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下一步的重点:因子挖掘、智能策略。
实战场景下的AI量化投资。这里的方向会往风险方向去,刻意拥抱风险和不确定性。不是做指数增强或者大类资产的逻辑,分散也许并非必要,但止损是必须的,也许会加杠杆。
冒有意义的险,去博取一个更高的收益。——量化投机的逻辑。
目前看来,因子挖掘仍然是重点。
另外,量化投资,应该先学习投资,再学习量化。
技术方面的东西是比较“简单”的,代码是逻辑性很强的东西,总能学会。
重要的是投资逻辑,投资思路,最后才是这些思路的技术性表达。
在集思录上看了一些同学真诚的讨论,蛮有意思。
职业投资者还是有那么一些。
号称赚到钱的人也有,真假待见。
我一直有一个逻辑,如果有投资逻辑,那一些是可以量化的。不必要盯盘。
如果没有逻辑还赚钱的,那要小心,运气不会一直眷顾你。
散户与私募的操盘手法有很大区别,有一些小V在分享实盘,也不知道真假。
吾日三省吾身
大家现在都知道,阅读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关于个人成长。
但如何阅读,却不是谁都知道。
很多人尝试打卡,读书会的形式,跟读了一堆书,结果几个月后,基本全忘了。尽管有人说了——读过的多数的书,都忘了,但没有关系,都融入你的气质里了。
我只能说,这个想法太浪漫。
之前见过一些人,你和他聊什么话题,或者什么书,他第一反应就是这本书我读过。但你问他,有什么感受,收获或心得?没有。
也许记得一些事件,人物点滴,如此而已。
之前我也想过,读书不必功利主义,多读一些看似无用之书也挺好。其实没有所谓“无用之书”。
读书是为了成长,构建并丰富你的认知体系。
你的认知体系越丰富,新的知道越容易长上去,发生联结,形成你的智慧,为你选择和判断提供助力。因此,没有无用之书,看你自己现在的体系能否吸收、消化。
从实务的角度,就是从需求出发,且读书只需要关注你的“触动点”。很多人读书,喜欢逐字句,画思维导图。我自己也尝试过,没必要,浪费时间。
更高效的方式是,多数的书,翻翻就好,找到你感兴趣的“触动点”,与你自己的认知体系建立关联,然后应用于指导你的实践。
从这个意义上看,不分所谓深度阅读还是碎片化阅读,能不能成体系,是你自己的认知体系,而不是阅读方式和阅读时间。
发布者:股市刺客,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5sca.cn/archives/103373
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或读者投稿,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请联系站长并出示版权证明以便删除。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