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美元指数冲高回落,商品价格反弹,主要股指下探重要支撑位后强力回升,预计美股仍有上升动力,将回补2月17日前后下跌形成的缺口。随着AI生态遍地开花,各项应用进入人们的生活,美股各大科技公司的云计算、数据中心、算力支持等业务将再次打开盈利天花板,仍是确定性非常高的投资方向。相比之下,A股相似产业在核心科技上常受制于人,更适宜关注AI接入本土化、人机交互、算力相关上游等领域。本期内容,小编就带你来了解一下商品指数,快来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一、商品指数的渊源
最早出现的商品指数是1957年由美国商品研究局依据世界市场上22种基本的经济敏感商品价格,编制的一种期货价格指数,通常简称为CRB指数引。CRB的期货合约1986年在纽约商品交易所上市;到了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高盛、道琼斯等公司也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商品期货价格指数,并且引入了加权编制的方法,对指数中的商品成分赋予相应的权重。从90年代开始至今,随着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为满足各类期货交易商套保和投机的潜在需求,商品期货指数的发展进入了又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二、商品指数的种类
商品指数也有其自己的分类,且随小编来一探究竟吧。
1.国际商品指数
国际商品指数不但在商品期货市场、证券市场领域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也为宏观经济调控提供预警信号。研究发现,商品指数大多领先于CPI和PPI。商品指数走势和宏观经济的走势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当经济进入增长期,商品指数就会走出牛市行情;当经济进入萎缩期,伴随而来的就是商品指数的熊市。从这个角度看,商品指数的走势成为宏观经济走向的一个缩影。
2.国内商品指数
商品期货指数作为一种重要的领先经济指标,也正是我国经济景气预测领域所急需的工具。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开放,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逐步接轨,中国是原材料消费大国,对国际原材料和大宗市场的价格波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特别是2004年以来,随着中国商品期货品种的日益丰富和完善,商品期货指数更能客观、全面、真实地反映商品期货市场的总体状况,并且连续地描述商品市场的历史,成为一个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其实,伴随着本世纪初加工制造业的崛起,我国各地、各行业已于近几年先后推出了各种非官方的大宗交易商品现货、远期甚至期货价格指数。这些指数较国家统计局之类官方机构月度性发布的CPI(消费价格指数)、PPI(生产价格指数)更能灵敏反应市场价格波动,其中一些颇具特色的现货指数还成为商务部市场运行司重点监控的指标。

3.大宗商品指数
大宗商品主要是在国际上主要交易的,石油、铜、大豆等产品,以这些产品价格编制的指数就是大宗指数。国内权威性商品指数。2007年9月,国际大投行高盛正式推出每周公布一次的”高盛中国商品价格指数”(GSCCI),以综合反映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必需的煤炭、钢铁、铜和铝等四种大宗基础性原料商品价格的变化。这在一直缺乏权威性机构连续及时发布具有公信力商品价格指数的国内,一度引起震动。
三、商品指数的意义
商品指数发展至今,对于经济又有何意义呢?
第一,商品指数对宏观经济起到预警作用,特别是对通货膨胀的预警,能较为准确和及时地反映市场行情的变化。中国历史上屡次较为严重通胀时期,都表现为大宗商品价格凶猛上涨,由此国家可以通过加息等手段来对通货膨胀进行合理的调控,达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目的。从历史上看2004年、2007年和2010年三次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都伴随着LME基本金属价格的大幅上涨。
第二,商品指数产品可以实现指数化投资,丰富资产配置工具。从国际商品指数投资的方式来看,商品指数投资主要有商品指数期货及期权、商品指数互换、商品指数基金、商品指数ETFs等。
第三,满足实体经济需求,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好服务。对于金属企业来说,上期有色金属指数期货合约的推出,将使企业的套期保值工具有机会实现多样化的选择,当然品种的权重管理可能需要更好的精细化。如对于金属贸易企业来说,通过其对基础金属现货的优势,可以利用个别金属期货合约进行保值,也可以针对一揽子的现货以上期有色金属指数期货合约进行保值,另外通过基础品种期货合约和上期有色金属指数期货合约也可以进行组合优化。
发布者:股市刺客,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5sca.cn/archives/134691
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或读者投稿,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请联系站长并出示版权证明以便删除。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