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你一遇到缩量就慌?搞懂这3种缩量情况炒股少走3年弯路!

前阵子跟老股民李哥喝茶,他跟我吐槽:“去年买了只新能源票,看着它从18块涨到22块,成交量一天比一天少,我以为还能涨,没卖。结果没过一周,股价直接跌回19块,白欢喜一场!”无独有偶,我另一个朋友小王更惨——他买的消费股跌了两周,某天突然缩量跌,他怕继续跌,赶紧割肉,结果割完第二天就反弹,气得他直拍桌子。
其实不管是李哥的“缩量上涨踏空利润”,还是小王的“缩量下跌割在地板”,都是因为没搞懂“缩量”背后的逻辑。我炒股10年,早年也因为不懂缩量吃过亏:2018年那波行情,我买的医药股缩量涨了3天,我贪心没卖,最后被套了半年;后来又因为一只票缩量跌,慌着割肉,少赚了不少。

今天咱就用大白话掰扯清楚,“缩量上涨”和“缩量下跌”到底是咋回事,再结合我和身边人的真实案例,教你怎么判断这两种情况是“机会”还是“风险”——毕竟炒股这事儿,不是看K线红了就买、绿了就卖,搞懂成交量和股价的关系,才是稳赚的关键。

为啥你一遇到缩量就慌?搞懂这3种缩量情况炒股少走3年弯路!

先搞懂:啥是“缩量”?用“菜市场卖菜”的例子给你讲透

很多新手一听到“缩量”就懵,其实这事儿特别简单,我用菜市场的例子给你一讲就明白。

你去菜市场逛,看到一个卖西红柿的摊位:周一的时候,摊位前围满了人,老板一天卖了200斤西红柿,这就是“放量”——买卖的人多,交易活跃;到了周二,摊位前没几个人,老板只卖了50斤,这就是“缩量”——买卖的人少,交易冷清。

股市里的“缩量”,跟这事儿一模一样:缩量就是指某只股票当天的成交量,比前一天或者最近几天的平均成交量少了很多。比如前一天成交了1000万股,今天只成交了300万股,这就是明显的缩量。

但有个关键点要注意:成交量就像“市场的人气”,放量说明多空双方分歧大,有人拼命买、有人拼命卖;缩量则说明分歧小,要么是大家都觉得股价会涨,没人愿意卖(缩量上涨),要么是大家都觉得股价会跌,没人愿意买(缩量下跌)。

我早年刚炒股的时候,也觉得“只要股价涨就好,管它缩不缩量”,直到2019年踩了个坑才明白:股价涨不涨是结果,缩量还是放量才是原因。比如同样是涨,缩量涨和放量涨的后续走势可能完全相反;同样是跌,缩量跌和放量跌的风险也天差地别。

缩量上涨:不是“要飞”就是“要跌”,3个案例教你辨对错

很多人觉得“缩量上涨就是好事,说明没人卖,股价还能涨”,其实不是这么回事。我见过缩量上涨后继续涨50%的,也见过缩量上涨后立马跌20%的,关键看“股价在什么位置”和“为啥缩量”。

案例1:低位缩量上涨——“没人愿意卖,主力要拉涨”

2023年下半年,有只做智能家居的股票,因为行业政策利好,从10块左右开始涨。前3天都是放量涨,成交量从500万股涨到800万股,股价也涨到11.5块。到了第4天,股价继续涨,收盘到12块,但成交量却降到了300万股,比前一天少了一大半——这就是典型的“低位缩量上涨”。

当时我在股民群里提醒大家:“这票在低位,缩量涨说明散户都觉得还能涨,没人愿意卖,主力拿不到筹码,后续很可能继续拉。”结果不出所料,接下来一周,这票又缩量涨了4天,股价涨到14块,后来虽然回调了一点,但整体还是往上走。

为啥低位缩量上涨大概率是好事?因为股价在底部的时候,大部分散户都套牢了,要么是“解套了再卖”,要么是“等涨更多再卖”,没人愿意在低位割肉。这时候想买的人多,想卖的人少,成交量自然就少,股价也会慢慢涨。

判断“低位缩量上涨”的2个特征:第一,股价从底部刚涨起来,涨幅没超过20%;第二,缩量后股价没跌,反而稳步上涨,而且没有出现大的回调。遇到这种情况,不用急着卖,拿着等涨就好。

案例2:高位缩量上涨——“没人愿意买,主力要出货”

跟低位缩量上涨相反,高位缩量上涨大概率是“陷阱”。2022年,有只搞元宇宙的股票,蹭上热点后从8块涨到25块,翻了3倍多。涨到25块那几天,股价还在涨,最高到26块,但成交量却从之前的2000万股降到了800万股,明显缩量。

我一个粉丝当时买了这只票,他跟我说:“这票缩量涨,说明没人卖,肯定还能涨!”我劝他:“高位缩量涨不是没人卖,是没人买了!主力想卖,但没人接盘,只能自己拉股价,等散户进来接盘就会跌。”结果没过3天,这票就开始跌,一周跌了30%,粉丝被套在高位。

高位缩量上涨的逻辑很简单:股价涨了很多,散户觉得“太贵了,不敢买”,主力想卖筹码,但没人接,只能用少量资金把股价拉上去,制造“还能涨”的假象,吸引散户跟风。等有散户进来买了,主力就会偷偷把筹码抛出去,股价自然就跌了。

判断“高位缩量上涨”的2个特征:第一,股价从底部涨了50%以上,甚至翻了倍;第二,缩量上涨时,股价涨得越来越慢,而且出现了“冲高回落”的情况。遇到这种情况,赶紧卖,别贪心。

案例3:中位缩量上涨——“分歧小,等信号再动”

除了低位和高位,还有一种“中位缩量上涨”,这种情况比较中性,后续可能涨也可能跌。2024年初,有只半导体股票,从15块涨到20块(涨了33%),然后开始缩量上涨,成交量从1000万股降到500万股,股价涨到21块后就不涨了,横盘了一周。

后来我跟一个做行业分析的朋友聊,他说当时机构对这只票的看法不一样:有的觉得还能涨,有的觉得涨到位了,所以买卖的人都少,成交量就缩了。这种情况就是“中位缩量上涨”——不是没人卖,也不是没人买,而是大家都在观望,分歧小。

判断“中位缩量上涨”的2个特征:第一,股价从底部涨了20%-50%,处于中间位置;第二,缩量上涨后股价横盘,既不继续涨,也不跌。遇到这种情况,不用急着买卖,等后续信号:如果放量涨,就拿着;如果放量跌,就卖掉。

缩量下跌:不是“见底”就是“还要跌”,3个案例帮你避坑

比起缩量上涨,散户更怕“缩量下跌”,总觉得“缩量跌说明没人买,还得继续跌”,其实不然。我见过缩量下跌后立马反弹的,也见过缩量下跌后跌穿地板的,关键还是看“位置”和“情绪”。

案例1:低位缩量下跌——“没人愿意割,快见底了”

2022年10月,大盘大跌,有只消费股从20块跌到12块(跌了40%),然后开始缩量下跌:前一天成交800万股,跌了3%;第二天成交300万股,只跌了1%;第三天成交200万股,跌了0.5%——这就是“低位缩量下跌”。

当时我身边很多散户慌了,想割肉又怕割在地板,问我该怎么办。我跟他们说:“这票在低位,缩量跌说明散户都不想割了,没人卖,主力也砸不动了,很快就会反弹。”结果第四天,这票就放量反弹,3天涨了10%,很多没割肉的人都解套了。

为啥低位缩量下跌大概率要见底?因为股价跌了很多,散户要么是“套牢了,躺平不卖”,要么是“觉得跌到位了,不想割”,想卖的人少了,成交量自然就缩了。这时候只要有少量资金买,股价就会反弹。

判断“低位缩量下跌”的2个特征:第一,股价从高位跌了40%以上,处于底部区域;第二,缩量下跌时,跌幅越来越小,而且没有出现新的低点。遇到这种情况,别割肉,耐心等反弹。

案例2:高位缩量下跌——“没人愿意接,还要跌”

跟低位缩量下跌相反,高位缩量下跌大概率“还要跌”。2023年,有只AI概念股从10块涨到30块,然后开始跌:第一天放量跌5%,成交2000万股;第二天缩量跌3%,成交800万股;第三天继续缩量跌4%,成交500万股——这就是“高位缩量下跌”。

我一个同事当时买了这只票,他觉得“缩量跌说明没人卖,跌不动了”,没卖。结果接下来一周,这票又跌了20%,从30块跌到24块,同事被套了不少。后来他跟我说:“早知道听你的,高位缩量跌就是没人接,还得跌。”

高位缩量下跌的逻辑很简单:股价在高位,散户觉得“太贵了,不敢买”,主力想卖筹码,但没人接,只能慢慢砸,成交量自然就缩了。这时候只要主力继续砸,股价就会一直跌,直到跌到有人愿意接盘的位置。

判断“高位缩量下跌”的2个特征:第一,股价从底部涨了50%以上,处于高位;第二,缩量下跌时,虽然跌幅不大,但每天都在跌,而且没有反弹的迹象。遇到这种情况,赶紧卖,别等跌深了再割。

案例3:中位缩量下跌——“观望多,等放量再动”

还有一种“中位缩量下跌”,这种情况也比较中性,后续不一定跌。2024年3月,有只新能源汽车股票,从25块跌到20块(跌了20%),然后开始缩量下跌:成交量从1200万股降到600万股,跌幅从3%降到1%,横盘了5天。

后来行业里出了个利好政策,这票立马放量涨,3天涨到22块。其实当时缩量下跌,就是因为大家都在等政策信号,没人愿意买,也没人愿意卖,所以成交量缩了。

判断“中位缩量下跌”的2个特征:第一,股价从高位跌了20%-40%,处于中间位置;第二,缩量下跌后股价横盘,跌幅越来越小。遇到这种情况,别慌着割肉,也别急着买,等后续信号:如果放量涨,就买;如果放量跌,就卖。

我踩过的坑:早年不懂缩量,亏了5万才总结出的“4步判断法”

讲完案例,再跟大家说说我自己的糗事。2017年,我刚炒股5年,还没搞懂缩量的逻辑。当时买了一只白酒股,从30块涨到40块,然后缩量上涨,成交量从1500万股降到800万股,我觉得“没人卖,还能涨”,没卖。结果没过几天,这票就开始跌,一周跌了15%,我慌了赶紧卖,亏了2万多。

后来又买了一只科技股,从20块跌到15块,缩量下跌,我怕继续跌,割了肉。结果割完第二天就反弹,又亏了3万。前后加起来,因为不懂缩量亏了5万,现在想起来还心疼。

从那以后,我开始复盘每一次缩量行情,总结出了“4步判断法”,后来用这个方法避开了很多坑,也赚了不少钱。今天把这个方法分享给大家,遇到缩量上涨或缩量下跌时,按这4步来,就能理性判断。

第一步:看“股价位置”——低位、中位还是高位

打开K线图,先看股价在什么位置:

– 低位:从最近的高点跌了40%以上,或者从底部涨了20%以内;

– 中位:从高点跌了20%-40%,或者从底部涨了20%-50%;

– 高位:从底部涨了50%以上,或者翻了倍。

位置是基础,比如同样是缩量上涨,低位大概率是好事,高位大概率是陷阱;同样是缩量下跌,低位大概率要见底,高位大概率还要跌。

第二步:看“缩量幅度”——是轻微缩量还是大幅缩量

看当天的成交量比前一天少了多少:

– 轻微缩量:少了30%以内,说明交易只是稍微冷清,分歧还在;

– 大幅缩量:少了50%以上,说明交易很冷清,分歧很小。

一般来说,大幅缩量比轻微缩量的信号更明确。比如低位大幅缩量上涨,比低位轻微缩量上涨更可能继续涨;高位大幅缩量下跌,比高位轻微缩量下跌更可能继续跌。

第三步:看“股价走势”——是涨势还是跌势,幅度如何

看缩量时股价的走势:

– 缩量上涨:看涨幅是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有没有冲高回落;

– 缩量下跌:看跌幅是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有没有出现新低点。

比如高位缩量上涨,如果涨幅越来越小,还冲高回落,说明要跌了;低位缩量下跌,如果跌幅越来越小,没出新低点,说明要反弹了。

第四步:看“后续信号”——有没有放量

缩量只是“过渡状态”,后续一定会放量,放量后的走势才是关键:

– 缩量上涨后,如果放量涨,说明有人愿意买,继续拿着;如果放量跌,说明有人愿意卖,赶紧卖;

– 缩量下跌后,如果放量涨,说明有人愿意买,赶紧买;如果放量跌,说明有人愿意卖,继续等。

比如2021年,我买的家电股低位缩量上涨,后来放量涨,我拿着赚了20%;2023年,我买的半导体股高位缩量上涨,后来放量跌,我赶紧卖,避免了15%的亏损。这都是用“4步判断法”避开的坑。

散户常见的3个误区:别再用“想当然”炒股,这些坑要避开

最后,再跟大家说说散户遇到缩量时,最容易犯的3个误区,这些误区我当年也犯过,希望大家能避开。

误区1:“缩量上涨就好,缩量下跌就坏”

很多新手觉得“只要缩量上涨就是好事,只要缩量下跌就是坏事”,其实不是这么回事。比如高位缩量上涨就是陷阱,低位缩量下跌就是机会。记住:缩量本身没有好坏,关键看位置和后续走势。

误区2:“只看缩量,不看大盘”

有些散户只看个股缩量,不看大盘环境,结果吃了亏。比如大盘大跌的时候,很多票都会缩量下跌,这时候不管是低位还是中位,大概率还要跌;大盘大涨的时候,很多票会缩量上涨,这时候不管是低位还是中位,大概率还能涨。

误区3:“缩量就不动,或者立马动”

有的散户遇到缩量就躺平,不管是涨还是跌都不动,结果错过机会或被套;有的散户遇到缩量就立马买卖,结果踏空或割在地板。其实缩量时最好的做法是“观望”,等后续放量信号再动,这样更稳妥。

结尾:炒股不是“赌大小”,是“看懂市场的语言”

说了这么多,其实核心就一句话:缩量上涨和缩量下跌,不是“机会”就是“风险”,关键看你能不能看懂背后的逻辑——股价在什么位置,市场情绪怎么样,后续有没有信号。

我炒股10年,从一开始的瞎买瞎卖,到后来能稳定盈利,最大的体会就是:炒股不是赌大小,而是看懂市场的语言。成交量就是市场的“语言”之一,缩量上涨和缩量下跌,都是市场在给你信号,就看你能不能接收到。

发布者:股市刺客,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5sca.cn/archives/1750558
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或读者投稿,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请联系站长并出示版权证明以便删除。敬请谅解!

(0)
股市刺客的头像股市刺客
上一篇 7小时前
下一篇 7小时前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