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在酝酿筑底的过程中的微观技术层面,又有哪些量化细则的特征条件呢?我认为有以下几条,先说大盘。
(1)要确认大盘的大底,必须测算它从大顶向下调整的空间是否到位。根据国际统一的共识规律,大盘从大顶向下调整20%为熊市来临;暴跌30%为股灾来临;如果没有国家宏观基本面的恶化,一般大盘下调30%到40%的空间已是极限位置。
(2)调整的时间。按照时间周期规律,中国股市一般筑大底要20个月左右,最长不会超过40个月。
(3)能量。大盘低迷时,成交量一定是相当萎缩的,说明此时段认同度很大(此时多数人认为还要下跌),正因为大家一致高度的认同,才有了主力机构反向操作的基础。
(4)形态。凡历史大底、战略性大底,一定是相当恶劣的形态,别想让大多数人清晰可见什么”头肩底”呀、”三底复合形”什么的…﹣事后都出来了。
以上四个条件符合,其实就是筑底的酝酿过程,也是质变前量能积累的过程。你知道了这个原理,就会庆幸大机会的悄然来临,而不会在低迷时悲观失望。
(5)周 K 线上温和、匀称、连续放量,连续2–3周大盘指数高低点上移抬高,周 K 线的量均线呈多头排列(参数4、7、11),与移动均线同步呈多头排列。
(6)大盘指数在以上五个条件符合以后必须上涨10%以上,宣告质的突破成立,一轮中级以上的行情由此开始。
发布者:股市刺客,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5sca.cn/archives/199196
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或读者投稿,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请联系站长并出示版权证明以便删除。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