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搞懂:啥是股市跳水?不是跌了就是跳水,这2个特征要分清
可能有人会说:“跌了就是跳水呗,还能有啥不一样?” 还真不一样。2024年4月有天,大盘跌了1%,有人喊“跳水了”,结果第二天就反弹了;但2023年10月有天,大盘1小时跌了3%,那才是真跳水。
真正的股市跳水,得满足2个特征:
第一,“跌得快”。短时间内(比如10分钟、1小时)跌幅超过2%,而且是直线下跌,不是慢慢跌。就像你走路时突然被人推了一把,猛地往前栽,不是慢慢走下坡路;
第二,“带量跌”。下跌的时候成交量突然放大,比平时多50%以上。这说明有很多人在慌着卖股票,不是少数人在减持。
比如2021年新能源板块跳水那天,1小时内跌了4%,成交量比前一小时多了80%,这就是典型的跳水;而平时大盘跌0.5%、1%,慢慢悠悠跌,成交量也没变化,只能叫“正常调整”,不是跳水。
小白要先分清“跳水”和“正常调整”,别把稍微下跌就当成跳水,慌着卖股票;也别把真跳水当成“小波动”,抱着不放,最后越亏越多。
拆解5个核心原因:股市跳水不是“天灾”,都是“人祸”,小白也能看懂
每次股市跳水后,网上都会有各种猜测:“是不是有大资金出逃?”“是不是有坏消息?” 其实不用猜,跳水的原因就5种,我用自己经历的案例一个个讲,小白一看就懂。
原因1:“突发利空消息”——最常见的跳水诱因,比如政策变了、公司爆雷
这是最容易引发跳水的原因,不管是大盘还是个股,只要出了利空消息,很容易短时间内大跌。2020年疫情刚开始时,某医药公司突然发布“疫苗研发失败”的消息,股价15分钟跌了10%,直接跳水;2022年某行业出了“限产政策”,整个板块1小时跌了5%,也是利空消息导致的。
我2019年经历的科技股跳水,就是因为当时出了“某科技公司被制裁”的消息,整个科技板块慌了,大家都在卖,10分钟跌了8%。我当时不知道有这消息,没及时卖,亏了不少。
现在我每天开盘前都会看“财经新闻”,比如政策变化、行业动态、公司公告,要是看到利空消息,比如某行业要出台限制政策,或者手里的公司爆雷,会提前减仓,避免跳水时被闷杀。
小白也可以养成这个习惯,每天花10分钟看财经新闻,比如在“东方财富网”“同花顺”上看头条,有利空消息提前应对,别等跳水了才知道。
原因2:“主力资金出逃”——大资金卖了,散户接不住,只能跌
股市里的“主力资金”就像“大买家”,他们手里有很多股票,要是他们开始大规模卖股票,散户接不住这么多抛盘,股价就会直线下跌,引发跳水。2023年AI概念股跳水,就是因为主力资金赚够了,开始大规模减持,1小时内卖了几十亿,散户慌着跟风卖,导致板块跳水。
我2021年新能源板块跳水,就是没看出主力在出逃。后来复盘才发现,跳水前3天,新能源板块的成交量一直在放大,但股价没涨,这就是“主力在偷偷卖股票”的信号——主力一边卖,一边用少量资金拉股价,不让股价跌太多,等手里的股票卖得差不多了,就不管了,股价直接跳水。
现在我看股票,会重点看“成交量和股价的关系”:如果成交量放大,但股价不涨,甚至微微跌,就要警惕,可能是主力在出逃,提前减仓准没错;要是成交量放大,股价也跟着涨,那才是正常的,不用慌。
原因3:“技术破位”——股价跌破关键位置,引发连锁抛售
前面咱们讲过“支撑位”,要是大盘或个股跌破了关键支撑位,很多人会按“止损纪律”卖股票,引发连锁反应,导致跳水。2022年大盘跌破3000点支撑位那天,1小时内跌了3%,就是因为很多机构、散户都把3000点当成止损位,跌破后集体卖股票,引发跳水。
我2020年手里的消费股跳水,就是因为跌破了20块的支撑位。当时我没设止损位,抱着“会涨回来”的想法不放,结果从亏5%变成亏15%,最后还是割了肉。
现在我不管买大盘基金还是个股,都会设“支撑位止损”:比如大盘的支撑位是3200点,手里股票的支撑位是25块,要是跌破了,不管多慌,都会先卖一部分,避免跳水时亏太多。小白也可以给自己的股票设支撑位,比如把过去3个月的最低点当成支撑位,跌破就减仓。
原因4:“外围市场大跌”——A股跟着“凑热闹”,但大多是短期影响
A股很容易受外围市场影响,比如美股、欧洲股市大跌,第二天A股很可能跟着跌,甚至跳水。2023年11月,美股因为加息政策大跌3%,第二天A股开盘就跌,1小时内跌了2.5%,引发跳水;但2024年3月,美股大跌2%,A股第二天低开后反而涨了1%,没跳水。
这里要注意:外围市场大跌引发的A股跳水,大多是“短期影响”,要是A股本身没问题(比如经济数据好、政策利好),跳水后很快会反弹;要是A股本身有问题(比如利空消息多、主力在出逃),跳水后可能会继续跌。
我2023年11月遇到外围大跌引发的跳水,没慌着卖,因为当时国内出了“消费刺激政策”,经济数据也不错,我判断是短期影响,结果第二天大盘就反弹了,没亏多少;要是当时国内也有利空消息,我肯定会提前减仓。
小白遇到外围大跌,别一开盘就慌着卖,先看国内有没有利好消息、经济数据好不好,再决定要不要操作,别跟着外围“瞎起哄”,白白卖在低点。
原因5:“市场情绪恐慌”——大家都在卖,不管原因,跟风操作
有时候股市跳水,没有明确的利空消息,也没有主力大规模出逃,就是因为“市场情绪恐慌”——某个人喊“要跌了”,身边人跟着卖,其他人看到跌了也慌着卖,越卖越跌,引发跳水。2021年某白酒股跳水,就是因为有人在网上造谣“白酒要加税”,虽然很快辟谣了,但大家已经慌了,1小时内跌了5%,后来辟谣后又反弹回来。
我2020年经历过一次情绪恐慌引发的跳水,当时手里的医药股本来涨得好好的,突然有人在群里说“医药股要跌了”,很多人跟着卖,股价10分钟跌了4%,我也慌着卖了,结果下午就反弹回来,亏了3000块,特别后悔。
现在遇到没原因的突然下跌,我会先看“有没有权威消息”——比如证监会、新华社有没有发布相关新闻,要是没有,大概率是情绪恐慌,不会慌着卖,反而会看看能不能捡点便宜;要是有权威利空消息,再卖也不迟。小白别轻信网上的“小道消息”,要看权威渠道的新闻,避免被情绪带偏。
小白应对跳水的3个方法:别慌别乱卖,这3招能少亏80%
搞懂了跳水的原因,再教小白3个应对方法,这是我经历3次跳水后总结的,亲测有效,下次遇到跳水,照着做就能少亏很多。
方法1:“提前看信号,别等跳水了才反应”
跳水前其实有很多信号,小白只要学会看,就能提前应对,不用慌。我总结了3个最容易看懂的信号:
– 信号1:大盘或个股连续涨了很多(比如涨了20%、30%),突然放大量不涨,这是主力要出逃的信号,提前减仓;
– 信号2:出现利空消息,不管是行业的还是公司的,先减仓一半,等情况明朗了再决定要不要补仓;
– 信号3:股价靠近支撑位,要是慢慢跌还好,要是突然加速跌,快跌破支撑位了,先卖一部分,避免破位跳水。
2024年4月,我手里的新能源汽车股连续涨了25%,突然某天放大量不涨,我觉得是主力要出逃的信号,减了一半仓,结果3天后就跳水了,因为提前减仓,只亏了2%,要是没减仓,会亏10%。
方法2:“跳水时别乱卖,分情况操作”
很多小白遇到跳水,第一反应就是“赶紧卖”,结果卖在最低点,后悔莫及。其实跳水时要不要卖,要看情况,不能一概而论:
– 情况1:要是手里的股票是“绩优股”(净利润连续增长、毛利率高),跳水时没放量(成交量没比平时多50%),别卖,大概率会反弹;
– 情况2:要是手里的股票是“题材股”(没业绩支撑,靠炒作涨起来的),跳水时放量,赶紧卖,这类股票跳水后很难反弹;
– 情况3:要是大盘跳水,手里的股票没怎么跌,甚至还涨,别卖,这是强势股,后面会涨得更好。
2023年AI概念股跳水时,我手里有两只股:一只是有业绩支撑的AI龙头股,跳水时没放量,我没卖,后来反弹回来还赚了5%;另一只是没业绩的AI题材股,跳水时放量,我赶紧卖了,只亏了3%,要是没卖,会亏20%。
方法3:“跳水后别慌着抄底,等企稳了再说”
很多小白看到跳水,觉得“跌便宜了,赶紧抄底”,结果抄在半山腰,越抄越亏。2022年大盘跳水跌了3%,我觉得“跌到位了”,抄底买了一只科技股,结果第二天又跌了2%,亏了5%才割肉。
后来我才明白,跳水后能不能抄底,要看“有没有企稳”。怎么判断企稳?看两个信号:
– 信号1:大盘或个股不跌了,股价在一个窄区间里波动(比如跌0.5%到涨0.5%之间),连续1小时没创新低;
– 信号2:成交量缩小,比跳水时少50%以上,说明没人慌着卖了。
2024年3月大盘跳水后,我等了2小时,看到大盘不跌了,成交量也缩小了,才抄底买了一只消费股,结果第二天就涨了3%,赚了2000块。小白别跳水后马上抄底,等企稳了再买,安全得多。
总结:小白别怕跳水,它不是“末日”,反而是机会
很多小白提到股市跳水就怕,觉得“一跳水就会亏很多”,其实不是。我经历了这么多次跳水,发现:跳水既是风险,也是机会——要是没提前应对,会亏很多;要是看懂了原因,用对了方法,不仅能少亏,还能在跳水后抄底,赚更多钱。
比如2023年10月大盘跳水,我提前减仓,没亏多少,跳水企稳后又抄底买了绩优股,一个月赚了15%;要是当时慌着卖,又没抄底,就会错过机会。
最后想跟小白说:股市就像天气,有晴天也有雨天,跳水就是“暴雨天”。遇到暴雨天,别慌着乱跑,先找地方躲雨(提前减仓),等雨停了(企稳了)再出门,不仅不会被淋感冒,还能看到雨后的彩虹(抄底赚钱)。
如果你在跳水时遇到过慌慌张张乱操作的情况,或者有应对跳水的好方法,
发布者:股市刺客,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5sca.cn/archives/1750861
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或读者投稿,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请联系站长并出示版权证明以便删除。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