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基金别瞎折腾!就2种情况该高抛低吸其余时候不动反而赚更多

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前几天在楼下超市碰到张姐,她拿着手机跟我吐槽:“你看我这基金账单,快两年了没赚着钱,光手续费就扣了两千多!”我凑过去一看,她去年一年换了8只基金,涨5个点就慌着卖,跌3个点就赶紧割,总觉得“动一动才能抓住机会”,结果越动越亏。

其实很多人买基金都犯这毛病——把基金当股票炒,天天盯净值、频繁调仓,最后把利润全折腾没了。我自己买基金快8年,踩过不少坑才摸出个门道:别乱操作,就两种情况值得高抛低吸,其余时候安安稳稳拿着,反而赚得更多、更稳。今天就用唠嗑的方式跟大家说透,看完你也能避开“瞎折腾”的坑。

买基金别瞎折腾!就2种情况该高抛低吸其余时候不动反而赚更多

先给你算笔实在账:乱操作的人,到底亏在哪儿?

为啥说“乱操作不赚钱”?我给你掰扯两笔真事儿,你就明白了。

第一笔是手续费的账。很多人不知道,基金买卖的手续费比想象中“坑”:持有不到7天就赎回,要收1.5%的惩罚性赎回费;持有7天到3个月,赎回费0.75%;就算持有3个月到1年,也得收0.5%。我之前帮我妈查基金账单,她2023年投10万买基金,半年来回倒腾了5次,光赎回费就扣了4800,还没算申购费,最后收益才赚了3000,等于白忙活一场。

第二笔是收益踏空的账。有次跟银行理财经理聊天,他说过去5年主动股票型基金平均年化能有12%,但普通基民平均年化只有3%——差的9个点,大多是追涨杀跌踏空的。比如2024年新能源基金涨了40%,但很多人涨20%就卖了,后面20%的收益没吃到;等基金跌了10%,又慌着买回来,结果刚买就又跌,来回套牢。

我同事小王更夸张,2023年买了只医疗基金,三个月换了3次仓,每次都是“涨一点就卖,跌一点就割”,最后手续费花了1800,收益还亏了5%,而那只基金同期涨了18%。你看,乱操作不仅赚不到钱,还得“亏手续费+踏空收益”,双重损失,太不划算。

就2种情况该“高抛低吸”,其余时候坚决不动

不是说买基金不能动,是得“该动的时候才动”。我这几年就只在两种情况下操作,其余时候不管涨跌都不动,收益反而比频繁操作时高了不少。

第一种情况:基金重仓的行业,估值高到离谱了就抛

啥叫“估值高到离谱”?不是看基金涨了多少,是看它重仓的行业值不值这么多钱。比如你买的是消费主题基金,前十大重仓股全是白酒、家电,你就去支付宝或者天天基金上查“白酒行业估值”——要是那个“估值百分位”超过90%,意思就是“过去10年里,现在的白酒价格比90%的时候都贵”,这时候就可以琢磨“高抛”了。

但有两点要注意:第一,别一次性卖光,比如先卖30%-50%,留一部分仓位,避免后面还涨,踏空了。比如2021年白酒估值百分位超95%,我当时卖了一半消费基金,后面白酒跌了30%,我又把卖的部分加了回去,相当于赚了波差价;第二,别盯着短期涨幅,比如基金涨20%就觉得“高了”,得看行业长期逻辑——要是大家还爱买消费,只是短期贵了,可能不用急着卖。

反过来“低吸”也一样,得等行业估值降下来。比如2022年新能源行业估值百分位跌到20%以下,这时候就可以慢慢加仓,不用一下子满仓,分3-5次加,降低风险。

第二种情况:急用钱不得不卖,卖了别慌着再买

第二种该动的情况,是真的急用钱——比如家里有事要花钱、孩子交学费,这时候不得不卖基金。但很多人犯的错是“卖了马上又买”,结果刚卖就涨,刚买就跌,来回折腾。

正确的做法是:卖了之后别慌着补仓,等市场跌到“不贵”的位置再低吸。怎么判断“不贵”?看大盘就行,比如沪深300指数的估值百分位降到30%以下,说明市场整体不贵,这时候再慢慢把卖的基金加回来。比如2024年我家装修,在沪深300估值百分位45%的时候卖了一部分基金,后面指数跌到30%以下,我分4次加了回去,不仅没踏空,还比之前的持仓成本低了不少。

这里必须提醒一句:千万别把“急用的钱”投股票型基金。我一般会把3-6个月的生活费存货币基金当备用金,剩下的闲钱再买基金,这样就不用因为急用钱被迫在低点卖基金,避免“割肉”的损失。

其余时候“不动”,为啥反而赚更多?3个实在原因

很多人会问:“基金跌了不补仓吗?涨了不止盈吗?”其实除了上面两种情况,其余时候不动,反而赚得更多,原因很实在。

第一:基金经理比你会调仓,别瞎掺和

你买的主动型基金,基金经理每天都在研究市场、调仓换股——比如发现某行业不行了,会换成更有潜力的;某只股票业绩下滑,会换成业绩好的。你要是频繁买卖,反而会错过基金经理调仓带来的收益。

比如我持有的一只科技基金,2023年上半年跌了15%,我没动,后面基金经理把重仓的传统科技股换成了AI、半导体,下半年就涨了30%,要是当时我跌了就卖,就错过了这波收益。基金经理是吃这碗饭的,比咱们专业,咱们把钱交给他们,长期拿着就行,别瞎掺和。

第二:长期拿着能吃“钱生钱”的劲儿

买基金赚钱,核心是“复利”——简单说就是“钱生钱,利滚利”。比如一只基金每年涨10%,拿5年就是1.6倍,拿10年就是2.6倍;但要是你每年都卖了再买,就算每次都能赚8%,10年也只有2.1倍,差的这点就是“钱生钱”的劲儿。

我朋友老周,2016年买了只蓝筹基金,中间不管涨跌都没动,到2024年收益翻了2.3倍;而我另一个同事,同样买了这只基金,每年都卖了再买,8年下来收益只有1.5倍。你看,就因为“不动”,老周多赚了快一倍,这就是长期持有的好处。

第三:“不动”能避免踏空,没人能精准逃顶抄底

很多人频繁操作,是怕“错过高点”,但实际上,没人能精准猜到啥时候是顶、啥时候是底。比如2023年新能源基金涨了50%,有人涨30%就卖了,结果后面又涨了20%,踏空了;2024年医疗基金跌了20%,有人割肉卖了,结果后面又涨了35%,又踏空了。

我自己也试过“精准逃顶”,2021年白酒基金涨了40%,我觉得高了卖了,结果后面又涨了25%,再想买回来,成本已经高了很多。后来我就不琢磨“逃顶”了,除了估值高的时候卖一部分,其余时候都不动,反而没踏空过长期行情。

别把“躺平”当“不动”,3个误区一定要避开

说“不动”,不是让你啥都不管的“躺平”,这3个误区一定要避开,不然照样亏。

误区1:基金出幺蛾子了还不动

要是你买的基金“踩雷”了——比如基金经理突然离职、重仓股暴雷、业绩连续3年跑不过同类基金,这时候就不能不动了,得赶紧卖。比如之前有只基金,基金经理突然跑路,新经理上来就乱调仓,半年跌了25%,这时候还拿着就是傻,赶紧卖了换一只才对。

误区2:短期跌一点就慌,把波动当“该卖的信号”

基金涨涨跌跌很正常,比如某只基金一周跌了5%,很多人就慌着卖,其实这只是短期波动。比如沪深300指数过去10年,每年都会有1-2次跌10%以上的情况,但长期看还是涨的。别因为短期跌了就卖,要看基金的长期业绩,比如近3年、近5年有没有跑赢同类基金,只要没大问题,就稳住。

误区3:“不动”就是不管不问,基金季报都不看

“不动”不代表不管不问,你得定期看看基金的情况——比如每季度看一次基金季报,看看基金经理换没换、重仓行业变没变、业绩有没有下滑。要是发现基金业绩连续6个月跑不过同类基金,就得分析原因,要是因为基金经理能力不行,就该考虑换基金了。我一般每个季度末都会花半小时看持仓,没问题就继续拿着,有问题就及时调整。

最后说句实在话:买基金“少动比多动好”

我买基金这么多年,最大的体会是:买基金不是赚快钱的,是长期理财的。别总想着“高抛低吸赚差价”,咱们普通人没那本事精准操作,反而会越动越亏。

记住:就两种情况该动——基金重仓行业估值高到离谱,或者急用钱不得不卖;其余时候别瞎折腾,跟着基金经理走,享受“钱生钱”的劲儿,反而能赚得更多、更稳。投资是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慢慢来,反而能走得更远。

发布者:股市刺客,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5sca.cn/archives/1692563
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或读者投稿,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请联系站长并出示版权证明以便删除。敬请谅解!

(0)
股市刺客的头像股市刺客
上一篇 13分钟前
下一篇 10分钟前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