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一本投资的书:“稳定获利3”:
期货适合小资金博取暴力,股票适合大资金保值增值。
未必需要完全认同,保守一点的人,股票是进攻型,etf是保守型,没有对与错,选择自己合适的。
但讲出一个道理:广泛对更多市场建立认知,进而发现其中可能的几十年一遇的大机会。
你只会etf,就说ETF好,不妨看看转债,看看股票,看看期货,甚至是其它。
有人说,不是说专注、长期主义嘛?这就需要动用“多元思维模型”了。
在AI量化人跟中,这基本是一码事。
投资口在我眼中就是时间序列罢了,背后的驱动逻辑不同,表现上都是量价时空。
可转债数据:看价格,也看动量:
数据已经发布至星球,大家可前往下载。可转债历史数据全量下载,包括价量数据,纯债价值,转股价值,转股溢价,双低值等。
也可以点击“阅读原文”直接查看。
吾日三省吾身
今天的集思录上看到一个热贴:“草根靠什么快速积累财富”。
显然这个所有人都非常关心的问题。
答案当然是没有答案 ,但大家至少有一个共识,打工是不可能快速积累财富的。————当然,互联网黄金时代的大把期权这个其实是反例。
这个问题,我的思考是:按富爸爸里的逻辑,买入或构建可以带来现金流或者复利倍增的资产。
买入=投资。过去二十年,最大的机会是房产,其次是互联网大厂的期权。
我都遇到过,但都没完全把握住,之前回顾过,博君一乐:
28岁财务自由的程序员,我想起那些年错过的1个亿,悲伤的故事
向前看,就是哪里找这样的大机会?
投资领域的话,我们当下在做的事情,就是布局AI量化,让机器帮我们找机会。构建的话,AI量化平台,还有目之所及就是大模型。
但参与“构建”,难免需要协作。
最近在短视频平台,把大明王朝开国的电视剧刷了个七七八八。朱元璋开局一个碗,结果带王冠。当然历史上只有一个朱元璋,他如果对战陈友谅失败了,连这个碗也没了。但大家要知道,拿了大把期权,但没有兑现的大明王朝淮西勋贵。
历史评说太复杂,我们只讨论财富故事。
我见过有人持续妥协,无论他内心认同与否,他的目的性很强,忍下所有;我也见过有人八面玲珑,人见人爱,花见花开。
如果你也厌倦了职场的蝇营狗苟,投资+AI确实是一条不错的路,并不容易,但至少没有这些东西。投资与机器,都讲逻辑、判断。
今天构建可转债的数据。
大家也许要问为什么先构建可转债的数据,两个原因:
一是从投资理念看,可转债与ETF相似之处在于,可转债也属于“中低”风险投资领域;
二是可转债几百支,数据量相对小,而且可转债的数据里,也需要构建对应的正股数据,也后续做股票数据打下基础。
可转债基础数据:
@asset(description='从tushare更新可转债列表', group_name='basic')
def bond_list_from_ts():
df = loader_ts.get_bond_list()
df = df.rename(columns={'ts_code': 'symbol'})
df['_id'] = df['symbol']
get_dagster_logger().info(df)
mongo_utils.write_df('bond_basic', df, drop_tb_if_exist=True)
return df
A股市场,一共上市954支可转债,除去已经退市的,当前可以交易的转债为567支,下图完成入mongo数据库。
从mongo取出可转债列表:
@asset(description='从mongo读存续期内的可转债列表', group_name='bond') def bond_list_from_mongo(): items = mongo_utils.get_db()['bond_basic'].find({}, {'_id': 0, 'symbol': 1}) symbols = list(pd.DataFrame(list(items))['symbol']) get_dagster_logger().debug(symbols) return symbols
获取可转债的日线数据,包括债券价值,转股溢价率等:
与ETF数据类似,我们把导入日线历史数据、日线增量数据,导入到csv里,而后全局计算其因子,供排序、检索之用。ETF全量数据下载,引擎重构代码升级分析,ETF的数据截至昨天又重新更新:
大数据看投资
近期商品强势,主要是黄金。无论是动量还是阻力支撑,都很强。
其次易方达原油:
银行、保险、证券等行业动量弱势,但支撑很强。
发布者:股市刺客,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5sca.cn/archives/103911
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或读者投稿,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请联系站长并出示版权证明以便删除。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