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声明:标题中的“骗术”指的是本部分文章中出于研究和展示目的所采用的“特殊技巧”。并非指真的有啥诈骗行为,并与任何第三方他人无关,观者也不要带入到别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勿见怪。
本文是第一部分第六篇,本部分共六篇文章,目录如下:
- 市场的动量效应
- 动量策略的核心盈利因子
- Hello World: 广为人知的动量策略
- Hello World: 代码编写和调试
- Hello World: 研究与优化
- 骗术大揭秘与第一部分结语
前面两篇中,完成了作为动量策略Hello World的双均线策略的代码编写和调参优化,并且展示了整个组合的绩效。并在最后留下了一个问题:“23%是真的吗?”
首先要说明的是,在整个编写、调试和回测优化过程中,都使用的软件默认的品种手续费配置以及2跳滑点。并且所有绩效都是真实运行结果的展示,并不存在利用任何剪辑手法的作弊。所有的绩效结果,只要使用和文中完全相同的品种、周期和时间段,那么结果就完全是可复制的。
但是,前篇文章中的23%是真的,但是并不是可靠的。对,问题就出在了这个:“品种、周期和时间段”上面。
之所以故意挖坑,并且单独讨论这个“骗术”是因为它对于策略的研究来讲很重要,特别是动量策略。
众所周知,通过单一策略实现长期稳定盈利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多品种的组合也不可能。回顾刚才的多品种添加过程中,我们添加了几个不同品种,有没有注意到其中化工品种数量大于别的几个品种?
而且这里实际采用了一段非常容易实现盈利的时间段:2021年到2022年。这两年间,商品市场因为宏观因素扰动,发生了巨大的波动,同时兼具了波动性和趋势性。
实际上,无论从品种选择还是回测时间段选择,文中的例子都选择了最适合动量突破策略的研究单元。为了展示这点,可以将盈利的主要贡献者化工品种单独做一个组合分析。
备注:此处策略添加了与多单策略逻辑完全相同的空单策略代码,不在此赘述。
下图黄线是几个化工品种的组合绩效:

这张图证明了前面文章反复强调的两点:
- 量化交易不受大盘收益率影响;
- 波动率是动量策略的核心盈利因子。
更重要的是第二点,嗯,再次贴一张上次的图片:

作为佐证,我们选择从2023年至今的时间段作为研究对象,其他条件不变:

对比上一篇中的绩效,新的绩效曲线大概会变成这样:

很显然,曲线变得难看很多,而且期间还出现了很大幅度的本金亏损。这种组合已经几乎是无法接受的了。这还仅仅是使用一些趋势性很大的品种,如果品种包含了一些没什么趋势性的品种,结果将会更糟糕。
难道真的做不到吗?
前面文章提到过一个完美的假说:“高波动率时,使用一组参数;低波动率时,使用另一组参数”。这显然并不容易,笔者也没有完全搞定(搞定就去太平洋小岛晒太阳了)。但是相信如果足够精密的去调试和优化程序也并非完全不可能。但是这本身涉及到了波动率的计算,或者ATR、ADX等其他指标的使用,这里先不展开聊了。
无论如何,仅凭目前的这个Hello World性质的动量策略,显然是不太可能的。
结语
本篇是量化动量策略Hello World系列的最后一篇。主要对前面几篇文章中故意埋下的坑进行了填补,并且再次强调了波动率是动量策略的核心盈利因子这点。
这几篇文章写作过程中,笔者本人也得到了很大提升,将自己的一些模棱两可的知识,或者一些隐隐约约感觉到但是抓不到的想法进行了梳理。六篇内容很多,都是针对动量策略。就像最初的通识性文章中所写,动量策略是多数量化基金的主要超额收益来源,所以短期内我们还是专注于动量策略。
发布者:股市刺客,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5sca.cn/archives/774061
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或读者投稿,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请联系站长并出示版权证明以便删除。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