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中的专家并不值得迷信。

有网友留言,看你发文总是对专家观点冷嘲热讽,不要忘了,那可是专家,比起业余投资者强的不是一星半点。对此,我的回复是,股市中的专家并不值得迷信,甚至在股市,业余投资者往往能够战胜所谓的专家。

首先,业余投资者和所谓的专家一样,都是把股票投资当成“副业”在经营。业余投资者把股票投资当成“副业”可以理解,因为几乎每个股民都有一份工作,股票只是在工作之余的一个爱好、一项研究,可不就是“副业”?但为什么说所谓专家也把股票投资当成“副业”呢?你上网去搜,几乎所有耳熟能详的所谓专家都是某研究部门的研究员、某券商的策略分析师、某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他们都是在领取那一份工作的薪水,靠薪水活着。那么,这些所谓专家是否与我等小散一样,也是把股票投资当成“副业”在经营呢?他们的主业是研究员、是分析师、是独立董事,这个主业的薪水才是使得他们衣食无忧的源泉,而不是股票投资本身。你听说哪个所谓专家靠投资股票的收益活着?没有,一个都没有,至少我从没听说过,倒是许多专家言之凿凿,自己从来不买股票,否则以那些专家的“超能力”,我们不可能听不到他们点石成金的传奇故事。这就相当搞笑,一群在股海中拼杀到伤痕累累的散户,把从未买过股票的人当专家迷 信、当神 仙崇拜,他们配吗?

我本人在股海中摸爬滚打20年,赚过钱,当然也亏过钱,至少我知道自己投入股市的是辛辛苦苦劳动换来的血汗钱,套住了是真着急,割肉了是真心疼,我明白那种期待上涨的迫切和害怕下跌的绝望,因为我真真正正、真刀真枪的在这个市场里搏杀着。但是那些所谓专家呢?他们只是领着股市之外的一份高额薪水,悠闲自在的指点江山,告诉你应该怎样分析宏观形势,应该如何预判企业未来。他们有过辛苦所得化为乌有的绝望吗?他们有过深度套牢的煎熬吗?换言之,一个从未上过战场的人,真的懂得子 弹穿过身体的灼热和剧痛吗?真的见过对手狰狞可怖的眼神吗?纸上谈兵式的专业是否真的值得敬重?

我的业余时间多数是在头条上度过的,只要一有时间就会打开软件刷一会儿,而且多数是刷财经类栏目。我发现许多所谓专家的观点简直可以用荒唐至极来形容,至少是我等凡夫俗子所不能理解的,他们与我这样的业余投资者的想法可以说是云泥之别,当然,所谓的专家观点是高高在上的“云”,我这样的业余投资者的观点则是卑微的“泥”,下面是我的一些发现和思考。

专家观点一、后口罩时代,经济复苏进程受俄 乌战 争、巴 以冲 突、贸 易 战等国际风云变化的影响,这些都不是某一特定国家主观能够改变的现实,因此,经济前景并不明朗,现在并不是一个值得投资的好时机。

业余投资者的观点:口罩已经渐行渐远,甚至已经无人再提,那么,相对于口罩时期的人人被困在家里,现在的经济活力已经基本恢复正常,难道人类以后的漫长岁月将永远走不出口罩的影响吗?如果把口罩使得足不出户比作锅底,那么今后无论如何也比那个时期要强的多,就好像在锅底无论朝哪个方向走都是向上一样,经济肯定会越来越好。另外,俄 乌 战 争也好,巴 以 冲 突也罢,包括贸 易 战,都是突发事件,是非正常状态,人类还是和平的时候更多一些,因此,局部地区冲突这个非正常状态迟早会过去,不趁着非正常低估的状态投资,难道要到歌舞升平的时候再投资吗?那时候还会有现在的低价格吗?同时,冲突状态本身就意味着大量的物资消耗,这对全球经济的复苏有正面的影响啊。

专家观点二、A股实质性跌破三千点,意味着盘中存量资金有限,多头已经没有抵抗能力,叠加PPI、CPI数据同比下滑,经济前景的不乐观使得观望资金避险情绪加重,这时也许并不是投资的最好时机。

业余投资者的观点:指数或个股跌了是好事还是坏事?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价值,包括股价和股指,当这些指标都下跌了,应该是机会更大了、风险更小了呀。没理由6124点的时候认为机会无限,跌破3000点了,反而认为风险无穷,指数或股价的下跌并不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分红水平。另外,PPI、CPI等经济数据的下行,连老百姓都注意到了,都忧心忡忡,难道管 理者不知道,不关心吗?要知道这些数据本身就是他们统计发布的,他们能不知道,能不关心?对14亿人口大家庭的明天负责,是他们的责任、是他们的工作。他们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穷尽一切手段推动经济重回正常轨道。那么,不趁着现在经济低迷、价格便宜的时候买,难道要等到人人都看出经济欣欣向荣,都憧憬美好明天的时候买吗?那时候能有现在的低价格吗?投资者应该趁着黄金掉在烂泥里无人问津的时候买入,等到这块金子被从烂泥里拿出来,清洗干净并摆在装修豪华的金店柜台里,下面铺着名贵的金丝绒毯子,上面罩着精致的盒子,被人人追捧的时候,已是应该卖出了。

专家观点三、北 向资金 大幅 流出,国外投资者加速 撤 离导致市场一蹶不振,管 理 层的提振市场措施后续效果有待观察。

业余投资者的观点:北向资金并不是百灵百验的先知,国外投资者也不是无所不能的上帝,他们的行为可能短时间对市场造成一定冲击,但是长期看还是价值规律在决定着资产的价格。高估的必定下跌,低估的必定上涨,这是永恒不变的价值规律所决定的。别的不说,银行股四、五倍市盈率全球罕见,0.5倍市净率相当于打了五折,特别是普遍6%的股息率,即便是连续加息的美国,其无风险收益率也难以与之匹敌,银行股的上涨只是时间问题。而银行股占指数权重极大,银行股涨指数必然上涨,加之A股2015年后就没有像样的指数行情,这本身就处在七、八年必有一次牛熊交替的股市规律的边缘。管 理 层提出提振市场的措施是顺应价值规律、合乎股市运行规律的行为,占据全部的天时、地利、人和,现在看空股市,以后恐怕要拍大腿。

在初步对比分析了所谓专家与业余投资者观点的不同之后,我们不禁要问,业余投资者懂的这些道理,那些专家不可能不懂,但他们为什么总是在贩卖焦虑、制造恐慌?因为所谓专家是靠流量活着的,流量大了,各类财经栏目才会请他去做嘉宾,他出的书也才会有人买。但是流量是谁给的呢?当然是广大散户。散户亏钱了,他不可能承认自己投资方法有问题,他一定要骂这股市割韭菜,这是人性使然。那么专家怎么办?自然要跟随这种情绪,他不跟着骂,不带头骂,反说散户的投资方法有问题,他本身就要被骂,就会失去流量,那么以后还怎么参加财经节目挣出场费?还怎么出书挣钱?散户之所以把某些专家誉为良心专家,盛赞他们肯替散户说话,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这些所谓专家总是顺着散户的心思发表言论,散户爱听什么,他们就说什么。你看一些带孙子、孙女的老太太,见到孩子摔跤了,往往要拍一下地面,说一句都怨你,把宝宝摔疼了,或是装模作样地打一下桌椅,说一句都怨你,把宝宝磕疼了,那边宝宝就笑了,因为他找到了致使自己摔跤的理由。成年人也有这样的心理,炒股赔钱了一定是股市 制度有问题,一定是滥发 新股的原因,一定是无良的大股东违规 减持造成的,现在你看专家也这么说,那他一定是良心专家,得支持、得捧!许多专家正是在这些利益的考量下,才表达了类似刘 纪 鹏那句“等 股 市 制 度 调 整 和完 善 了 再 入 市”的观点。你以为他是在关心散户的赔赚吗?他在乎的是股民的支持,在乎的是那些评论、转发和点赞,在乎的是自己的流量。

所幸,就在我写下这篇文字的时候,传来刘 纪 鹏、洪 榕、水 皮等所谓专家被禁言的消息,套用郭德纲的一句话结束今天的话题,“我很欣慰”。

发布者:股市刺客,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5sca.cn/archives/737225
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或读者投稿,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请联系站长并出示版权证明以便删除。敬请谅解!

(0)
股市刺客的头像股市刺客
上一篇 40分钟前
下一篇 30分钟前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