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更多是中国人的仪式感吧,但年味现在着实淡了。
也可能因为不像小孩子那般对年有期待了。
过年,意味着父母的老去。
当然,孩子们也在长大。
2024年,说实话,真正开始是明天。尽管已经快过去了1/6。
2024年,最重要的事情——摘钱。
赚点钱,可以解决人生95%的问题,剩下的5%,也可以缓解大部分。
——这句话适合没有安全感,内耗的普通人。你可以焦虑的事情无穷多,但可以转化为一个东西——那就是钱。
除了生死之外(钱也能提供解决方案,比如蔡磊先生),其他的事情,在财富面前都是小事。
一切的不快乐,大多是因为缺钱或缺爱。
因此,必须奋斗,才能幸福。
说实话,很多时候我们不快乐,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没钱。
如果还有空焦虑的你,治愈的终极方案——搞钱。
但大家又说了,2024年,别折腾,别辞职,别创业。
如何搞钱呢?轻创业,或者说“一人企业”更适合普通人。
大家聊投资,目标肯定是为赚钱,稍微区分一下,就有为了保值,有人为增值。这里的区别是期望值与风险承受意愿的区别。
多数普通人,更指望通过投资,尤其是量化投资,实现以小博大,至少赚到现金流。
往大处说,这是一个个交易系统;往小处说,就是一个个策略。
交易没有”圣杯“,但需要有系统。
从时效上看,长线的重在好股票,合适的价格,基本面很重要,估值很重要;中线波段,看情绪,看动量,顺势而为;短线超短线,基本面什么的都是浮云。
从主动与被动的角度,定投,网格算被动;趋势和回归算主动。
量化回测是一个“证伪”的过程。回测需要数据,量价数据,因子数据,然后“组合”出策略,而后看如何“穿越历史”而来。
回测结果行,实盘未必行;但回测结果如果不行,实盘肯定不行。——这是回测的意义,很多人搞反了,或者反过来质疑回测的价值。
从架构的角度,我们需要一个数据中心,如同多数在线量化平台一样,都会提供数据,甚至是因子。这个数据中心,驱动力是dagster。
场内基金,去掉债券型,货币型,一共1100+支,其中ETF 800多支,LOF 200多支。
ETF投资,或者说ETF主动管理,就是在这1000+支场内基金里,选基,择时,配置权重,调仓等。
这些ETF/LOF,需要打上“筛选”标签,以确保添加时的效率。
from django.db import models class FundTag(models.Model): tag_name = models.CharField(max_length=10, verbose_name='标签名称') def __str__(self): return self.tag_name class Meta: verbose_name = '基金标签' # 定义复数时的名称(去除复数的s) verbose_name_plural = verbose_name # Create your models here. class FundInfo(models.Model): name = models.CharField(max_length=50, verbose_name='名称') symbol = models.CharField(max_length=20, verbose_name='代码') tags = models.ManyToManyField(FundTag) def __str__(self): return self.name class Meta: verbose_name = '基金信息' # 定义复数时的名称(去除复数的s) verbose_name_plural = verbose_name
发布者:股市刺客,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5sca.cn/archives/103530
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或读者投稿,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请联系站长并出示版权证明以便删除。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