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A股,情绪很绝望。
所以市场经常都在问:谁还会买?
似乎大家找不到谁还会来A股献身。
如果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确实想不到谁还会买。
因为我们会用自己的思维去揣测别人,想当然的认为,自己怎么想,别人也都会这么想。
然而,市场中不同投资者的买入逻辑都不同。
因此,每次市场走出阴霾后,大多数人都一脸懵逼,心里纳闷:怎么就涨起来了?
如果我们能换位思考不同投资者的买入逻辑,就会明白,未来,A股的行情大概率会是外资来发起。
今年银行应该是变现最亮眼的行业。
截止到8月26日,银行ETF已经涨了26%了。

大部分人是如何解释银行上涨的呢?
他们会说:银行涨是因为对经济悲观。
用四个字概括就是:交易衰退。
我劝大家不要用这样的词汇,因为这样的词汇太容易迷惑人了,让你看不清股价波动的底层逻辑。
实际上,银行涨跟交易衰退毛关系都没有。
咱们可以想想,谁最爱买银行?
首先,肯定不是公募基金,公募基金在银行上的配置比例常年都保持非常低的水平。
为啥?
因为银行涨得太慢了,公募基金追求短期业绩,涨得太慢根本吸引不到基民。
第二,也不是散户。
散户的赌性更大,他们最爱在小票上盘旋。
第三,更不是私募
私募追求绝对收益,银行这点波动,它压根就看不上。
买银行的主力选手是:
1.国家队:包括中金、汇金、国企、社保等。
2.险资
光是险资在上半年就在A股扫货4000亿

5家上市险企前7个月共取得原保费收入1.95万亿元,同比增长3.49%。
按这个速度来算,全年怎么也超过3万亿元。(还没有计算其他小保险公司)
假设险资在股票上的配置比例是10%,那么今年就有3000亿的增量资金要配置。
请注意,是每个月都有增量资金!!!
当下债券收益率低,险资很有意愿购买股票中的高股息资产。
而银行的股息依然高于5%,只要险资继续买,你说跌得下去吗?
3.外资
外资中的配置资金跟险资的逻辑是一样的。
而交易性资金则会在上涨的过程中做波段,放大波动率。

4.年金、大学基金等。
这些机构的逻辑跟险资有点相似,他们厌恶波动,所以会配置较多的高股息资产。
这些才是买入银行的主力,请问他们买入是在交易衰退吗?
在他们买入的过程中,会有一些投机类资金去做波段,所以就会放大波动率。
等这些投机性资金卖出时,配置型资金就会去接住。
因此,那种说银行上涨是抽干了市场流动性的说法是极其错误的。
因为如果这些资金不买银行,他们也不会怎么去买其他股票。
只能说投机性资金卖出的时候,银行会阶段性回撤。
撤出来的投机资金去买了其他板块。所以才看到银行跌的时候,其他板块上涨。
但是大家要搞清楚,这些投机资金都是存量资金,而险资、外资等有源源不断的增量资金。
这才是本质性区别。
理解了银行的上涨逻辑,我们才能明白,搞清楚不同资金的买入逻辑有多么重要。
如果用自己的思维去揣摩别人,会大错特错。
二、定价权才是关键
在市场中,资金体量的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具备边际定价权。
散户的资金体量最大,但散户每次都主导不了行情。
因此,在行情的初期,散户怎样想,其实不怎么重要。
只有当行情火热的时候,散户冲进来助推,才有短暂定价权。
但最终大都还是被割的命。
公募的仓位已经很高了,且主动基金还面临很大的赎回压力,所以他们没有定价权。
私募本来在小票上还有定价权,但规则改变之后,他们也没有定价权了。
国家队大概率不会主动拉升,但他会在底部吸筹,把那些意志不坚定的人清扫出去。
从而使得A股的长期资金占比提高。
也就是说国家队决定A股的下限。
险资、年金等机构除了购买高股息股票外,还大量配置ETF。
由于他们是长期资金,所以买货都是悄悄的买,不会主动发起行情。
他们买入得越多,未来发起行情就越容易。
而且呀,这些长期资金巴不得股市别这么快涨,人家手里一直有增量资金呢。
你如果每个月都有大把钱要买,你希望它涨起来吗?
险资并非是以赚差价为主的,人家想赚的是分红。
所以对于他们来说,最好永远都有买入股息率大于5%的机会。
如果股价涨起来了,股息率就降低了。
看了一圈后,大家想想,谁有发起行情的定价权?
三、每次拉升都有外资的身影
大家回想一下吧,自从陆股通开通以来,是不是每次拉升行情都少不了外资的身影?
甚至,我们可以说行情就是外资发起的,内资是跟在外资后面追涨。

从上图,我们也能看到,即便是美国加息周期中,外资依然在流入,只不过流入的速度放缓了。
而在降息周期中,外资买入的力度相当大。
大家可能会想,区区外资,能对A股产生什么影响?
四、外资的体量非常大
A股的流通市值才不到70万亿。
现在光是纳斯达克的市值就有450万亿左右。
也就是说,在外资眼里,A股是个小不点。
从美股上随便拔点毛过来,就能轻松的拉起A股。
请注意,这一点很关键。
正是因为外资的体量非常大,所以他们不会像内资在买入的时候猜来猜去。
啥意思?
如果你现在想买入,是不是总在猜接下来是涨还是跌?
为啥你要猜呢?
因为你想买入后立马涨,而不想承受一点回撤。
对于基金公司来说,他们更不愿意承受回撤,因为这会导致基民净赎回。
所以内资总是犹豫,在猜接下来行情会怎么走。
大家都在等右侧信号。
但问题是,没人买,哪来的右侧?
这就是典型的囚徒困境。
最后大家都没落着好处。
外资则不一样。
想想看2022年底那波拉升,外资一共流入了多少资金?
只有2000亿资金,结果就把沪深300拉升了20%左右。
当外资发起拉升行情时,那些等右侧的内资才会像跟屁虫一样买入。
那么2000亿对于外资整个盘子来说,算什么?
九牛一毛而已。
这点钱亏个20%,对于外资的业绩影响也不大。
所以,外资在买入的时候才不会犹犹豫豫,猜来猜去。
大家回想一下,是不是每次拉升行情都是外资最为坚决?
今年初的那波行情,外资只用了1000亿而已!!!
当然,这也有国家队的功劳,因为国家队锁筹了4000亿。
现在国家队应该锁筹了5500亿了,加上各路长期资金的锁筹。
外资一旦跑来点火,行情可能会比较猛烈。
现在大家想想看,之前不是一只在传外资在中国亏惨了,再也不愿意回来了。
这种说法是不是很可笑?
说到底,他们还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在揣测外资。
外资在中国配置的比例很低,就这点亏损,以他们的体量,他们在意吗?
咱们这里的散户就是用一个穷光蛋的思维去揣摩富豪的思维。
五、外资买入的逻辑
现在大家可以仔细想想外资买入的逻辑是什么了?
是基本面?是估值?
是股息率?是右侧趋势?
大家一定要想到,外资的体量非常大,A股上的盈亏对他们整体的业绩影响并不大。
然后你就能搞清楚他们的买入逻辑了。
不管是配置型外资还是交易型外资,他们都是全球配置。
他们会给不同的市场分配不同的配置比例。
然后就按照这个比例进行买入。
当比例不变时,只要外资有增量资金,就会不断买入。
于是,我们看到加息以来,外资其实还是净流入的。
只不过在加息周期中,外资对A股的配置比例会减少。
然而,在降息周期中,就会逆转过来。
这才是最主要的买入逻辑。
当然,单个外资在买入时,也会研究个股的基本面、估值等因素。他们也有自己的审美。
但把外资当成整体时,这些因素就不需要过多考虑了。
换位思考真的极其重要!!!
发布者:股市刺客,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5sca.cn/archives/134634
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或读者投稿,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请联系站长并出示版权证明以便删除。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