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民认为炒股很简单就是“低买高卖”,但证券投资其实是件很难的事。买什么?什么价格是低,什么价格是高?什么时候买,什么时候卖?买多少?卖多少?都是大学问。平时交易日写策略文章比较多,【策略】就是以上问题的答案。今天想与大家分享一下策略研究心得。

均衡配置VS 集中持股
做策略离不开资产配置。长期而言资产配置决定了最终收益。比如,是配置具备长牛属性,但估值较高的消费板块,还是追求短线搏杀的周期类板块之刺激。再比如是均衡配置还是全仓买入一个行业或个股?
我认为牛市时应该均衡配置,也就是车轮战。牛市的特点是普涨、轮涨。均衡配置总有几个股是大涨、轮动上涨的。而如果集中持股,All in,可能要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看着别的涨,自己的不涨。刚刚卖出,涨了,新买入的又不涨。如此恶性循环牛市中也赚不到钱。
熊市则应该反过来。熊市的特点是个股普涨、轮着跌。上涨的是少数公司。这时就应该基于投资逻辑,少量集中参与行业或个股,并看好自己的蓝子。看好的个股抗跌,或者逆市上涨都能够保证总市值稳定或增长。
就当前而言,我认为应该是均衡配置,也就是车轮战。
难以量化的风险偏好
从策略角度,股价上涨由三方面因素驱动。
一是上市公司业绩,也就是基本面较好。宏观经济处于增长期,上市公司业绩增速较快。这种驱动因素持续且强劲,是大牛市的根基。策略研究的看家本领就是看准基本面拐点。
二是流动性水平,也就是市场上资金的多寡。所谓水涨船高,当央行放水,美联储无限量宽松时虽然业绩不涨,但股价同样上涨。新冠疫情之后,上市公司业绩并不好,但不妨碍股价和指数上涨。
三是风险偏好,也就是投资者情绪。这是最难以量化的,人的情绪易变难测。可能某个周末某个意见领袖给出看涨的意见,随着观点的传播,投资者看涨情绪上升,股指真的上涨。有时候,某个前期龙头股跌停,获利盘涌出,市场情绪骤然趋冷,上涨戛然而止。
做策略,基本面好分析,流动性水平看央行的动作。最难的就是风险偏好的把握。情绪易变难测带来了股指高波动性,比如今年影响情绪的因素有:中美争端是否升级、地缘政治影响、油价剧烈波动、海外市场大跌、新冠疫情局部扩散等等。任何一个因素都可能影响到投资者情绪,这让做策略的我们好像在做一个“黑盒测试”。我们输入变量,黑盒给出结果,但我们不知道为什么是这种结果。运气成份过重让做策略的人变成了算命先生。
有些聪明的“算命先生”选择了两种应对方法:
一、少说。少说自然少错,关键时候说一说,正确率当然高。我这种每天都要说的人其实很痛苦。
二、勇敢押注。情绪易变难测,即然都难,哪么就存在反转可能。关键时候看准时机,勇敢反向押注,对了就可以吹牛很长一段时间。直到下次反转。
我认为风险偏好难以度量,回归初心,以基本面研究寻找拐点,精选个股才是策略研究最核心的竞争力。未来一定是结构性行情,精选个股可以平抑情绪面(风险偏好)带来的高波动。
不断进化
市场在不断变化,做策略的人也应该不断进化。近几年市场几个明显的变化是:
1、外资持续流入,他们只买行业龙头,推升了头部公司的溢价。这些中国核心资产不断被追捧。改变了以前炒新、炒小、炒差的生态环境。
2、低利率背景下,盈利和成长确定性被重新定价。盈利确定性最佳代表是消费、医药。成长确定性最佳代表是5G科技新周期的科技成长股。这两个获得了“确定性溢价”。
上面两个说到底是因为投资者结构变化导致的,外资进场改变了市场生态。A股自身也在变化。
3、A股科创板、创业板注册制等新制度的实施将是新的玩法。最明显的是,等到创业板20%涨跌幅,打板策略可能就会失效。一天20%的收益会极大的引发抛盘。
总结
关于拐点。作为策略分析师,虽然拐点不常见,但在拐点来临时发声就是价值的体现。追逐趋势总是性价比最高的策略,但需要时刻注意反转信号(拐点)是否出现。
关于好公司。寻找好赛道、好公司是策略分析师始终遵循的目标。关注产业逻辑,关注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是致胜之道。
关于仓位。均衡投资的优点是能够很好的控制回撤,但进攻性略显不足,只适用于牛市。熊市反而应该精选个股,集中持股,保持对市场的敏感性。
关于变化。当市场变化后,如果不及时跟进就会判断出错。可能会自我怀疑、否定自我。当风险偏好无法度量时,可能又会手足无措。种种困难下,我们仍然要直面所有的动荡和变化,不断进化、不断修行。
一点点牢骚,一点点想法,希望对大家的投资有所感悟。
发布者:股市刺客,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5sca.cn/archives/34911
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或读者投稿,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请联系站长并出示版权证明以便删除。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