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人买指数基金都栽过同一个跟头:看别人赚了就跟着冲,结果一买就跌,直接套在“山顶”;熬了俩月受不了割肉,刚卖完它又涨了,完美错过“山脚”。其实不是指数基金坑,是没搞懂咋判断它“贵不贵、值不值”——今天就跟大家说3个大白话方法,都是能直接上手的真经验,学会了至少能避开“高位接盘、低位割肉”的坑。
说实话,指数基金赚的就是“市场平均钱”,核心就俩字:低买高卖。但好多人分不清啥是低、啥是高,要么盯着短期涨跌瞎折腾,要么听别人说“这个好”就跟风上车。其实不用搞那些复杂分析,掌握3个关键招,普通人也能判断明白。

第一招:盯死“市盈率分位点”,知道现在到底“贵不贵”
先别整那些听不懂的专业词,咱说白话:“市盈率(PE)”就是你买这个指数,按现在的盈利算,多少年能把本钱赚回来。比如PE是10倍,就是理论上10年能回本;要是PE飙到30倍,那得等30年,这明显不划算啊。
那“分位点”又是啥?简单说就是把这个指数过去几年的PE值排个队,看现在的PE在队伍里排第几。比如沪深300的PE分位点是20%,意思就是“现在的价格,比过去80%的时间都便宜”——就像菜市场的菜,比平时80%的时候都划算,这时候买才不亏;要是分位点到了80%,那就是“比过去80%的时间都贵”,再买就是当“接盘侠”。
这里给你们说3个能直接用的点,记好:
首先,分位点看“近5年”或“近10年”的最靠谱。太短了比如1年,可能刚好赶上市场疯涨或暴跌,数据不准;太长了比如15年以上,好多行业早变样了(比如十几年前的地产和现在能一样吗),参考意义不大。
其次,不同指数的“高低线”不一样,别混为一谈。比如消费指数(像中证消费),平时PE分位点就在30%-70%之间晃,因为消费行业稳,PE本来就比别的行业高,要是它到了60%,就得小心了;但科技类指数(比如中证TMT)波动大,分位点到50%可能就不算低了。
最后,查分位点不用下啥高端软件,平时用的天天基金、且慢这些APP就行。搜你买的指数基金(比如“沪深300ETF”),点进去找“估值”板块,PE和分位点都给你算好了,直接看结果,不用自己费脑子。
但要提醒一句:别光看分位点低就猛买。比如有些传统制造业指数,PE分位点一直低,但行业越来越不行,未来赚的钱可能越来越少,这种“低估值”其实是坑,得结合行业情况看。
第二招:用“市净率(PB)”补漏,别被“表面便宜”骗了
有时候光看PE会踩坑。比如银行、地产这种“重资产”行业,公司手里有好多厂房、设备、房子,这些资产的价值会影响实际价值,这时候PE就不准了,得看“市净率(PB)”。
PB也说白话:就是“你花的钱÷公司每股的净资产”,相当于你买这家公司,花1块钱能买到多少净资产。比如PB是1倍,就是花1块钱买1块钱的资产,划算;要是PB5倍,就是花5块钱买1块钱的资产,纯纯冤大头。和PE一样,PB也看分位点,分位点低=便宜,分位点高=贵。
那啥时候看PE、啥时候看PB?给你们一个简单的区分法:
像新能源、半导体这种“靠未来赚钱”的成长型行业,看PE更靠谱。这些公司可能现在没多少厂房,但技术牛,以后能赚大钱,净资产多少反而没那么重要,PE更能反映它值不值。
而银行、地产、钢铁这种“靠家底吃饭”的价值型、重资产行业,看PB更准。这些行业盈利波动大(比如银行受利率影响,地产受政策影响),PE忽高忽低,但净资产相对稳,PB能真实反映它的“家底厚不厚”。比如银行股,好多时候PE才5-6倍,但PB可能只有0.6-0.8倍,这时候看PB才知道是不是真便宜。
还有个小技巧:买宽基指数(比如沪深300、中证500),可以把PE和PB结合起来看。要是俩分位点都低于30%,就是“双低”,安全系数高;要是俩都高于70%,就是“双高”,该琢磨减仓了;要是一个低一个高(比如PE低但PB高),就得多留个心眼,看看是不是行业有特殊情况(比如有些轻资产行业,PB高但PE低,可能是资产结构不一样)。
第三招:看“市场情绪”,别在恐慌时割肉、狂热时追高
光看估值也不行,因为市场有时候会犯傻——估值低了可能还跌,估值高了可能还涨,这时候就得看“大家都在干啥”。
判断情绪不用看复杂指标,看身边的人和事就行:
第一,看“身边人聊不聊基金”。要是小区大妈、公司同事一见面就说“我买的指数基金赚了多少”,甚至有人借钱买,这肯定是热过头了,大概率是高位;要是大家都吐槽“基金亏得我心疼”,没人敢提买基金,甚至说“再也不碰这玩意儿了”,那基本是低位。比如2021年初,好多人追新能源、消费基金,那时候好多指数PE分位点都超90%,后来就跌了;2022年10月,不少人割肉离场,沪深300PE分位点才10%左右,后来慢慢就涨了。
第二,看“ETF基金的份额变没变”。ETF是普通人买指数的主要工具,份额变化能看出大家在干嘛:要是某只指数ETF的份额突然大增(比如一个月涨20%),说明好多人在抄底;要是份额突然大减(比如一个月跌15%),说明好多人在割肉。比如中证500ETF,2022年下半年份额一直加,2023年就有一波上涨;2021年初份额一直减,后来就跌了。
第三,看“新闻里说的基金情况”。要是新闻说“好多人赎回基金,基金公司都限制赎回了”,这时候往往是底部;要是说“新基金一出来就被抢光,募集规模创新高”,这时候基本是顶部。
但要注意:情绪不能单独用,得和估值搭着来。比如估值低+大家都恐慌,这是黄金机会,能分批买;估值高+大家都狂热,这是风险信号,能分批卖;要是估值低但大家还在恐慌,别着急满仓,慢慢买;要是估值高但还没狂热,也别着急卖,再看看。
最后:3个实操提醒,帮你少走弯路
讲完3个方法,再给你们说3个实际操作里的坑,别踩:
第一,别盯着一个指标较劲。PE、PB、情绪得结合起来看,比如一只指数PE低但PB高,大家又恐慌,这时候就得多分析原因,别盲目买;反之,PE、PB都低,大家还恐慌,那大概率是好机会。
第二,别一下子全买、全卖。就算判断对了高低,市场也可能短期波动,比如你觉得分位点30%够低了,买了之后可能还跌到20%,分批买就能摊低成本;卖的时候也一样,分位点到70%了,别一次卖完,分批卖,就算后面涨到80%,也能赚着。
第三,新手先买宽基指数,别碰小众行业指数。沪深300、中证500、创业板指这些宽基,覆盖行业多,波动小,用这3个方法判断准;那些细分化工、细分医药的小众指数,受政策影响大,估值和情绪参考意义小,新手容易栽。
其实判断指数基金的高低,真没那么复杂,记住“看估值用PE+PB分位点,看情绪看身边人和ETF份额,再加上分批买”,就能避开大部分坑。最后说句实在的:指数基金是给普通人量身定做的投资工具,不用追求“买在最低、卖在最高”,只要能在相对低位买、相对高位卖,长期下来肯定能赚钱。
发布者:股市刺客,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5sca.cn/archives/1692544
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或读者投稿,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请联系站长并出示版权证明以便删除。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