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股前几日在公号“小基快跑”里看到一篇文章,觉得特别好,纯干货,拿来跟大家分享下 ☟ ☟
股票投资有风险,遇到亏损十分正常。
什么条件下可以死扛不卖?而什么条件下必须止损离场?对投资者而言,这是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著名投资人邱国鹭给出了他的答案 ↓ ↓ ↓
保罗·琼斯是我最尊敬的对冲基金经理之一,他有一个座右铭,Losers average losers(傻冒才在亏损股上摊低成本)。
对于趋势投资者而言,止损不止赢是短线交易的第一法则,自不必多说。那么,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应该如何对待亏损股呢?止损,死扛,还是越跌越买?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回顾一下卖股票的三个理由:
1、基本面恶化;
2、价格达到目标价;
3、有更好的其他投资。
换句话说,做价值投资买的就是便宜的好公司,所以卖出的原因就是:
1、公司没有想象的好,
2、不再便宜;
3、还有其他更好更便宜的公司。
这三个理由均与是否亏损无关。
许多人潜意识中把买入成本当作决策依据之一,常见的两种极端行为:
1) 成本线上,一有风吹草动就锁定收益;成本线下,打死也不卖。
2) 成本线上无比激进,因为赚来的钱输了不心疼;成本线下无比保守,因为本钱亏一分也肉痛。这两种极端都是人性中的“心理帐户”在作祟。
忘掉你的成本是成功投资的第一步。全市场除了你之外,没有人知道或关心你的买入成本,因此你的成本高低、是否亏损对股票的未来走势没有丝毫影响。
保罗琼斯在判断哪些股票是Loser的时候,他并不是从自己的成本起算的,他是从股价的近期高点起算的—-那才是人人都看得见的参照点。
忘掉成本,也就不存在亏损股和盈利股的区别,也就不会总希望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
许多人在某个股票上亏了钱,总想从这只股票上赚回来,结果是在哪跌倒就在哪趴着,反而错过了很多其他机会。投资就是个不断比较不同股票的过程,与成本无关。
不止损是有很严格的前提条件的:
1、必须是避开了各种价值陷阱;
2、所买的股票有足够安全边际;
3、所承担的只是价格波动的风险而非本金永久性丧失的风险。
什么条件下可以死扛,而什么条件下必须止损。对投资者而言,这是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比尔米勒在辉煌了15年之后晚节不保,在第16年把前15年的超额收益悉数退还给市场的前车之鉴,值得每个投资者深思。
价值投资最需要的是坚守,最害怕的是坚守了不该坚守的。金融危机时花旗从55元跌至1元的过程中就深度套牢了无数盲目坚守的投资者。
关键是要避开价值陷阱。所谓价值陷阱,指的是那些再便宜也不该买的股票,因为其持续恶化的基本面会使股票越跌越贵而不是越跌越便宜。
有几类股票容易是价值陷阱——
● 被技术进步淘汰的。
这类股票未来利润很可能逐年走低甚至消失,即使PE再低也要警惕。
例如数码相机发明之后,主业是胶卷的柯达的股价从14年前的90元一路跌到现在的3元多,就是标准的价值陷阱。所以价值投资者一般对技术变化快的行业特别谨慎。
●赢家通吃行业里的小公司。
所谓赢家通吃,顾名思义就是行业老大老二抢了老五老六的饭碗。在全球化和互联网的时代,很多行业的集中度提高是大势所趋,行业龙头在品牌、渠道、客户黏度、成本等方面的优势只会越来越明显,这时,业内的小股票即使再便宜也可能是价值陷阱。
● 分散的、重资产的夕阳产业。
夕阳产业,意味着行业需求没增长了;重资产,意味着需求不增长的情况下产能无法退出(如退出,投入的资产就作废了);
分散,意味着供过于求时行业可能无序竞争甚至价格战。因此,这类股票的便宜是假象,因为其利润可能将每况愈下。
● 景气顶点的周期股。
在经济扩张晚期,低PE的周期股也常是价值陷阱,因为此时的顶峰利润是不可持续的。
所以周期股有时可以参考PB和PS等估值指标,在高PE时(谷底利润)买入,在低PE时(顶峰利润)卖出。另外,买卖周期股必须结合自上而下的宏观分析,不能只靠自下而上选股。
这几类价值陷阱有个共性,那就是利润的不可持续性。因此,目前的便宜只是表象,基本面进一步恶化后就不便宜了。
只要能够避开价值陷阱,投资可以很轻松:找到便宜的好公司,买入并持有,直到股价不再便宜时、或者发现公司品质没你想象的好时,卖出。这是一个蠢办法,但正如《美国士兵守则》所说,若一个蠢办法有效,那它就不蠢。
成长陷阱
许多人认为,买股票就是买未来,因此,成长是硬道理,要买就买成长股。的确,最牛的牛股一般都是成长股;然而,最熊的熊股也往往是“成长股”。
成功的成长投资需要能预测新技术走向的专业知识,能预判新企业成败的商业眼光,以及能预知未来行业格局的远见卓识。没有多年摸爬滚打的细分子行业研究经验和强大的专业团队支持,投资者就很容易陷入各种成长陷阱。
● 估值过高
最常见的成长陷阱是过高估值(Overpay),高估值的背后是高预期。对未来预期过高是人之本性,然而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 技术路径踏空
成长股经常处于新兴产业中,而这些产业(例如太阳能、汽车电池、手机支付等)常有不同技术路径之争。
● 无利润增长
上一轮互联网泡沫,Profitless Growth(无利润增长)大行其道,烧钱、送钱为手段来赚眼球。
如果是客户黏度和转换成本高的行业(例如C2C、QQ),在发展初期通过牺牲利润实现赢家通吃,则为高明战略;如果是客户黏度和转换成本低的行业(例如B2C电商),让利所带来的无利润增长往往不可持续。
● 成长性破产
即使有利可图的业务,快速扩张时在固定资产、人员、存货、广告等多方面需要大量现金投入,因此现金流往往为负。
增长的越快,现金流的窟窿就越大,极端情况导致资金链断裂,引发成长性破产(Growing Broke),例如拿地过多的地产商和开店过快的直营连锁(特别是未上市的)。
● 盲目多元化
有些成长股为了达到资本市场预期的高增长率,什么赚钱做什么,随意进入新领域而陷入盲目多元化的陷阱。
● 新产品风险
成长股要成长,就必须不断推陈出新,然而新产品的投入成本是巨大的,相应的风险也是巨大的,而收益却是不确定的。强大如可口可乐,也在推新品上栽过大跟头。
科技股的悲哀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开发出来的新产品常常不被市场认可,医药股的悲哀则是新药的开发周期无比漫长、投入巨大而最后的成败即使是业内专家也难以事前预。
● 强弩之末
许多所谓的成长股其实已经过了其成长的黄金时期,却依然享有高估值,因为人们往往犯了过度外推(Over-extrapolation)的错误,误以为过去的高成长在未来仍可持续。
各类价值陷阱的共性是利润的不可持续性,各类成长陷阱的共性是成长的不可持续性。
安全边际
有安全边际的公司通常具有如下特点:
● 东方不亮西方亮,给点阳光就灿烂
有个段子说做豆腐最安全:做硬是豆腐干,做稀是豆腐脑,做薄了是豆腐皮,做没了是豆浆,放臭了是臭豆腐。未来N种情景,只要1条实现就赚钱,东方不亮西方亮,这就是安全边际。
去年买工程机械时,心想:机械替代人工、保障房、城镇化、产业升级、产业转移、产能扩张、中西部大开发、进口替代、国际化、走出去战略,哪一条能实现对工程机械都是利好,这就是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安全边际。
● 估值低到足以反映大多数可能的坏情况
低估值是安全边际的重要来源。
未来总是不确定的,希望越高,失望越多。低估值本身反应的就是对未来的低预期。只要估值低到足以反映大多数可能的坏情况,未来低于预期的可能性就小了。
很多人说,高风险高回报,低风险低回报。其实,低估值所带来的安全边际是获得低风险高回报的最佳路径。
价值1块钱的公司,5毛钱买入,即使后来发现主观上对公司的估值出了30%偏差,或者客观上公司出了意外导致价值受损30%,两种情况该公司仍值7毛钱,投资者仍不吃会亏,这就是低估值带来的安全边际。
● 价值易估,不具反身性,可越跌越买
有安全边际的公司通常是业务简单,价值易估,不具有反身性。索罗斯所说的反身性:股价下跌本身对公司基本面有负面作用,易形成自我强化的恶性循环。
例,贝尔斯登股价跳水会导致交易对手“挤兑”,有反身性,故不能越跌越买;可口可乐股价跳水丝毫不影响它卖饮料,无反身性,故可越跌越买。
真假风险
● 感受到的风险和真实的风险
风险有两种,一种是感受到的风险(Perceived Risk),另一种是真实的风险(Real Risk)。
股票暴涨后,真实的风险上升,感受到的风险却在下降,在6000点股市最危险的时候大家感受到的都是歌舞升平;股票暴跌后,真实的风险下降,感受到的风险上升,在2000点股市相对低谷时人们感受到的却都是凄风苦雨。
乘飞机和乘汽车相比,旅行相同的距离,乘汽车的死亡率是乘飞机的60多倍,但是有飞行恐惧症的人很多而害怕乘汽车的人很少。乘飞机的Perceived Risk大,但是真实风险小(出事的概率只有6百万分之一),所以卖航空保险是一门很好的生意。
● 暴露的风险和隐藏的风险
从另一个角度看,风险可以分为暴露的风险和隐藏的风险。
我们要承担暴露的风险,因为人们已经避之惟恐不及,危险性已经反映在价格里了,承担这样的风险会有相应的高回报。相反,我们要避开隐藏的风险,因为人们还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承担这样的风险没有相应回报。
911事件发生后,人们都不敢坐飞机了,其实9月12日与9月10日相比,暴露的风险大了但是隐藏的风险反而小了——之后的10年是美国航空史上最安全的10年。911之后数月,许多人以驾车代替乘飞机,反而在高速公路的车祸中比往年多死了1500人。
能区分并利用这两种风险的不同,是成功投资的必要条件。
人们常说高风险高回报,低风险低回报。其实,风险和回报常常不成正比。投资不可能不承担风险,成功的投资就是要承担那些已经暴露的、大家都感受到的、有相应风险折价但是真实危险性却很小的“假”风险。
股手量化策略优势:
1、股手量化策略,大数据选股,克服人性弱点,实现持续稳定盈利;
2、所有策略蕴含交易高手多年实战经验,均经过精确回测和严格跑盘考验;
3、股手APP上的策略种类丰富,覆盖技术指标型、基本面、高频交易、择时、指数等各模型,适合不同交易风格;
需要说明的是,量化策略炒股的业绩与大盘相关,不一定每天盈利,我们把股票量化策略推荐给大家,是因为策略结合了高手的交易思路同时又摒弃了人类追涨杀跌的弱点,长期下来能实现持续稳定盈利。
发布者:股市刺客,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5sca.cn/archives/75178
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或读者投稿,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请联系站长并出示版权证明以便删除。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