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初期,市场还没完全从下跌里缓过来,资金不敢乱冲,先找低估值、安全系数高的“大块头”(大盘蓝筹股)。
领涨板块:金融(券商、银行、保险)、地产、基建
– 券商:为啥是“牛市旗手”?行情好时,大家炒股热情高,券商的佣金收入、自营炒股收入会跟着涨,业绩预期一下就上去了。而且券商股弹性大,稍微有点行情,资金就爱炒它。
– 银行、保险:这两类股估值普遍不高(比如很多银行股PE才几倍),安全边际高。牛市初期资金求稳,买它们心里更踏实。
– 地产、基建:和经济大环境挂钩,要是政策有刺激经济的信号,这俩板块容易先动——毕竟“稳经济”离不开地产和基建。
逻辑:修复信心为主
牛市刚起步,大家还怕“是不是假牛市”,所以资金先去抱“大块头”的大腿——这些股票盘子大,拉它们能快速带动指数上涨,让市场相信“真的要涨了”,先把信心修复起来。
二、第二阶段:成长股接棒,科技、消费开始活跃
等“大块头”把指数带起来,市场情绪从“恐慌”变成“有点信心”,资金就开始追求“更高收益”,这时候成长股(科技、消费类)会接棒上涨。
领涨板块:科技(半导体、AI、新能源)、消费(白酒、家电、食品)
– 科技股:不管是半导体国产替代,还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这些领域都有政策扶持,想象空间大。资金觉得“经济要复苏,科技肯定得发展”,就愿意往这里投。而且科技股弹性大,涨起来比“大块头”猛。
– 消费股:白酒、家电这些属于“刚需+业绩稳定”。经济好转时,大家消费意愿变强,消费股业绩有保障,属于“稳稳的幸福”,适合追求稳健收益的资金。
逻辑:从“求稳”到“求收益”
第一阶段是“稳住别慌”,第二阶段就是“我要赚钱”。资金发现“大块头”涨得慢,就跑去追成长股——科技能讲故事,消费业绩实在,能吸引不同类型的资金。
三、第三阶段:题材股、小盘股“全面开花”
牛市走到中期甚至后期,市场热度彻底起来了,连平时不炒股的人都开始开户,这时候资金会涌向题材股、小盘股。
领涨板块:各种题材概念(比如AI应用、一带一路、次新股)、小盘股
这些股票有个特点:盘子小,容易炒。前面的金融、科技、消费都涨了不少,资金想找“低位股”,题材股正好符合——只要有政策热点、行业新闻,就能被资金炒起来,短期涨幅特别快。
逻辑:市场疯狂,资金博短线
这时候市场情绪已经很亢奋,大家不再想“长期持有”,就想“快进快出赚快钱”。小盘股、题材股因为容易拉涨停,成了短线资金的乐园,经常出现“今天这个题材涨,明天那个概念火”的情况。
四、第四阶段:周期股补涨,牛市快到顶了
等前面的板块都涨得差不多、没太多空间了,资金最后会去炒周期股(煤炭、钢铁、有色)。
领涨板块:煤炭、钢铁、有色金属
这些板块和大宗商品价格挂钩。牛市后期,经济真的复苏了,对煤炭、钢铁的需求增加,价格就会涨,周期股的业绩也会跟着爆发。
逻辑:最后的补涨,行情要收尾了
周期股涨起来的时候,往往意味着牛市快到尾声了——因为前面能炒的都炒过了,只剩周期股还有“业绩预期”可以炒。等周期股也涨不动了,资金就会开始“获利了结”,牛市可能就要结束了。
五、实际情况:轮涨不是“死规矩”
得提醒大家:上面说的是“典型规律”,实际市场里,轮涨顺序会被政策、突发消息、经济数据打乱。比如突然出个“AI大模型”的重磅政策,科技股可能在第一阶段就提前涨;要是消费数据突然超预期,消费股也可能更早启动。
所以,别死记硬背“哪个阶段该买啥”,得结合当时的市场环境灵活判断。
给普通投资者的建议:
1. 别盲目追热点:比如第一阶段券商涨了,别等涨了50%再冲进去,很可能接盘;
2. 指数基金是个好选择:轮涨不好把握,买沪深300、科创50这类指数基金,能覆盖多个板块,分享牛市收益;
3. 控制仓位,别all in:牛市也会有调整,留点钱在手里,跌了才有机会补;
4. 记住牛市的节奏:牛市是“在悲观中诞生,在怀疑中成长,在疯狂中死亡”。别等大家都喊“牛市来了”才进场,那时候可能已是后期。
总之,牛市轮涨有规律,但更要结合实际。普通投资者别想着“精准踩点每个板块”,能把握大方向、赚到认知内的钱,就已经不错了。
(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仅为规律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
发布者:股市刺客,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5sca.cn/archives/1655759
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或读者投稿,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请联系站长并出示版权证明以便删除。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