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图霸业谈笑中, 不胜人生一场醉。
一首李白的《江湖行》唱尽豪气干云,英雄感慨,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无尽传奇,资本市场—这个天堂与地狱的江湖,曾经出现的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传奇,无论英雄、枭雄、草根谱写一部部腥风血雨的可歌可泣故事,我们多数人匆忙拥挤在奔向天堂的路上,后来才知道天堂在另一个人烟稀少的地方,而多数投机者永远以失败的身份悄然退出;以史为鉴,通过这些经典传奇,深刻解剖自我的人性、心理、投资理念和境界,值得深思、给人启迪!
铜先生的覆灭:住友如何在伦铜亏掉40亿美金(上)
这是一个性格决定命运的战例
失败的英雄依然让人肃然起敬
文中最冲击人的心灵的细节: 多次较量后,索罗斯等基金也感觉到筋疲力尽,几乎都想放弃了。然后就在基金欲放弃战斗时,5月份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和伦敦金属交易所宣布准备对住友采取限制措施,有关滨中泰男将被迫辞职的谣言也四处流传。
关键时刻命运的天平决定了荣辱浮沉以及最终的结局,让人不得不无奈的慨叹:时也命也运也…….
住友财团
早在16世纪时,住友家族因在四国岛上开创并经营一座铜矿而日益发展壮大,成为日本官方指定的供铜商,主要服务于当时日本一些极具实力的名门望族,其中包括在1603—1868年间统治日本长达200多年的德川幕府。当时,该家族的掌门人自豪地宣称,住友商社是全球最大的铜出口商。
19世纪中叶,日本市场逐步对西方开放,住友商社也更为广泛地在冶钢及炼钢等领域发展起来。到20世纪初,住友家族已经迅速发展成为日本国第三大金融财阀。
本世纪30年代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颇具政治影响力的垄断集团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追随者,住友财团也不例外。在此期间,住友财团的家族集中化更加明显,该财团的大部分产业都集中到了住友家族手中。到1937年,住友家族的第16代传人已经掌握了财团股本总额的90%之多。
日本战败后,各财阀在美国的限制下纷纷解体而改组成为企业集团。住友家族在日本政治经济上的影响力也大大削弱。但是,随着战后日本经济的复苏,住友财团又东山再起,日益发展壮大。从那以后,住友商社更加广泛地参与国际间金属、机械、石油、化工、食品及纺织等领域的贸易活动,成为住友财团的核心企业及日本四大贸易商.
住友公司是日本集金融、贸易、冶金、机械、石油、化工、食品和纺织为一体的一家超大型集团。在全球500强企业中,一度排名第22位。公司通过控股或参股等形式拥有全球包括智利、菲律宾等国众多铜矿山和冶炼厂部分或全部股份。
1995年会计年度,住友在全球的总销售额达16兆日元,合1468亿美元之多。
5%先生与坚硬的锤子
但1996年6月,住友家族面临着历史性大灾难。而且这一灾祸又恰恰是在曾给住友家族带来滚滚财源的法宝——铜闯下的,肇事者是有色金属交易部部长首席交易商滨中泰男。
1970年,年仅22岁的滨中泰男加盟住友商社。从那以后,他在国际铜市上连续征战了20多年。滨中泰男能长期保住这一身份,是极不寻常的。据日本商业内部人士介绍,日本的交易行通常在两至三年间便调整一次交易员,由此可见滨中泰男在交易中的能力非同一般。
70年代末,滨中泰男终于有机会到伦敦金属交易所参与金属期货交易,当时他主要做的是锡和镍的期货合约。刚开始时,他没有什么名气,只不过是一名普通的职员。但仅仅几年时间,滨中泰男就开始显露其英雄本色。到l983年,他的铜交易量每年就已经达到1万吨。到80年代末,他已经在国际期铜大户中拥有了一席之地,滨中泰男有两个绰号十分耐人寻味,一个是“百分之五先生”,一个是“锤子”,就是这时候喊出来的。前者是圈内人对他能力的尊称,而后者正刻画了他的性格。
1987年初,当伦敦金属交易所期货铜价在1300美元徘徊时,住友公司的操盘手滨中泰男在期货市场逐步建立了大量的铜远期合约。到1988年中,伦敦铜价暴涨至2500美元。滨中泰男从期货市场套取了巨额利润。从八十年代中期到1996年住友铜事件之前近十年的时间里,滨中泰男在伦敦铜期货市场“叱咤风云,呼风唤雨”,屡屡得手。由于其经常控制着伦敦铜市场5%以上的成交量和未平仓合约,因此获得“百分之五先生”称号。应该说,住友本身就是在LME非常活跃的大鳄。 同时也反映出住友在这上面的买卖决策对国际钢市场所能造成的重大影响。
“锤子”是从滨中泰男的英译名称yasuo hamanaka演绎而来的,因为滨中泰男在英语中的读音与“锤子”十分类似。但这个雅号之所以能叫开来,更主要是因为它正反映了滨中泰男在交易中所具有的锤子一般坚硬的性格。这种性格促成了他的成功,但或许也正是这种性格又铸就了他的失败。

殊死搏杀 对手是谁?
90年代前期,中国和南美的一些企业纷纷败在“西方列强”默契的攻击中。一批弱者被消灭后,这些强者一时难以找到对手。于是烽烟在列强之间燃起。由于住友商社是当时伦敦和纽约市场的大多头,终于被欧洲和美国大型基金锁定。
据当时业界人士估计,1994—1996年期间,滨中泰男控制的铜期货头寸在100—200万吨之间。与此同时,伦敦三月期货铜价从1993年年底的1650美元/吨左右一直飚升至1995年年初的3075美元/吨高位。1994年至1996年年初,滨中泰男通过人为地控制现货,长期大量控制LME的铜仓单。他控制的LME铜仓单最高时占交易所的90%之多,使得伦敦铜期货市场长期处于现货升水的状态,远期大大低于近期,以此遏制市场的远期抛盘,人为抬高价格。
但是对手也非常强悍,据说其中有量子基金、罗宾逊老虎基金,加拿大金属贸易商Herbert Black,美国基金Dean Witter以及欧洲一些大型金属贸易商。他们针对住友的多头大量抛空,从3000美元/吨以上一路抛压,伦敦铜价从3075美元/吨高点跌至1995年5月份2720美元/吨左右。但顽强的滨中泰男并没有轻易就范,当年7、8月份又把铜价拉升至3000美元以上。
1995年10、11月份,有人已经意识到期铜各月合约之间价差的不合理状态,要求董事会展开详细调查。在对每个客户各个合约上所持有的头寸,及交易所仓库中仓单的所有权有了清晰的了解之后,伦敦金属交易所专门成立了一个由相互之间毫无联系、没有根本利害冲突的专业人士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就如何处理进行了探讨,这个特别委员会包括行业著名律师和资深监管人员等。
但是正是滨中泰男的“锤子”性格再次将他推出深渊。他天真地认为,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必将扼住铜价连续下跌的强劲势头。基本面的不佳表现在他日益发胀的头脑中已经显得不再重要,于是在他的操纵下,伦敦交易所铜价果然在1995年末略微持稳。
1995年年末,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开始对住友商社在美国国债和铜期货市场的异常交易情况开始调查,在美国的通报与压力下,伦敦金属交易所也开始了调查。在调查压力下,伦敦铜价下跌至2420美元左右。但滨中泰男并没有放弃战斗,经过顽强的抵抗,铜价在1996年的5月份时又拉升至2720美元以上。多次较量后,索罗斯等基金也感觉到筋疲力尽,几乎都想放弃了。然后,就在基金欲放弃战斗时,5月份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和伦敦金属交易所宣布准备对住友采取限制措施,有关滨中泰男将被迫辞职的谣言也四处流传。业内人士担心,一旦这样一位对铜价起巨大支撑作用的显赫人物退出,国际铜价又如何能挺得住?于是,在这些传闻的刺激下,大量恐慌性抛盘使得随后几周内铜价重挫25%左右。
基金终于捞到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在新一轮的强大攻势下,伦敦铜价从5月份2720美元/吨高位一路狂泄至6月份1700美元/吨左右,短短一个多月,跌幅超过1000多美元。住友商社以彻底失败而告终,据估计,住友的损失高达40亿美元。

英雄末路
滨中泰男因试图隐瞒超过26亿美元的损失而被判入狱7年,2005年7月刑满释放。他也成为历史上受罚最重的个人交易员。
滨中泰男造成的损失超过了历史上包括巴林银行的尼克·里森在内的所有交易员,里森造成14亿美元的损失导致了英国历史悠久的巴林银行于1995年2月倒闭。同年日本大和银行也披露了纽约分行首席政府债券交易员井口俊英长达11年的未经授权的交易造成了11亿美元的巨额损失。
那么住友的巨额亏损资金到底流到了谁的手中呢?在国际期铜中放空的主要有一些国际基金,其中包括美国金融大户。在80年代英磅危机中一举“打败”英国政府而举世闻名的索罗斯旗下的量子基金,以及罗宾逊的老虎基金,加拿大富豪布莱克和至少一名欧洲知名金属交易商。
不过索罗斯的发言人6月18日在纽约极力否认,并表示索罗斯并未介入这个市场,而且与滨中泰男无任何业务往来。这样是谁赚走了住友商社的钱顿时成为一团迷雾——毕竟与财大气粗的住友财团作对还是小心点为好,赚了钱也不要声张。
而住友事件告诉我们,期货市场并不是赌场,决定价格走势的根本动力是商品的供需关系,任何试图操纵市场的行为最终都会受到惩罚。而对于我们中小投资者,当市场价格出现疯狂走势或严重扭曲的时候,应该洁身自退,回避风险为上,在大势面前,任何的努力都是螳臂当车。
发布者:股市刺客,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5sca.cn/archives/119320
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或读者投稿,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请联系站长并出示版权证明以便删除。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