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特别想分享一个概念:“运气动力学”。
这个概念最早在万维钢的“高手”一书中引入,主要是从严肃学术的角度,讲成功与运气之间的关系。
当下的下行周期,大家普遍都很焦虑,焦虑就是想成功,但找不到方法,又不甘心平庸,卷又卷不动,躺又躺不平。焦虑,迷茫。想清楚成功背后的底层逻辑很重要。否则既为难自己也为难别人。
运气这个概念对于成功的意义,普遍是被误解的。
运气讲多了,就变成“宿命论”了。看到一个人成功了,就酸葡萄心理,他不就运气好嘛,不是出身在一个好家庭嘛?这样的结论很廉价,而且对你的人生会有副作用,总以为你现在的困境,就是时运不济,自己这个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进而愤世疾俗。
或者完全不信,爱拼才会赢,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直到被现实折腾得人仰马翻,为什么这么努力,懂得这么多道理,即过不好这一生。
现在大家普遍都认同一个观念叫“选择大于努力”。
20年前的房产,10年前的移动互联网,早年的加密货币,互联网公司的股权,你随便踩中一个早就财富自由了。
运气动力学的概念远比这个深刻。
它的基本逻辑是,起点一样,资质差不多的两个人,高考也许就差5分。一个上了大学,一个进了工厂。那毕业十年之后,两人的收入差别可能十倍不止。
昨天听到一个观点:说不要标签化, 比如江苏富有嘛,大家都认为是当地人勤奋,聪明,重视教育。咱们云贵川的人民难道不聪明,不重视教育,不够勤奋嘛。
不是的。这些都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唯一的原因,就是地理位置。
海洋贸易时代,沿海城市是贸易集散地,你生产的东西就是容易卖得出去,你买东西就是便宜。你只要努力,就会有回报,所以你才努力,有回报就有钱,有钱就可以请最好的老师,就会教出更好的学生,进而更加重视教育。
说白了,这个循环的起点是,你努力10分,收获100分。而别人努力10分,收获1分。后者怎么勤奋,如何聪明,如何富有?这个与群体无关,就是地理位置的天然优势,这是“运气动力学”的基本逻辑。
这里动力学,是指数级的。
最初的一点点优势——就是随机的(俗称运气),经过时间的积累,放大之后的蝴蝶效应,最终达成的效果天上地下。
一步慢,步步慢。
知道这个有什么用?——人生的选择不是一局定输赢,人生是一个持续选择的过程,你永远有的选。
不要怕晚了,每个人有自己的节奏。
主动选择,让自己进入一个积累的正循环。
28岁财富自由从字节退休的程序员郭宇,大家也许不知道,他本科的专业是一个纯文科专业,毕业去向大致是社会工作者。而他在大学里自学前端,成为专业程序员,进入互联网工作,之后选择移动互联网公司,被字节收购,获得期权。——大家都知道,高考成绩,报志愿,有一定的运气和随机性。按大多数的人,就是“既来之,则安心”,努力学习,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工作者,也挺好。但郭宇主动选择了自己的方向,进入互联网。
之后的故事 ,当然有运气的成份。但就算没有遇上字节,他的收入显然也比他的同学要高不少。——这个时候,才能应用董宇辉说的那句“实力决定下限,而运气决定上限”。这句话有一个潜台词,这里的上限和下限区间,不同领域是不一样的。
“随波逐流”是很多人陷入困难的根本原因。
在大学以前,学校教育是有规则的,考试有考纲,专业规定不能超纲。进入社会之后,是无规则竞技,只是法无禁止,你可以动用各种资源,人脉去达成结果。
理解运气动力学的关键,是要勇于“主动选择”。
进入大厂时,我是一名专业的程序员。后来发现程序员主导不了产品方向,自学转型做产品经理,一路做到大厂产品技术总监,统管研发,然后成为CTO,全面负责产研相关工作。
人生永远有的选。鲁迅先生弃医从文,这个跨界够大吧。少了一名医生,多了一位文豪。
我有一位朋友,创业七年了。
他总觉得自己没的选,现在的创业公司有点“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放弃吧,沉没成本有点高;继续吧,可能让自己陷入债务旋涡。更何况,企业家精神不是要求坚持嘛。
其实,这种主动选择,完全可以发生在业余时间。
再忙,只要你想做,一定可以。
只是,很多人并不清楚也不想想,工作之余,要去追剧,短视频,要么老婆孩子热炕头。
主动选择,积累技能,持续产出,让自己永远有的远。
让运气动力学的威力,在自己身上积累。
发布者:股市刺客,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5sca.cn/archives/103400
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或读者投稿,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请联系站长并出示版权证明以便删除。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