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段永平的两句话,进行辩证法展开。
段永平:巴菲特之所以是“巴菲特”,最重要的就是他能坚持做正确的事,也就是原则性错误的事不做。比如:他认为他不懂的事就坚决不做。我从巴菲特那里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也就是这个。马云讲的是另外的一面,就是如何把事情做对的问题。无论是谁,在把事情做对的过程当中都是有可能犯错的,好像也没听说哪个所谓成功人士没犯过错。把事情做对的过程往往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犯错往往是不可避免的。不犯错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做有时可能就是最大的错。
巴菲特之所以是“巴菲特”——巴菲特是具体的人,变成了一种象征和代名词——“巴菲特”,
段永平:最终会成为你本该成为的那个人。
方法是——坚持做正确的事,也就是原则性错误的事不做。
正确和错误构成了一组正反面,
1、很多时候,正确无法判断,但错误显而易见,排除错误的,就得到了正确。
2、也有时候,错误无法判断,但正确显而易见,此时做正确的,就得到了正确。
正确,可以通过做正确的事来定义,也可以通过不做错误的事来定义。根据辩证法,要从反面来定义和评价的原则 ,所以,正确,就是不做错误的事——这样会更高效。
也就是说,为了得到正确,不做错误的事,会更高效。
段永平:人们关注我们往往是因为我们做了的那些事情, 其实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很大程度上还因为我们不做的那些事情。
很多时候,为了得到正确,结果做了只有60%正确机率的事——通过多做来得到正确,结果也就得到了一堆错误,于是虽正确,但也不能大富。因为这样做——没有不做错误的事,来得高效。
根据辩证法,事物都是正反面兼具的,也即有正确,也有错误,而根据辩证法,正确要占90%,错误要限制在10%以内,这样才是健康的。所以,要做至少有90%正确机率的事。
不懂的事,懂就是知,知和行构成了一组正反面,不懂就是无知,无知要走向无行才是健康的——也即不懂不做。
另一方面,知要走向行,也即知行合一才是健康的,知如果不能走向行——也等于无知。
毛主席:我历来讲,知识分子是最无知识的。
就是指那些教授和专家的知,因为不能走向行——所以,也等于无知——也即最无知识的。是从这个角度来讲的。
在无知中,会遇到很多不意、很多无备,
《孙子兵法》: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所以,在无知中行动,这是置自己于失败之地,而失败会摧残人,只有胜利才能塑造人。所以,不懂不做——这应该是一个最高优先级的原则——这也是段永平认为最重要的东西。
原则性和灵活性构成了一组正反面,通过退出不符合自己原则 的东西(这就是一种灵活性),来实现自己的原则性——这叫立足于反面、走向正面。
比如,巴菲特一直讲要长期持股,但他也有买了不久就卖的股——这是因为这些股不符合他的原则性(他以为符合,但实际上不符合),通过退出——来实现自己的符合原则 。
马云讲的,其实是需要和可能的正反面,对于必须要做的事(是需要的性质),虽然自己不会,那就要通过犯错误、用排除法使自己得到正确的——也即把事情做对。
而如果不做需要做的事,那就会是犯最大的错误。——因为需要+可能=现实,也就是说现实与自己无关了,自己对现实没有任何贡献和投入,自然现实也不会奖励和回报自己。
此时,这些错误,会变成成本和代价的性质——变成了对应收获的投入,收获和投入构成了一组正反面,根据辩证法,只有立足于投入、才能有收获。而不劳而获——也即没有投入——这是不健康的,因为只有一面。
不劳而获,因为不能够有意识的复制,所以不能大富。同样,只有投入,但没有收获,也是不健康的、不能长久。
2
段永平:一会儿说“慈不带兵”,一会儿说“爱兵如子”;一会说要“三思而后行”,一会又说要“当机立断”。呵呵,好像并不矛盾啊。他们说的都是事物的不同面而已吧?
慈和严构成了一组正反面,这是既慈又严,这是辩证法的正反面兼具原则。
《孙子兵法》: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兵——生死之大事也,所以,
1、是生死的性质,对于生事要慈,对于死事要严。
2、是大小的性质,对于大事要严,对于小事要慈。
3、是存亡的性质,对于亡事要严,对于存事要慈。
比如,当孩子还是胎儿的时候,去产检,父母的期待是只要健康正常就好——这就是存要慈。而在兵法上,让手下士兵们活下去,就是爱兵如子。
在策略上,一组正反面,搭配另一组正反面,从而实现策略的正反面兼具,如此而已。
三思而后行和当机立断也构成了一组正反面。在投资上,在筛选目标的时候(判断是否正确),要三思而后行,
1、思未来
林园:我不愿意去评论别人。我和许多人的思维方式完全不一样。我最近和一位做价值投资的年轻人聊天,他会考虑PE、PB(市净率)多少,现金流什么的等因素,然后决定是否买入。这是一笔账,他算得很明白。
我思考的方式是,我们都要往前走的,企业是要看未来的。因此,我建议那个小伙子,你首先要考虑企业的竞争状态。这是投资的出发点。
价值的核心是回报,高价值必然高回报。那个小伙子抓住了价值的核心,我说他投资很难亏损,在他研究范围内也很厉害,但他没有高回报的基金产品。他的优点是算账算得好,吃亏在视野上。他这一辈子不会穷,但赚不到大钱。
未来看不懂,就不做——这也是巴菲特的方式。
看未来,主要是看收获期。
2、思需要和可能
需要和可能构成了现实,即要从用户需要和用户可能来看——也即看公司的业务。
3、思时机
比如,
段永平:我买股票通常会买一些有问题的好企业。关键在于这些“问题”能不能被这些公司接受,会不会致命。
有问题,就会获得pe上的翻倍收获,有问题,往往导致pe在10左右,而正常的好企业,pe在30到60之间(这里构成了一个确定性),这里,就获得了3到6倍的收益空间。
而从需要和可能来考虑,又得到了企业利润翻倍的能力,企业利润翻倍(这里构成了一个确定性),这里又得到了2倍以上的收益空间。
这样一结合,就得到了6到12倍的收益空间了——这正是段永平总是在目标股上获利10倍以上的一个原理。
虽然费了时间,但始终保证自己的收益是每十年10倍以上的增长的。三个10年,就得到了1000倍了。
在持股(做正确的事)时,要当机立断——利润翻倍时,并且不再有后续再翻倍的能力了——这时候才是出掉的时候,否则都是持有,甚至继续买入——这就是把事情做对。
在策略上,一组正反面,搭配另一组正反面,从而实现策略的正反面兼具,如此而已。
发布者:股市刺客,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5sca.cn/archives/1455626
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或读者投稿,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请联系站长并出示版权证明以便删除。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