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实战入门(60)如何选择最佳的投资因子

解析因子评价:如何选择最佳的投资因子

01

因子评价和策略评价
在以前的文章中,我们介绍了策略评价,那有了策略评价还不够吗?为什么还要进行因子评价?
因子评价和策略评价并非相互替代,而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各自关注的重点是不同的。
策略评价是在历史数据上模拟投资策略的执行,以评估策略的收益和风险。回测可以模拟市场的诸多细节,如佣金、滑点、资产流动性等,从而为算法在实际交易中的表现给出逼真的预测。然而,即便回测能够模拟出这些市场细节,它也无法评估因子本身的特性和质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因子评价。
因子评价的核心是评估因子本身的特性和质量,以及探寻最佳的参数设置。通过因子评价,我们可以了解因子中是否存在超额收益,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参数设置来最大化这些超额收益。
如果我们没有进行因子评价,而直接进行回测,那么就可能遇到一些问题。例如,如果回测结果好,我们只知道因子包含超额收益,但具体应该如何设置参数以最大化超额收益,我们并无从知晓。而如果回测结果不好,我们对因子的理解将更为有限,我们无法确定问题出在哪里,是参数设置不当,还是因子本身就不合适。
另外,策略评价通常关注的是整体策略的表现,而不是单个因子的表现。如果策略包含多个因子,那么仅靠策略评价就无法准确地反映每个因子的贡献。而通过因子评价,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每个因子对策略表现的贡献。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因子评价。当我们了解了因子的内在特性,并找到了最佳的参数设置后,我们就可以进行回测,来验证因子是否真的能在实际交易中产生超额收益,以及是否能克服各种交易成本(如佣金和滑点)和市场限制(如资产流动性)。
02

因子评价的内容
因子的评价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收益分析
    收益分析主要是评估因子在过去的历史数据上的收益情况,以此来理解因子的预测能力。这通常涉及到计算因子对应的投资组合在每个时间段的收益,并与基准指数进行比较。这可能包括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的计算。同时,我们也需要计算这些收益的统计特性,如均值、标准差、偏度和峰度等,以更全面地理解因子收益的分布。
  2. 稳定性分析
    稳定性分析主要是评估因子在不同时间段内的表现是否稳定。这通常涉及到计算因子在不同时间窗口的收益,并检查这些收益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可以通过计算滚动窗口的收益率,观察因子的收益是否稳定。稳定性较高的因子更容易被投资者接受,因为它们的表现更容易预测。
  3. 持久性分析
    持久性分析主要是评估因子的预测能力是否具有持久性。换句话说,一个好的因子不仅应在短期内预测准确,还应在长期内保持良好的预测表现。这可能涉及到计算因子在不同预测期限的预测能力,并检查这些预测能力是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显著降低。如果因子的预测能力在长期内保持稳定,则说明该因子具有较好的持久性。
  4. 容量分析
    容量分析主要是评估因子的容量,即因子能够管理的资金规模。一个好的因子不仅应预测准确,还应具有足够的容量,才能吸引大规模的资金。这通常涉及到计算因子对应的投资组合在不同资金规模下的预期收益,并检查这些预期收益是否随着资金规模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如果因子在大规模的资金下仍然可以保持良好的表现,则说明该因子具有较好的容量。
  5. 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主要是评估因子的风险,包括行业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这可能涉及到计算因子对应的投资组合的风险度量,并与基准指数进行比较。此外,我们还需要评估因子投资的风险调整收益,如夏普比率和信息比率等。一个好的因子应在提供高收益的同时,控制好风险。
    03

因子评价的方法
因子评价的常用方法有分组收益评价、信息系数(IC)评价、因子换手率评价等,以下我们将逐一介绍。

  1. 分组收益评价
    分组测试是因子评价中最基本也是最直观的测试方法。该方法将股票按因子值从大到小排序,然后分为多个组别,统计各组别未来收益的平均值和累计值,以此来评价因子的预测能力。分组测试的具体过程是:
    (1)因子排序
    首先,我们需要根据选定的因子对所有股票进行排序。例如,如果我们正在测试的是一个价值因子,如市盈率,那么我们可能会将市盈率最低的股票排在最前面,市盈率最高的股票排在最后面。这个排序过程可以根据因子的性质进行调整,有的因子可能是越大越好,有的因子可能是越小越好。
    (2)创建分组
    然后,我们将排好序的股票分为多个组别,通常是5或10个。每个组别包含的股票数量应该大致相同。例如,如果我们有1000只股票并且我们想要创建10个组别,那么每个组别应该包含大约100只股票。
    (3)计算收益
    对于每个组别,我们计算其未来的平均收益。这可以通过对组别中每只股票的未来收益进行平均来实现。未来的收益可以是未来一天、一周、一个月甚至一年的收益,取决于我们的预测期限。
    (4)分析结果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各组别的平均收益来评价因子的预测能力。理论上,如果因子有效,那么我们期望看到的是因子值较高(或较低)的组别有较高(或较低)的平均收益。例如,如果我们正在测试的是市盈率因子,我们期望看到的是市盈率较低的组别有较高的平均收益。
    例如,如果我们正在测试市盈率(PE)因子,我们将所有股票按PE因子值排序,并将它们分为五组。如果最低PE组的股票平均收益率高于最高PE组,这可能表明PE因子在股票选择中有一定价值。
  2. 信息系数(IC)评价
    信息系数(IC)是对因子预测能力的一个度量,它是因子值与未来收益的相关系数。计算IC的时候,通常使用的是皮尔森相关系数或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这两种相关系数都衡量了两个变量的相互关系,但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对于非线性和非正态分布的关系更为稳健。
    IC的值范围在-1和1之间。正值表示因子值与未来收益正相关,即因子值较高的股票往往具有较高的未来收益,而负值表示因子值与未来收益负相关,即因子值较高的股票往往具有较低的未来收益。
    IC的绝对值越大,表明因子的预测能力越强。例如,如果一个因子的IC为0.1,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个因子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而如果一个因子的IC为0,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个因子没有预测能力。需要注意的是,IC的正负并不能直接说明因子的好坏——有的因子可能预测的是股票的负面表现,此时IC可能就是负的。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通常会计算滚动窗口的IC,以评估因子的预测能力是否稳定。
    此外,我们还可以计算IR值,以更全面地理解因子的预测能力。
    IR = IC的平均值 / IC的标准差
    IC均值代表了因子预测的平均准确性,而IC的标准差则代表了这种预测准确性的稳定性或一致性。IC均值/IC标准差的比值,可以理解为因子预测能力的稳定性。这个比值越高,说明因子的预测能力不仅平均上较强,而且更加稳定,即对未来收益的预测在各个时期的表现都比较一致。
  3. 因子换手率评价
    因子换手率是指由于因子值的变化,投资组合需要调整的频率和程度。具体来说,如果一个因子的值经常发生大的变化,那么基于这个因子构建的投资组合可能也需要频繁地进行调整,这就会导致较高的换手率。
    换手率高意味着需要频繁交易,这可能会导致较高的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包括明显的交易费用,如佣金和印花税,以及不那么明显的交易费用,如买卖价差和市场冲击成本。这些交易成本可能会大大降低投资的净收益,尤其是在高频交易的情况下。
    在因子评价时,我们通常希望找到那些与未来收益高度相关,但换手率较低的因子。这是因为,这样的因子既能提供较高的预测收益,又能避免产生过多的交易成本。
    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因子的换手率和预测收益的比率来评价因子的效率。这个比率越大,表明因子的效率越高。我们也可以使用这个比率来比较不同因子的效率,以帮助我们选择最优的因子。
    因子评价是量化投资中的一个关键步骤,它能帮助我们选择出优秀的因子,从而提升我们的投资策略的性能。然而,因子评价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涉及到众多的考虑因素,包括因子的盈利能力、预测能力、稳定性、换手率等。因此,我们需要掌握一套完整的因子评价方法,并运用这套方法来不断地测试、调整和优化我们的因子和投资策略。
    此外,我们还需要注意,因子评价并不是一劳永逸的。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一些过去有效的因子可能会失效,一些新的因子可能会出现。因此,我们需要时刻关注市场的最新动态,持续地进行因子评价和更新。

发布者:爱吃肉的小猫,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5sca.cn/archives/46836
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或读者投稿,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请联系站长并出示版权证明以便删除。敬请谅解!

(0)
爱吃肉的小猫的头像爱吃肉的小猫
上一篇 2024 年 6 月 20 日 下午12:34
下一篇 2024 年 6 月 20 日 下午12:4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