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债平衡的智慧,你了解多少?
市场自7月行情结束以来持续震荡,如果在国庆假期前选择清仓过节,那么节后就要踏空;如果有两日大阳,没忍住又追进去,现在可能要忍受一点浮亏——择时真的太重要了!
如何在降低波动的同时获取不错的收益呢?我们需要寻找一种可以长期稳健的投资方式,股债平衡策略值得借鉴。
什么是股债平衡?
股债平衡策略最开始是由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写在他的一本非常出名的著作《聪明的投资者》里。
大概的意思就是把自己三年甚至更长时间不用的闲钱分成平均的两部分,50%买人股票,50%买人债券,然后每年年底进行动态平衡一次。
股债平衡策略,本质上是一种根据市值进行仓位调整的策略——也即股债各投一半,定期进行平衡, 股市涨得多就卖掉一些,买人债券,使得两类资产的市值比例回归到1:1。
两类资产的市值比例可以依据风险偏好主动调整,如果风险偏好低,债券的比例就可以多一点。这种策略虽然简单,却大道至简、充满智慧。
举个栗子一
假设总资产200万元,100万元配置股票资产,100万元配置债券资产,同时模拟股市一段时间的 走势为1500点开始,涨到3000点,再从3000点跌回1500点, 最后涨到2000点计算收益。债券资产则保持10%的固定收益。

为了方便理解,这里假设涨跌幅超过100%后进行再平衡,最终的情景模拟表格如下所示:

股票资产仓位从200万到155万,调高债券资产从110万至155万。
跌回到1500点后,进行第二次股债平衡,调高股票资产仓位从77.5万升至124万,从170.5万降低债券资产到124万。
当股市点位从1500升至2000点后,总资产为301.73万,整体收益率为50.87%,最大回撤为20%。

正所谓对比见真知,如果完全不用股债平衡策略,一直满仓股票投资,最后的收益如何呢?
在同样的情景下,给大家做一个一直满仓投资股票的!情况进行对比:

同样的波动情况下,全仓股票的最终总资产净值为266.67万,最终收益率为33.34%,最大回撤为50%,和股市点位回撤的幅度一致。

可以看出,股债平衡策略的收益和回撤控制都是优于满仓股票的单一策略。
单一策略背后的投资逻辑是择时,是基于对宏观经济、微观行业、资本市场及资产价格短期变化趋势的一种预测。然而,未来的演变具有很多随机因素,预测是否准确在当下并不清晰,只能事后验证,不确定性很高,这就意味着单一策略存在较大的本金损失风险和机会成本。
股债平衡策略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降低波动、减少回撤、获取长期稳健收益。
更高级的平衡策略,灵活调整股债配比
在被动型股债平衡的基础上,投资者也可根据个人情况灵活调整股债各占的比例,如风险偏好小,可以增加债券仓位、减少股票仓位。
还有更高级的平衡策略,即根据估值进行判断。
对股债平衡策略而言,考虑股票估值低时,仓位高一点,股票估值高时,仓位低一点, 符合我们对投资的一般理解,似乎会是一个不错的改进方向。
这需要对大盘标的的高估和低估作出判断,股票的估值指标很多,常见的有市盈率、市净率、市现率、市销率等,还包括这些指标的历史百分位。一般而言,可以通过市盈率PE作出大致判断。然后根据全市场估值,股债比例在10-100之间动态调整。

简而言之,就是随着全市场PE不断升高,股票份额越减越少,直至股债比例为10:90;随着全市场PE降低,股票份额不断增加,直至股债比例为90: 10,这样就能在风险较小的前提下,谋求最大化投资收益。
股债平衡策略的优势
利用“股债跷跷板”对冲风险
股债平衡策略可以利用股债之间的弱相关性对冲风险,而股债之间还有-一定的负向性即跷跷板关系,股涨债跌,债跌股涨,股债平衡可以借此增厚收益。

当然也会出现股债双杀,从历史数据可以看出,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很少出现,即使出现持续时间也很短。
企债指数和沪深300的相关度,近17年中只有2004、2008、2014、2016、 2017这5年是正相关的,其他11年都是负相关,大量的年份负相关,为股债平衡建立了基础。

今年以来,A股市场气势如虹,吸引了众人的目光,科技医药板块涨幅惊人。相比之下,债券市场,从4月底开始就步入下跌通道,作为利率市场的重要参考指标十年期国债活跃券的到期收益率如今已经到了3.10%左右的水平,和今年初相比基本持平,债券市场走出了一个相对平缓的“V型”趋势,而A股走出相对震荡的局面,股债跷跷板效应再次凸显,股债平衡可借此增厚收益。

数据来源:英为财经时间截至: 20200101-20201015
操作简易,容易坚持
股债平衡策略通过“在股票上涨时卖出部分股票,在股票下跌时买人部分股票”,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实现了高抛低吸,解决择时难题。从长期看,这种高抛低吸的操作不一定能收益丰厚,但一定能降低风险,所谓进可攻,退可守。
因为策略的资产回撤比例较小,所以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心理压力较小,更容易坚持,定期止盈符合人性,长期下来投资者的心态会比较好。
股债平衡,从理论上讲,非常合理,也非常简单。但是最大的问题在于,固定比例还是动态调整?如果是动态调整,动态的依据是什么?这些都是投资者思考并规划自己的股债平衡方式。
发布者:股市刺客,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5sca.cn/archives/34521
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或读者投稿,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请联系站长并出示版权证明以便删除。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