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我总觉得“主动基经理是专家,能帮我赚更多”,后来对比完才发现,对咱这种没精力研究的人来说,指数基金才是“贴心人”:
– 收益更稳:过去5年,沪深300指数涨了40%左右,我翻了翻之前买过的3只主动基,有2只没跑赢这个数,还有1只亏了5%。反观我现在持有的5只指数基金,最差的一只5年也涨了35%,比大部分主动基靠谱多了。
– 手续费省太多:主动基管理费一般1%-1.5%,我之前买10万主动基,一年光管理费就交1500;现在买的沪深300ETF,管理费才0.5%,10万一年只交500。5年下来光管理费就省了5000,够我家半年的菜钱了。
– 不用费脑子:不用研究基金经理水平、看那些看不懂的财报、猜哪个行业会火。指数基金跟着指数走,指数里有啥股票它就买啥,你只要知道“这个指数长期不会垮”就行,省心到我妈现在都能自己操作。
就像我妈,现在每月固定投1000块到沪深300ETF,不用管涨跌,一年下来也能赚个5%-8%,比存银行定期强多了,她总说“这比我去菜市场砍价划算多了”。
我靠这5只基金躺赚5年,每只都有“不瞎买”的理由
选指数基金不是闭着眼乱选,得有搭配逻辑:既要稳得住,又要能涨点,还得分散风险。我这5只基金,分了“打底的+提收益的+抗风险的”三类,5年下来搭配着走,跌的时候没那么慌,涨的时候也能跟上。
1. 沪深300ETF(代码510300)——家里的“大米白面”,稳当
这只是我仓位最重的,占了总钱数的30%,理由特简单:沪深300指数里全是A股300家最能打的大公司,比如茅台、宁德时代、招商银行,这些公司就像咱们生活里的大米白面,平时不起眼,但少了不行,只要中国经济不差,它们就不会垮,长期肯定涨。
5年前我开始买的时候,沪深300指数大概3500点,现在涨到4500点左右,不算分红,光指数就涨了28%。而且这只基金流动性好,每天成交几十亿,想卖的时候一点不费劲,当天卖当天就能到账,不会出现“手里的基金卖不出去”的情况。
新手要是不知道买啥,先买沪深300ETF准没错,它就像基金里的“安全牌”,不会出大问题。
2. 中证500ETF(代码510500)——家里的“红烧肉”,能提味
沪深300是大公司,中证500就是500家中等规模的公司,这些公司大多在成长期,就像家里偶尔吃的红烧肉,平时不常吃,但能让饭更香——行情好的时候,它涨得比沪深300快。我给它配了25%的仓位,主要是为了让整体收益能再高一点。
比如2021年,沪深300不仅没涨,还跌了5.2%,我当时看着账户也慌,但中证500那年涨了15.5%,相当于给我补了个“年终奖”,把沪深300的亏损全盖过去了。而且中证500估值一直不算高,不像有些行业基金忽高忽低,长期拿着心里踏实。
要是你觉得只买沪深300赚得太慢,加点中证500ETF正好,既能稳,又能多赚点。
3. 创业板ETF(代码159915)——家里的“麻辣菜”,够劲但别多吃
创业板里大多是科技、医药类的成长型公司,就像家里的麻辣菜,够劲、涨得快,但也辣得慌——波动大。我给它配了20%的仓位,主要是想赚点“成长的钱”,但不敢多配,怕太刺激。
这只基金波动是真的大,2022年跌了29%,我当时看着账户每天少钱,也想过割肉,但还是咬牙没动,反而每月多投了500块。结果2023年它涨了35%,不仅把之前跌的全赚回来,还多赚了不少。
新手买创业板ETF一定要记住:别满仓,控制在20%-30%仓位,跌了别慌,能补就补,长期拿着才能吃到收益。
4. 恒生指数ETF(代码159920)——家里的“凉拌菜”,换个口味
光买A股不够,就像天天吃热菜也想换凉拌菜,恒生指数覆盖了港股的优质公司,比如腾讯、汇丰控股,和A股关联度不高——A股跌的时候,港股可能涨,能帮着分散风险。我给它配了15%的仓位。
比如2022年A股跌得厉害,我手里的沪深300亏了不少,好在恒生指数ETF虽然也跌,但2023年港股反弹比A股快,这只基金涨了20%,帮我把整体收益拉回来了。不过买恒生指数ETF要注意,港股波动比A股还大,别看着涨了就猛冲,慢慢买才好。
5. 消费ETF(代码159928)——家里的“小米粥”,暖胃抗饿
消费是刚需,不管经济好不好,大家都要吃饭、买家电、给孩子买玩具,所以消费ETF抗跌性强,就像家里的小米粥,暖胃抗饿,跌的时候能帮着稳住账户。我给它配了10%的仓位,主要是为了“稳人心”。
这只基金很少大跌,2022年大部分基金跌了20%以上,它只跌了12%;2023年涨了18%,虽然不算多,但胜在稳。我妈就特别喜欢这只,说“看着它不怎么跌,我睡觉都踏实”。要是你胆子小,承受不了大跌,消费ETF可以多配一点。
5年能赚钱,关键不是选对基金,是“别瞎操作”
很多人买了指数基金还是亏,不是基金选错了,是操作上犯了傻。我这5年能赚到钱,就靠3个笨办法,新手照着做,也能少走弯路。
1. 定投:每月固定时间投,管它涨还是跌
我从5年前开始,每月10号发工资,晚上7点肯定坐在沙发上,打开基金APP按比例投钱:沪深300投3000,中证500投2500,创业板投2000,恒生指数投1500,消费投1000,每月总共投1万。哪怕那天加班到10点,我也会定个闹钟提醒自己,从没断过。
2022年指数跌得最惨的时候,我投进去的钱当天就亏,心里也难受,但还是没停——因为跌的时候,同样的钱能买更多份额。比如之前3000块能买1000份沪深300ETF,跌了之后能买1200份,等涨回来的时候,多出来的200份就是赚的。
千万别“看行情定投”:涨了就多投,跌了就停,这样反而会买在高位,亏得更多。定投就像还房贷,到点就交,别想太多。
2. 止盈:到目标就卖,别贪心“等最高点”
很多人赚不到钱,就是因为太贪心——涨了想再涨,结果跌回去,收益全没了。我给自己定了个死规矩:单只基金涨20%就卖20%,涨30%再卖30%,剩下的50%继续拿着。
比如2023年创业板ETF涨了35%,我当天就卖了30%,把钱取出来给孩子报了个编程班,剩下的50%继续拿着。后来这只基金跌了10%,我又把之前卖的份额补了回来,这样一卖一补,反而多赚了5%。
没人能猜到“最高点”,别想着把所有钱都赚到手,到了自己的目标就卖,落袋为安的才是真钱。
3. 跌了别割肉:能补就补,补不了就扛
基金跌的时候最考验人,很多人一跌就割肉,结果割在最低点。我这5年经历过两次大跌:2020年疫情跌了20%,2022年跌了29%,每次都没割肉,反而只要手里有钱,就多投点。
2022年沪深300ETF跌了25%,我每月从投3000改成投3500,多买的这500块,后来涨回来的时候,帮我多赚了10%。其实指数基金长期是涨的,跌了只是暂时的,就像天气总有阴天,但不会一直阴下去,只要你不割肉,早晚能等到晴天。
新手买指数基金,这5个坑千万别踩(都是我流血的教训)
我之前当韭菜,就是踩了这些坑,现在总结出来,帮你少走弯路:
1. 别买太多:5只足够,多了管不过来
之前我跟风买了12只基金,手机里装了3个理财APP,每天早上睁眼先看持仓,这个涨了那个跌了,脑子都乱了。结果年底一算,收益还没我现在5只基金的一半多——基金多了不是好事,顾不过来,反而容易错过止盈止损的时机。
普通人买基金,3-5只就够了,每只都有明确的作用,好管理,收益也更稳。
2. 别追热点行业基金:新手扛不住波动
前两年AI基金涨得疯,我邻居小李看别人赚了,拿着5万就冲进去,结果后来跌了30%多,现在还套着呢。行业基金波动太大,就像坐过山车,新手没经验,很容易在最高点上车,然后被甩下来。
新手先从宽基基金(沪深300、中证500)入手,等摸透了再慢慢加行业基金,而且行业基金别超过总仓位的20%。
3. 别用急用的钱买:跌了要花钱,只能割肉
之前我犯过一个傻:用下个月的房租钱买基金,结果跌了,房东催房租,只能割肉,亏了2000多。买基金一定要用闲钱,至少3年不用的钱,这样跌了也不用慌,能扛得住。
比如你每月工资除去开销还剩2000,就用1000来定投,剩下的1000留着应急,这样才踏实。
4. 别频繁操作:手续费会吃掉你的收益
有些人觉得指数基金能当天买卖,就天天交易,今天买明天卖,看起来每次赚一点,但手续费加起来很吓人。我之前试过频繁交易,一个月手续费花了500多,最后收益还没手续费多,白忙活一场。
指数基金适合中长期持有,定投+拿着,别天天折腾,手续费省下来都是自己的钱。
5. 别只看收益不看风险:收益越高,心跳越快
比如创业板ETF收益高,但跌的时候能让你心跳加速;沪深300ETF收益慢,但跌的时候你能睡好觉。新手别只盯着“高收益”,要看看自己能不能扛住大跌——要是一跌就慌,就多配沪深300、消费ETF,少碰创业板、行业ETF。
最后说句实在的:普通人买基金,别想“一夜暴富”
这5年我靠指数基金赚钱,不是因为我多厉害,是因为我选对了方向,还能沉住气。指数基金赚的是长期的钱,不是短期的快钱,就像种庄稼,得播种、浇水、等成熟,不能刚种下去就想收割。
现在我每月定投完,就把基金APP卸载了,省得天天看心慌,到月底再装回来投下一笔,反而收益更稳。如果你之前买基金亏过,别灰心,试试指数基金,跟着定投,长期下来肯定能赚钱,别再当韭菜了。
发布者:股市刺客,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5sca.cn/archives/1692560
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或读者投稿,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请联系站长并出示版权证明以便删除。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