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这个话题,似乎现在变得很敏感了,似乎从大概5年前量化被人捧上神坛到现在成为过街老鼠,也没有经过几年的时间。我们的金融有个很明显的特色,就是态度和观点的转变往往快速且夹杂着情绪,我不知道这是因为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得太快,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近期关于量化的事情,我觉得可以分两个维度来看,一个维度是量化,一个维度是产品。
量化维度,很多人说量化最近的管制加严了,有没有呢?有,但是应该没有说得那么恐怖。
比如你一个私募想去注册产品,至少当下,带“量化”、“中性“这些字眼的可能就注册不了了。但是你说对量化的管制加严了,我倒是觉得并没有特别明显,其实相应的一些措施、规定条文一直都摆在那里,交易所的一些限制也非完全针对量化,能够促成某个层面的市场公平,是无可厚非的。反而近期新增的限制很少,那为什么有人觉得变严了呢?无非是近期有人被罚了,而这个事情都被大家看到了。但是,你做量化,规则都在那里,你违规了,被罚了,有问题吗?没有,规矩就写在那里。
但是,因此你要说量化很可恶,我认为也不对。量化只是工具,用工具的是人。相关的规则、限定就在那里,你在限定的范围内使用工具,会有什么问题呢?实用工具,有效的在允许的范围内提升自己对市场的理解,研究的效率,交易的效率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所以,没有必要对量化太做指摘。
而且,我认为这种风气很不好,2015年,股市崩盘,最终股指被拿出来背锅受千夫所指。股指期货只是一个工具而已,你不去管背后滥用工具的人,却去指摘一个工具,干啥呢?拉不出屎怪地球引力不够……这次量化,又有了这样的情况,被千夫所指,感到无奈,但又似曾相识。这种事情,我们应该规范工具的使用,你不规范,然后感觉不对了告诉人不能这么用,这个逻辑不对,你应该事先告诉别人。然后,剩下来的事情就简单了,去抓那些违规使用工具的人,那你该罚罚该抓抓该杀杀,不光大众,机构也大快人心啊,毕竟谁不期盼一个规范的市场呢?
但是这个事情,感觉的确有蛮多带节奏的成分在这里,现在的舆论环境的确有很多不健康的地方,一些自媒体,就是以人血馒头为财富密码的,看着什么火就玩儿命带节奏,怎么有流量怎么说,宛若疯狗,使事实歪曲,使群众疯狂,最终对很多事情的认知,也就偏离的本质。所以啊,还是理性看待,特别听一听资深人士,或者至少懂的人怎么说。有的时候专家被称为砖家,当然的确有时候是脱离群众的表现,但是有的时候,的确是站在专业角度的看法,会和普通人不一样,而这种看法又会让人不舒服罢了。但即便如此,也比相信一些自媒体好啊……自媒体有了流量,为的可是收割,最近网上比较火的所谓宋宇飞杀猪盘事件还看不明白吗?所以,不应该只是为了发泄情绪,发泄情绪而不能理性看待,是逃避现实的懦弱表现。
第二个层面,就是与量化无关的一些东西,就是产品。我认为无论是金融的哪个模块,设计出来的产品,首先得满足逻辑自洽,且能够有切实可行的风控机制,这是金融产品质量的问题;同时,不能货不对板,这是道德问题。
比如前面的雪球,这种产品就是有明显缺陷的,因为这个产品就是暴露出了你的死穴在哪里,且突破了就是血本无归。这种产品的原理也并不是非常的复杂,从设计到操作我认为任何一个培训了三个月的人只要智商没问题都能操作得过来。就这样一种产品,却被人当作固收产品做宣传。这尼玛就非常离谱了。
同时,比如最近引发大家对量化讨论比较多的几类产品,指数增强,DMA。
DMA是带杠杆的中性,而中性并不仅仅是多空持仓平等,而是存在中性逻辑的。你说你用小微盘找中性优势,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你得考虑一个问题啊,就是流动性。这些股票的流动性根本就是不好的,能够承载的产品规模也是有限的,你说一个做量化的公司,连一个产品满足流动性的规模都测算不了,我是不信的。但是最后就是会因为规模问题,最终造成流动性挤兑,导致最后出了问题。在我看来,这就是设计缺陷啊。你都DMA了,带杠杆的,你在带了杠杆的情况之下,却没有考虑中性中一条腿的流动性,那么一旦出了问题,什么手段都很难规避风险了,而你是带着杠杆暴露在了这样的风险之中。所以这类产品在设计之初,就存在了这样的缺陷,我不理解,我真的不理解,可能我产品的设计理念老旧,或者能力不够吧……
指数增强策略,是同理的,我们自然需要允许一定的样本偏移去获取增强,比如你做1000,那么你可以允许一定比例持仓的非1000的票去寻找增强,但是还是一点,一方面,得从绩效上得以解释,从前期的增强效果来看,的确不错;但是另一方面,也得考虑流动性啊……否则一旦因子失效,你出不来,不就只能踩踏,或者干瞪眼了。这一点的设计缺陷,和DMA是同一个问题。
而至于道德问题,就是允许你做一定比例的漂移,但是得是一定比例啊,如果比例太高,甚至超过了产品设计的初衷,这个产品的运作就已经不正常了,甚至就是策略漂移了。所以我一直认为,一个产品,就得有它该有的表现,可能较同类产品表现较优,但一定不能逆势而行,靠漂移来的额外收益,可能会因此吃瘪,所以,很多时候不能只看收益,还得看这些收益怎么来的。把一类产品做好,也不是只看收益,策略不过分漂移我认为是应该守住的道德底线。就好比我出去买个勺,你给我双筷子告诉我也能吃饭,但我买勺万一是为了喝汤呢?
所以正常,这类策略,前面也会回撤,但是到目前,可能回撤的损失已经可以弥补大概一半左右了。但是如果前面是有回撤的,最终到目前,没有任何弥补,或者你一看,全都弥补回来了,那估计就可能不对了。这种时候,一些不实的宣传,就会暴露无遗。
当然这个问题很复杂,你说这样的产品如果真的存在风格漂移的问题,机构自然会背上道德风险,甚至如果有些条款写到了合同里面,这甚至是违约风险。但另一方面,如果能够满足一些所谓的”需求“,哪怕是一些很专业的投资者,也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终可能想的是很多事情不会发生,实际上却成了一种无谓的绑定,在一种别样的风险暴露中,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所以,很多事情还是人为,希望市场会更加成熟吧,方方面面。
交易也是一样,你可能看着别人能够抓住行情,且经常有很多偶然在其身上发生。但是你没有看到别人对交易的专注,在研究行情上花的时间,没有看到人思考的深度,以及在整个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自我学习能力。
交易在我看来是一件非常磨人的事情,这种磨人甚至让我觉得我去钓鱼,哪怕一天没有鱼咬钩都比做交易要好。这种磨人有几个方面:一个是对一个暂时没有兑现的逻辑的坚守,这很难;另一个是在没有行情的时候能够耐得住寂寞,这也很难,能管住手的人真的不多。人嘛,其实并不是在逆境当中无法坚持,有时候就算无事发生都会因为无聊无法坚持。你走神了,坚持不下去了,别人有偶得,又有什么奇怪呢?
咱不能只看到别人吃肉,看不到别人吃瘪,也看不到吃肉背后的付出。这个跟GPT一样,你得给偶然创造环境,且得想明白并理解,很多偶然在没有环境的基础上,也是没有办法产生的。
过年的时候有一个好事者组局,约我和老家的几个做交易的朋友见面。聊了没几句,发现哪是做交易啊,妥妥的都是赌徒,真的是话不投机。
后来实在没办法,问他们是否看过贾玲的麻辣烫?另外一个人立刻纠正我:不是麻辣烫,是热辣滚烫。OK,那我知道那人一定看过了。于是问他,这个电影怎么样?这人立马来劲了,说什么破电影,要情节没情节,要幽默没幽默,我花钱去看一个大胖子减肥?你减肥就减肥,套什么电影。我赶忙说:对喽,你说赌博就赌博,套什么交易……说完扬长而去。嗯,偶然怼到人比偶然抓到行情可爽多了。
发布者:股市刺客,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5sca.cn/archives/200721
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或读者投稿,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请联系站长并出示版权证明以便删除。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