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制赌场到市场的演变及猜想

自生自发秩序在处理正义问题时完全满足“纯粹程序正义”的主要特征:“不存在判定正当结果的独立标准,而是存在一种正确的或公平的程序,这种程序若被人们恰当地遵守,其结果也会是正确的或公平的,而无论它们可能会是一些什么样的结果”——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

| 华哥说:

华哥昨天晚上看到证监会主席易会满表示,选择适当时机全面推进注册制改革,着力提升资本市场功能。不由得心中感慨万千,五味杂陈。作为在资本市场里面有过一些经历的我,想把自己对注册制的所知所想来跟大家唠唠,不看远处的方向,又怎么能走好脚下的路。能力一般,水平有限,想喷,我欣然接受。

一、股市沉浮30年,是进是退?

首先,华哥在这里申明一下,我的职业是在二级市场进行交易和买卖的市场参与者(就是个炒股票的),而不是历史学家,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记忆也许不那么精准和清晰,但如果有人想喷,我也会欣然接受,反正我也不会在乎。

今天是一篇偏宏观的文章而且有点怀古,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跟着我一起回想一下中国股市的上市制度是怎样走到今天的,以及想想未来的市场演绎有可能是怎样的。

咱先想想为什么大部分人在股市里面不赚钱?是能力不足还是条件使然?为什么上市公司会有壳价值?为什么中国证券市场发展30年,截止到2015年的时候上市公司数量才有3000多家?为什么一些之前的明星公司(乐视网,暴风影音等等)后来是那样的结局?为什么A股公司的估值水平较美股和港股要高出那么多?

听说过借壳上市吗?很多,比如原来的江南嘉捷,现在的360;比如前几年非常热的港股回归,美股回归。为啥要借壳?为啥又要回归?

咱们每天在里面买卖和交易的地方,究竟是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还是充满了欺骗,手段,套路的赌场?

带着以上的这些问题,咱们就唠唠中国股市发行制度的发展和演绎。

在我的认知和记忆中,我所知道的中国企业的上市途径,大概其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

二、权利下沉,市场渐起

审批制(1900-2000年)

最早的时候上市搞审批制,是完全计划发行的模式,想上市的公司,要经过地方政府或中央企业主管部门,向所属证券管理部门提出发行股票申请,经证券管理部门受理,审核同意转报证券监管机构核准发行额度后,可提出上市申请,经审核、复审,由证监会出具批准发行的有关文件,方可发行。这个时候的权利主题为地方政府和中央主管部门。

各审批部门的工作也繁重,而且还要经得住诱惑,抵住糖衣炮弹。

这种制度的形成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和历史环境。但整体来说资本市场是在向前发展的,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据说那个时候,每个省推荐几家企业,俗称“通道”,通道给民营企业的名额少,国有企业的名额多,资料交递给谁看得看跟哪个领导的感情更好。

这个时候,年代也比较久远了,但是但凡能上市的企业,实力和背景都不用多说,不是央企也大多数是国企。从业务上,肯定是国家战略产业,享受国家的支持和人民的拥护。这个阶段算是早期阶段,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尝试阶段,制度的不成熟,法律的不健全等等都使得资本市场处于必然要不断的摸索,争取科学、快速又要尽可能少犯错误。

保荐核准制(2000-2016年)

核准制是上市公司股票申请上市须经过核准的证券发行管理制度;发行人要充分公开企业的真实情况(包含财务、经营),要合法合规,证券监管机构根据情况决定能不能上市,什么时间上市,上市的话发型多少股票。满足条件的企业,承销券商辅导一年后就有资格发型股票去市场上融资了。

再后来,权利下移,分给了有通道给了证券公司

从2004年2月1日起,中国开始推行核准制下的保荐人制度。保荐人依法对发行文件进行核查,向中国证监会出具保荐意见,上市后,保荐机构和保荐人仍负有持续督导责任。保荐制度、发行审核委员会(简称发审委)制度、询价制度构成中国股票发行监管的制度基础。

当时,每个证券公司有2个基本通道,大券商有多的,南方和中信当时有很多通道,也是业内大牛券商。招股说明书这个时候也丰富了很多,内容也详尽了很多,当然工作量也大了很多;

这个时候的权利主题在证券监管机构,较第一阶段,权利有所下移。但监管机构仍旧掌握着企业上市的生杀大权,投行干的主要事情就是规范企业的各种报告,去打关系,拿到各种审批文件。

在以上的两个阶段中,上市公司的数量并不由市场决定,而是计划式的。

三、败亦上市,成亦上市

在这一阶段,公司能够上市,意味着有大量的资金,大量的资源,大量的曝光和大量的热点。这些所有的知名企业中或者企业家中,我想能找出来的明确表达过主观不想上市通过资本市场赚钱的,只有两个,老干妈的陶碧华和华为的任正非。

当然也想到了另外一个人,大家也都知道,俏江南的张兰,为了能够上市签署了那么大的对协议,不过时运不济,国八条一出,高端菜品不好卖,最后落得个,满盘皆输”从身价25亿,到“一无所有”的下场。张兰若是一无所有,那我就是我自己都没了,加个引号好点。

一个公司上市了之后,其股价上涨的逻辑有很多,比如概念,热点,技术,研发,销售等等。但凡这里面的一个或者几个故事能讲的特别的圆滑,就意味着大把大把的钱买入公司股票,公司股价就会涨上天。

PS:(福布斯富人榜就是通过公司市值乘以实际控制人所占的股权这么算来的,所以经常能看见某个企业家去年财富还排在前10,今年就破产了)。

在中国,创始人不管手中持有的股票能不能上市流通,都不影响其变现的。如果能上市流通,那就卖掉呗,这个好理解。如果不能,那就质押融资(好的公司一般质押率在6成左右),好多机构都抢着做这样的业务呢,对于创始人来说一样是变现。变现了就可以花的哈。想象一下自己突然间有了好几个亿,心情还有点小激动呢。

有了这样的动机,再加上所有人对钱的追求,是我的话我也拼命的想要有机会去讲故事,让别人来买我的股票。为什么这样行得通?两方面:上市公司就这么多,而且大家都在讲故事,所以投资者也没得选;2,大部分的投资者是散户,对这些信息的筛选判断能力又有多强呢?

想在股市中赚钱,光靠有读动财务报表的能力,肯定不够,反正我是这么觉得。想在A股搞巴菲特价值投资那一套,也有人这么提过,但斌,说要穿越时间的玫瑰。他提这个概念很久很久了,不知道他赚了多少,也不知道最后他有没有坚持这一套。在赌场中去搞价值投资,需要的一定是天才般的能力。

总之,在一个天天想着讲故事的有钱进出的场地,称赌场比市场要合适吧。

由于供给的严重不足,需求又十分旺盛(很多企业排了几年的队也上不了市),已经上市了的公司,即便经营的再不好,它还有一个上市公司的壳子,这种东西就成为了稀缺资源,在2016年左右的时候,一个上市公司的壳子要好多钱(依稀记得30左右)。即便那么贵也是稀缺资源,因为,企业可以买这个壳子把公司资产装到这个壳子中去,然后市值就能翻N倍。

360原来在中国并没有上市,而是在美国上市。在2016年左右的时候,有一个潮流,中概股回国潮。为啥要回国上市?如果回国上市会自己赔钱,谁都不会这么干,西红柿首富卖保险撒钱也是因为完成这样的条件能够获得1000亿的遗产。360借江南嘉捷之壳回归之路虽然坎坷,但是收益却是巨大的。

注册制赌场到市场的演变及猜想

好像是身价翻了几倍吧,记不清了。故事有讲完的一天,也不会有人一直呆呆萌萌的,市场最终买账不买账,交由时间来决定把。

但是,在审批制的前提下,壳真的很有用也很值钱。合理不合理咱先不探讨。反正在美国不那么值钱的企业回到中国后市值翻了不少,难道是中国更适合这样的企业发展,中国的需求更大?翻倍的逻辑很简单,美国的估值水平低,A股的估值水平高。

至于为什么当年的明星公司乐视网或者暴风影音最后是那样的结局,我们可以反过来看看,也许乐视本该这样的结局,只是我们身在局中,无法判断。

想来也是,就这么3000多只股票,那么多钱在这个市场里面硬顶,也能把估值顶的很高。如果钱不变,股票数量变成30000只,那我想全世界的其他国家保不齐都来中国投资了,那个时候北上资金就不是每天100亿,可能是1000亿了(注意,我说的是可能性)。

四、市场何时方得以主导?

准注册制(2016年—)

2015年年底中国证监会曾计划从2016起逐步实行注册制,但是不巧的是那个时候正赶上股灾,2015年年中到2016年年初这段期间,大盘从5178点一路向下的落到2700多点,我依稀的记得2016年开盘第一天,很多人见证了中国证券市场上历史性的一刻,网传有一个段子非常有意思,劝大家去证券公司上班的,因为全天只需要上班15分钟就可以下班了。

还有的网友更有才,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千股跌停辞旧岁,下联为万众跳楼迎新年,横批:熔断机制”,还有网友调侃,“现在股票越来越人性化了,弄个熔断机制,给大家十五分钟的时间喝口水,写个遗书,整理一下仪容仪表”。然后时任证券会主席就由肖刚换成了刘士余。

2016年3月1日,证监会不得不出来澄清说全国人大授权决定二年施行期限的起算点,并不是注册制改革正式启动的起算点,改革实施的具体时间将在完成有关制度规则后另行提前公告。

在当时的市场心太下和经济环境下,压力不小,搞注册制的提法反正总是招来骂声一片,但是后来的刘主席在推动注册制的向前发展还是做了很大的贡献的。再后来有了科创板(我的理解是创业板的补充),为推动注册制向前又做了进一次尝试,再后来到创业板试点。

到今天(2020年15日晚上)证监会主席易会满表示,选择适当时机全面推进注册制改革,着力提升资本市场功能。

以后不能说3000多家上市公司,的说4000多家了。

注册制赌场到市场的演变及猜想

图片来源:中信建投(每周上市新股数量,这在之前是难以想象的)

那么为什么推动注册制会遇到阻力,或者说很多机构和股民反对推行注册制呢?

我先说一下我对注册制的观点:

长期来看,于国于民注册制是非常大的利好,源会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市场也相应的发挥了最大功效的融资功能。有能力的公司会比有手段的公司更加快的进入投资者的视野。随着拟发行公司的批量上市,将很好地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改变公司融资结构。

也能让证券市场更加健康良性的发展,好公司获得的关注更多,获得的资金更多。坏公司可以不退市,但是没有关注,没有交易量(类比了一下香港证券市场)。就好比在菜市场卖白菜,白菜心贵一点,白菜帮子稍便宜一点,烂白菜叶子没人搭理呗。这样,就容易让好的公司更好,让骗子公司滚蛋。

也许有人会说,那个时候一样可以讲故事,一样可以造假。首先,造假成本很高,造假就意味着退市加罚款,其次,可选择的股票很多,有30000家公司的时候,谁去讲这个故事,券商吗?

另外,有可能出现伟大的公司,适合价值投资的公司。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且走且看吧。

短期来说,注册制度会大幅增加供给,拉低估值水平,对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这个是必然的甚至可能导致以前的一些自认为成熟的判断股市的方法,策略,套路的完全失效,我想这也是有很大的可能的。也许这个算是很多人和机构方案注册制的原因之一吧。

但是规避的方法也很简单,你要么提升自己对应的专业能力,掌握判断公司好坏的方法,要么别碰。(美国个人投资者是极少的,投资是非常专业的事情,一般都是机构在做)。我想那个时候如果觉得打新能赚很多钱的话,有可能是想多了。

另外呢,在初始阶段因为不知道或者侥幸心理催使,一定会有不少企业会尝试去造假。但这是一个过程,直到杀几只鸡后逐渐就会好起来。

老的事物,也许只是习惯了,明知其不好而选择坚持;新的事物,也许是因为害怕,不知其好坏而不敢尝试。却像极了婚姻。

总结一下吧,未来,如果注册制真的全面推行,如果大伙还想在这个市场里面赚钱,那就多学习多研究吧,指数的机会会逐渐减少,个股的机会会逐渐的增多。研究上市公司的能力将在这个市场中越来越重要。多关注低估值行业龙头吧,这样简单点。在这个时点上,大家的起点并无差别,都是同一时间去面临着注册制渐行渐近。

以上仅代表我个人观点哈,我欢迎注册制,我也非常接受他人不欢迎注册制。生而为人,好与坏,善与恶并无差别,望能一视同仁。

发布者:股市刺客,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5sca.cn/archives/749572
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或读者投稿,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请联系站长并出示版权证明以便删除。敬请谅解!

(0)
股市刺客的头像股市刺客
上一篇 3小时前
下一篇 2小时前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