交易规则,就不会是胡乱炒作,而是更看重股票的业绩。真的,这一问题,到今天都没得到很好的解决。这就是A股中,游资敢为所欲为,管理层有所顾忌的重要原因。
当然了,我说的主要是1995年之前的事情,现在的情形完全不一样了。
那么实行了T+1之后,抑制了所谓的过度投机吗?我认为没有。虽然散户只能T+1,但是市场也在变得越来也大,基金慢慢称为市场中势力最大的主体……市场的很多方面都在发生变化,把T+1减少的交易量,冲淡了。但是,很重要的一点是,当时的机构,并没有意识到,T+1是屠杀散户的好办法,所以,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一规则,而散户也没有太多感觉。这些都是后话了,咱们以后再说吧,要不然这文章也太长了。
发布者:股市刺客,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5sca.cn/archives/740086
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或读者投稿,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请联系站长并出示版权证明以便删除。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