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基金我靠3条铁律只买指数低位入盈利卖

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前阵子同学聚会,有人凑过来问我:“你买基金好几年了,咋从没听你说过亏?有啥秘诀啊?”其实哪有啥秘诀,我就认准三条死规矩:只买指数基金,只在低位时动手,没盈利坚决不卖。

身边太多人买基金栽跟头:要么追着热门主动基金跑,结果基金经理一换、风格一变就亏;要么看别人赚了就高位跟风,买完就跌;要么刚赚点零头就慌着卖,或者套住了就割肉离场。今天就用拉家常的话,把这三条铁律拆解开说,从“为啥只认指数基金”到“咋判断是不是低位”,再到“赚多少卖合适”,全是能落地的干货,小白看完也能照着做,少踩坑多落钱。

买基金我靠3条铁律只买指数低位入盈利卖

第一条铁律:只买指数基金,主动基金碰都不碰——省心、靠谱,还不踩雷

先跟大家说清楚:指数基金不是单指某一只,而是“跟着特定指数走的基金”。比如沪深300指数基金,就跟着沪深300指数(里面是A股300只大盘股)涨涨跌跌;买纳斯达克100指数基金,就跟着美国那堆科技股(苹果、微软啥的)走。

为啥我死磕指数基金,不碰主动基金(基金经理自己选股票的那种)?三个实在原因,都是踩过坑才悟出来的:

第一:不用赌经理,谁管都差不多

主动基金赚不赚钱,全看基金经理的水平。经理眼光好、调仓及时,就能赚;可要是经理水平差,或者突然离职,再不然风格飘了(比如明明是消费基金,却偷偷买了一堆科技股),那亏起来没商量。我之前有个同事,2021年买了某明星经理的主动基金,后来经理跳槽了,新经理接手才半年,基金就亏了20%,现在还套着呢。

但指数基金不一样,它不用经理费脑子选股票,就照着指数里的成分股买就行。比如沪深300指数基金,指数里有啥股票,基金就买啥,谁当经理都一样。不用操心“经理行不行”“会不会离职”,省老心了。

第二:费率低,长期能省不少钱

买基金要交管理费、托管费,主动基金的费率一般是每年1.5%-2%,指数基金大多只要0.1%-0.5%。别觉得这点钱不起眼,长期下来差得可多了。

比如你投10万块:

– 买主动基金,每年光费率就得交1500-2000块;

– 买指数基金,每年顶多交500块。

算下来10年,光费率就能差出1万多,这可是实实在在的利润,能省为啥不省?

第三:赚市场的钱,不跟别人比

主动基金得“跑赢市场”才算本事。比如沪深300指数涨了10%,主动基金得涨15%以上才算合格,可实际上呢?2023年沪深300涨了5%,一半以上的主动权益基金都没跑赢。

指数基金就没这压力,市场涨它就跟着涨,市场跌它也跟着跌。比如沪深300涨10%,沪深300指数基金也能涨个八九成。虽然赚不了“超额收益”,但能稳稳赚市场的钱,对咱们普通小白来说,比“赌主动基金能打败市场”靠谱多了。

当然,指数基金也不是随便挑,我一般选“规模50亿以上、成立3年以上、费率低”的。像华泰柏瑞沪深300ETF、易方达纳斯达克100ETF,都是经过市场检验的,不容易出幺蛾子。

第二条铁律:只在低位时买,高位再热闹也不碰——咋判断低位?看俩指标,不用瞎猜

很多人买基金亏,就是栽在“高位跟风”上。比如2021年白酒指数涨疯了,有人跟着买白酒指数基金,结果买在山顶,现在还没解套。我买指数基金有个原则:低位才出手,高位再涨也不碰。

那咋判断是不是低位?不用看复杂的K线,也不用算难懂的估值,就看两个简单指标,小白也能秒懂:

第一:看“估值百分位”,低于50%就算低位,越低越好

估值百分位的意思是“现在的估值,比过去几年里多少时间的估值都低”。比如沪深300指数的估值百分位是30%,就是说“现在的估值,比过去10年里70%的时间都便宜”,这就是低位;要是百分位到了80%,就是“比过去10年里80%的时间都贵”,那就是高位。

咋查这个数?支付宝、天天基金APP上都能查:

– 打开支付宝,搜“指数估值”,主流指数的估值百分位一目了然;

– 比如现在沪深300估值百分位35%、中证500估值百分位20%,这就是低位,能买;要是创业板指估值百分位75%,那就是高位,坚决不碰。

我一般只买“估值百分位低于50%”的指数基金,低于30%就多买,低于20%就重仓,高于70%再涨也不心动。这样能保证“买在相对便宜的位置”,就算短期跌,也跌不了多少,心里踏实。

第二:看“市场情绪”,大家都慌的时候就是低位

有时候估值百分位没到特别低,但市场情绪特别差,那也是低位。比如2022年10月,A股跌得人心惶惶,有人说“要跌到2800点”,身边买基金的人都在割肉,这时候就算估值百分位没到20%,也是进场的好时候——因为大家都怕,没人买,股价都被压得低,后面涨的概率很大。

反过来,要是身边所有人都在说“买基金能赚”,连小区大妈都推荐基金,比如2021年年初那样,那就是高位了。就算估值百分位没到80%,也别买,后面大概率要跌。

简单说:低位就是“估值低+大家慌”,高位就是“估值高+大家贪”。跟着这两个信号走,基本不会买在山顶。

还有个小技巧:我买指数基金从不“一次性满仓”,而是“分批买”。比如我有10万块,估值百分位30%时买3万,跌到20%时再买3万,跌到10%时把剩下的4万都投进去。这样就算继续跌,也能补仓摊低成本,不会“买完就套牢”。

第三条铁律:只有盈利后才卖,不赚不卖,套了也不割——咋定盈利点?别贪,也别慌

很多人买基金赚不到钱,要么是“刚赚点就卖”——比如涨了5%就慌着赎回,结果后面又涨了20%,拍大腿后悔;要么是“套了就割肉”——跌了10%就怕继续跌,忍痛卖掉,结果割完没几天就涨回来,白亏一场。

我买指数基金有个死规矩:没盈利坚决不卖,套了也不割,而且买之前就定好“盈利目标”,到了就卖,不贪也不慌。

第一:定合理的盈利目标,一般15%-20%就卖

我从不定太高的目标,比如不会想着“等赚50%再卖”。指数基金是赚市场的钱,很难一下子涨那么多,目标定太高,容易“坐过山车”。比如2023年沪深300指数基金涨了18%,我涨到15%就卖了,虽然没赚满,但钱落袋为安了;要是等50%,后面跌回去,反而白忙一场。

当然,盈利目标也不是固定的,得看指数类型:

– 宽基指数(比如沪深300、中证500):目标15%-20%,因为波动小,涨得慢;

– 行业指数(比如半导体、新能源):目标20%-30%,波动大,涨得快但跌得也快,见好就收;

– 海外指数(比如纳斯达克100):目标25%-30%,长期趋势好,但短期波动也大,别贪多。

我买基金的时候,会把盈利目标写在备忘录里,比如“沪深300指数基金,赚15%就卖”。后面涨到了,不管后面还会不会涨,都果断卖——赚到手的才是钱,没到手的浮盈,随时可能没。

第二:套了不割肉,只要指数还在,迟早能涨回来

有人问我:“要是买了指数基金跌了,套了10%、20%咋办?”我的答案是“拿着等,不割肉”。因为指数基金跟着市场走,只要中国经济还在发展,A股还在,沪深300、中证500这些宽基指数迟早会涨回来。就算套了,只要拿着,总有解套甚至盈利的时候。

比如2022年沪深300指数跌了21%,我手里的沪深300指数基金也套了18%,但我没割肉,一直拿着。到2023年,基金不仅解套了,还赚了12%。要是当时割肉,就真的亏了,后面涨回来也跟我没关系。

当然,套了也不是“死拿不动”。要是估值跌到更低的位置,比如从30%跌到20%,我会补仓摊低成本。这样解套更快,后面盈利也更多——比如套了10%,补仓后成本降了,可能涨5%就能解套,比死拿强。

第三:卖了之后别慌着再买,等下次低位

很多人卖了基金,就急着“再找一只买”,结果又买在高位。我卖了基金后,会把钱放进货币基金里,等下次指数跌到低位(估值百分位低于50%)再买,没低位就一直等,不着急。

比如2023年我卖了沪深300指数基金后,一直没找到合适的低位,钱在货币基金里放了3个月。后来中证500估值跌到20%,我才把钱投进去,现在已经赚了8%。宁愿等,也不高位追,这是不亏的关键。

最后总结:三条铁律的核心——不贪、不慌、不折腾

其实这三条铁律看着简单,核心就六个字:不贪、不慌、不折腾。

– 只买指数基金:不贪主动基金的“超额收益”,选靠谱的,省心;

– 只在低位买:不贪高位的“继续上涨”,选便宜的,安全;

– 盈利后再卖:不慌“刚赚就跌”,定好目标落袋为安;套了不慌“继续跌”,相信市场等得起。

有人说“这样买基金赚得慢”,确实,它不会像热门主动基金那样一年涨50%,但胜在稳。我用这三条铁律买基金5年,每年平均赚12%左右,虽然不是最多的,但从没亏过。10万块放5年,也变成17万了,积少成多,比瞎折腾强。

对咱们普通小白来说,买基金不是“赌一把赚大钱”,而是“稳稳赚长期的钱”。记住这三条铁律,别追热点、别听小道消息、别瞎折腾,比啥都强——钱是自己的,稳着赚,才能睡得香。

发布者:股市刺客,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5sca.cn/archives/1692589
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或读者投稿,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请联系站长并出示版权证明以便删除。敬请谅解!

(0)
股市刺客的头像股市刺客
上一篇 12小时前
下一篇 11小时前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