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乱买基金了!5步挑基法帮我年化赚15新手也能学

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前两年买基金,我算是把“韭菜”的坑踩了个遍——同事说新能源能翻倍,我凑了3万冲进去,结果不到俩月跌了25%;刷到医疗基金热搜,又加仓2万,最后套得死死的,一年下来亏了快2万,工资攒的积蓄差点见底。后来实在不甘心,花了大半年翻资料、记笔记,还跟身边做投资的朋友请教,总算总结出一套5步挑基法。现在不仅把之前亏的赚回来了,年化收益还稳定在15%左右。今天就把这方法掰开揉碎了讲,全是实战干货,帮你避开“买基就亏”的坑。

别再乱买基金了!5步挑基法帮我年化赚15新手也能学

第一步:先搞懂“自己能扛多少风险”,别跟着别人瞎买

很多人买基金亏,第一步就错了——根本没摸清楚自己的钱能放多久、能接受多大亏损,别人说啥好就跟风买。我之前就是这样,手里那笔钱本来是要留着交下半年房租的,听人说“半导体基金短期能涨30%”,脑子一热全投进去,结果跌了20%就慌了,怕影响交房租只能割肉,血本无归。

后来才明白,挑基金先得“对自己有个数”,核心就两点:钱能放多久、最多能亏多少。

要是你手里的钱3年都用不上,比如给孩子存的教育金,能接受10%-20%的波动,那偏股型基金可以多配点,长期收益更高;要是钱随时可能用,比如下个月要还房贷,最多能接受5%的亏损,那货币基金、短债基金才是你的菜。

我现在把钱分成了两部分:60%买偏股基金(计划放3年以上),40%买短债基金(应急用),就算股市跌了,也不用急着卖,心里踏实多了。

第二步:避开“热门陷阱”,找“闷声赚钱”的基金

以前我总追热门基金——哪个行业火买哪个,哪个基金经理上热搜买哪个,结果每次都成“接盘侠”。2021年白酒基金最火的时候,我买了一只规模超百亿的,当时天天看它涨,还以为能赚大钱,结果后面跌了30%,到现在还没回本。

后来才发现,真正能长期赚钱的基金,往往不是最扎眼的,而是“闷声干实事”的。怎么找?记住两个原则:

一是规模别太大也别太小。规模超过100亿的基金,基金经理调仓特别费劲,比如想买小盘股都买不了多少;规模低于2亿的,又有清盘风险,睡一觉可能基金就没了。我一般选20-80亿规模的,既灵活又安全。

二是别碰“短期暴涨”的基金。要是某只基金近3个月涨了50%以上,大概率是押中了某个热门板块,涨得快跌得更快。我现在选基金,会看近1年、近3年的收益,都排在同类前30%的才考虑。比如我现在持有的一只消费基金,每年涨12%-18%,不显眼但稳赚,比那些大起大落的基金靠谱多了。

第三步:盯紧“基金经理”,这3点比短期业绩更重要

以前挑基金,我只看“收益率”,觉得收益高就是好基金,后来才知道,基金经理才是“灵魂”——就算基金以前涨得再好,换了经理也可能翻车。我之前买过一只科技基金,前经理管理时年化能到18%,结果换了新人后,半年就亏了15%,肠子都悔青了。

现在我选基金经理,会重点看3点,比看业绩靠谱多了:

一是任职年限得够长。至少要经历过一轮牛熊市(也就是5年以上),比如2015年、2018年、2022年的大跌都扛过来了,还能保持年化10%以上收益的,说明抗风险能力强,不是靠运气赚钱。

二是持仓风格别“漂移”。有些基金经理明明主打“价值投资”,却偷偷买一堆成长股,风格乱变很容易踩雷。我会翻他近3年的持仓,要是前十大重仓股一直围绕某个领域(比如消费、新能源),没乱换赛道,就比较靠谱。

三是别频繁跳槽。要是基金经理3年换了2家公司,说明他可能不稳定,说不定哪天就离职了。我现在持有的基金,经理在同一家公司待了8年,管理这只基金也有5年,跟着他心里有底。

第四步:用“组合搭配”分散风险,别把鸡蛋全放一个篮子

以前买基金,我喜欢“梭哈”——看好一只就把所有钱都投进去,结果一旦跌了,整个账户都绿油油的。2022年那波大跌,我全仓买了一只新能源基金,那年跌了35%,我账户直接缩水三分之一,那段时间连打开账户的勇气都没有。

后来学聪明了,用“组合搭配”分散风险,简单说就是“不同类型的基金都买一点”,我现在的组合分3类:

一是“压舱石”基金:比如沪深300指数基金,跟踪A股300家大公司,涨跌幅比较稳,不会大起大落,我会放30%的钱进去。

二是“进攻型”基金:比如消费、科技、新能源的主动基金,长期收益高,放40%的钱,但不会只买一个行业——买了消费就再配个科技,避免某个行业大跌时亏太惨。

三是“稳健型”基金:比如短债基金、同业存单基金,几乎不亏,放30%的钱,平时应急能用,也能平衡组合收益。

现在就算某只进攻型基金跌了10%,其他基金可能涨了5%,整体账户跌幅很小,再也不用慌得睡不着觉了。

第五步:别天天盯收益,“长期持有+适时止盈”才是赚钱关键

以前买基金,我每天都要打开账户看七八遍,涨了就开心得想加仓,跌了就焦虑得想卖。有一次,我买的基金涨了8%,怕后面跌回去,赶紧卖了,结果卖了之后又涨了20%,拍着大腿后悔;还有一次,跌了5%就慌得割肉,结果卖了没几天就反弹,白白亏了钱。

现在我学会了“长期持有+适时止盈”,核心就两点:

一是别频繁操作:买了基金后,我设置了“每月看一次账户”,平时根本不打开,避免被短期波动影响。基金是长期投资,持有时间越长,赚钱概率越高——我查过数据,持有主动基金3年以上,赚钱概率能到80%,持有5年以上,概率超90%,没必要天天瞎折腾。

二是到目标就止盈:我给自己定了“年化15%”的目标,要是某只基金持有1年收益到了15%,就赎回一半,先把利润拿到手;要是整体组合收益到了15%,也会赎回一部分。比如去年,我持有的一只消费基金收益到了18%,我赎回了一半,后来这只基金跌了10%,我也没亏,还赚了不少。

最后说句心里话:买基金赚的是“耐心钱”

这两年用这5步挑基法,我不仅把之前亏的2万赚回来了,现在账户年化收益稳定在15%左右,比存银行、买理财强太多了。其实买基金真不复杂,关键是别贪心、别跟风,先搞懂自己的需求,再找对方法,然后耐心持有。

很多人买基金亏,不是因为基金不好,而是方法错了——追热门、乱操作、没耐心,最后变成“高位接盘,低位割肉”。希望我的这5步挑基法,能帮你避开这些坑,慢慢赚到钱。记住,投资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稳一点,才能走得远。

发布者:股市刺客,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5sca.cn/archives/1692058
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或读者投稿,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请联系站长并出示版权证明以便删除。敬请谅解!

(0)
股市刺客的头像股市刺客
上一篇 2小时前
下一篇 2小时前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