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平:我理解“宗教”大概就是信仰的意思,就是说心里有些“must believe”的东西。我的宗教态度确实和老巴一样,我们都信仰巴菲特对投资的理解——“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买股票就是买公司”这句话会说的人非常多,但我几乎没见过真的骨子里真的理解并相信这句话的——我知道的人里面大概不超过 5 个(包括巴菲特和芒格在内)——当然,这是因为我知道的人很少的缘故。
对段永平的这句话(出自雪球版的《段永平投资逻辑篇》),进行解读。
推论一
买股票,要像买公司一样慎重。
于是,就变成了这样的问题:
问题1、假如你有足够的资金对目标公司进行收购,你愿意把目标公司以当前这个价格完成收购并长期经营吗?
于是,就要思考目标公司的管理层合不合适(right people),这个价格合不合适(right price),公司的生意模式(right business)合不合适?
问题2、收购了目标公司之后,要考虑到你转售不出去——也即目标公司砸在你手里了的情况,你能接受吗?
于是,就有了现金流折现思维——就有了赚公司利润的思维,赚的这个利润必须要远远大过自己支付的现金,至少要比把这笔现金存在银行强得多。
买股票就是买公司,这也意味着长期持有、长期投资。
问题3、如果公司遇到了危机,自己有没有能力解决或者能不能找到人解决?
于是,就有了能力圈原则——比如,很多公司,如果不是巴菲特买了——那么如果它们只是依靠自己,那么它们就只有破产的结局。
于是,就有了要先排除有致命危险的公司的原则。——如果不能排除致命危险,那么即使再便宜,也不要买。
在肉眼可见长期范围内,这些问题——都要有肯定的答案——那么,就可以做到买股票就是买公司。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还要买入股票——那么就不是相信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也即,如果做不到有所不为的话,就不是买股票就是买公司。
这里的关键是,
1、目标公司要能一直赚钱。(如果有亏钱风险,会亏很多钱——比如,往往是一年就亏掉过去几年的利润——这个时候,股票往往从哪儿涨回来就跌回哪儿去)
2、多少时间把本金(+存在银行的利息)都拿回来,在这个时间之后的就全都是白给了。——这就是空手套白狼——关键是多少时间之后就变成了空手套白狼。(一般是7到10年就是一个绝好的投资目标了)
有些公司不会遇到问题1和问题3这种极端的情况,此时就只需要考虑目标公司的未来现金流折现。
如果一个人一辈子有那么大几次的空手套白狼——那么这个人的一辈子,就会变得足够富裕。
推论二
如果买股票不是买公司,那么买股票就是等人接盘。
由此得到,推论三
如果买股票不是买公司,那么就是知道谁会接盘。
如果买股票就是卖给接盘者,也不知道接盘者是谁,那么就是自己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以色列:我在等弹药,你在等什么?
伊朗:我在等个枣。
在股市,如果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结果就是损兵折将、以及挨更狠的打。——最终就只好退出股市的舞台。
推论四
一般人筛选的不够严格,不符合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原则的也买。——也即做不到有所不为。
段永平:人们关注我们往往是因为我们做了的那些事情, 其实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很大程度上还因为我们不做的那些事情。
也就是说,他们做不到纯粹,不符合原则的事情也做。——他们实际上没有原则。
事实上,有所不为,是有所为的前提必要条件。
推论五
最好的投资,是为了拥有,而不是为了出售。
这是符合现象的——世界首富级,一般都是创业家,而不是投资家。
1、一般来说,好的企业只要二十到三十年就能使企业的创始人发展成为世界首富级。(60岁已成世界首富级)
2、而投资,往往在60岁的时候,还只赚了自己人生中百分之十不到的钱。
二、辩证法分析
买和卖构成了一组正反面,
1、买的是公司的生意。
2、卖的是自己的钱。
这是买和卖的正反面兼具,所以,这种符合拥有型的投资——才是最高效的。——这是立足于价值、走向价值。
而那些买卖价格的人,则只有一面——买的是价格、卖的也是价格。——这是立足于价格、走向价格。此时,买入的时候,是只有一面——此时自己的资金就成了赌博的筹码。
也就是说,买入是为了拥有,要比买入是为了卖出——更健康、更长久。如果把股市里的公司,分为两类,
1、值得拥有型的。是第一流、超流的公司。
2、用于对赌型的。是第二流、第三流的公司。
而对赌,则是有胜有败的——也即正确率不够。实现不了正确和错误的9:1关系。
另一方面,在逻辑上,自己都不想要拥有的公司,自然是难以卖出一个好价钱的。——所以,最好的投资就是买入即是要拥有。
股市里有涨和跌,买股票就是买公司,
1、在涨的时候有利益,财富增长。
2、在跌的时候有利益,同样的钱,可以买入更多的公司股份。(这就意味着价值投资者要不断的筹措现金,或者买入长期有回购或者分红的公司)
所以,买股票就是买公司——既能对付涨的可能性、又能对付跌的可能性。——这是涨和跌的正反面兼具。
而买是为了卖的交易,只能对付涨的一面,却不能对付跌的一面。——也即是不长久、不健康的事情。
三、思维方式分析
这是思考宗教的成立条件——信仰,以及信仰的成立条件——must believe,于是就找到了自己和巴菲特在投资上的共同点。
说的人多,做到的人少,这是多走向了少。同时,这也是知走向了行。如果一个知不能走向行——那么,这个知就等于不知,这个知是无效的。
然后思考这个少的成立条件——因为我知道的人很少的缘故。可见在段永平接触的圈子,价值投资者就稀少,那么在更大的圈子里,价值投资者就更稀少了。
如果把——我知道的人很少——改成——我知道的人不够多,这样是会更符合辩证法的。这样就形成了多到少再到多的句式。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段永平的成立条件思维,
1、可以重新或者明确定义的形式,得到成立条件。
2、也可以在其他方面,得到成立条件。
也即总是思考事情的成立条件。
发布者:股市刺客,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5sca.cn/archives/1455106
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或读者投稿,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请联系站长并出示版权证明以便删除。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