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群体心理理论的奠基人是19世纪法国心理学家勒旁(Le Bon)。勒旁的著作具有极为深刻的哲学内涵和历史眼光。
群体心理理论的研究对象并不是人类的“客观群体”而是人类的“心理群体”。人类的客观群体是指人群在某一时间和空间上的集合体。而人类的心理群体则指具有相同心理活动特征的人群的集合体。对人类的客观群体而言,他们具有时间和空间的一致性,但是不具有心理活动特征上的一致性。而对人类的心理群体而言,他们具有心理活动特征上的一致性,但是不一定具有空间活动的一致性。
举例来说,电影院中开映前等候的观众,就形成一个客观的群体,但不是心理群体。当电影放映过程中,取决于电影的感染力,他们有可能形成一个心理群体,也可能不形成一个心理群体。但是如果假设电影院发生了严重火警,这时由于恐慌,则电影院内的观众会立即形成一个心理群体,并具有群体心理理论所指出的群体心理特征。
再举例来说,遍布互联网每一个角落的投资者,当市场相对平静,投资者的关注点相当分散且情绪相对平稳时,所有投资者构成一个客观群体,但他们既没有空间活动的一致性,也没有心理活动的一致性。但是,如果市场一旦受到强烈刺激,例如,所谓空前“利好”消息的刺激或市场空前恐慌消息的刺激时,则投资者的关注点立即集中起来,并且情绪相当激动,这时投资者就立即形成了一个心理群体。这时的心理群体,可能是地域性的,也可能是全国性的,甚至可能是全球性的。
勒旁的群体心理理论,一方面来源于他对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深刻把握;另一方面来源于他对世界各国社会历史演化过程的深入观察与深刻反思。勒旁的群体心理理论主要包括以下论点。
勒旁理论观点之一:心理群体的精神统一性定理
在心理群体中,所有成员的情感与观念都被统一到同一方向,所有成员的理性化的个性成分都被消除。这时,心理群体全体成员达到了精神上的统一。
勒旁认为,从心理学的意义上说,任何人都同时具有两种个性成分,即理性的个性与非理性的个性。人的理性的个性成分是不可能被统一的,这是人的创造力的源泉。只有人的非理性的个性才可能达到相互统一。当人的非理性的个性被统一之后,心理群体所形成的合力将远远大于理性个人的力量之和。但是这种合力主要带有破坏性的本质。也就是说,这种合力非常容易被引上破坏性的方向,而主要不是建设性的方向。
按照群体心理学说,当人们由某种目标而统一,并由某种情绪而支配成为一个心理群体时,人就完全丧失了理性个性,而只剩下非理性的个性。而这种非理性的个性就成为这一群体的共同个性,并降为人的最初的原始性。在这种具有原始性的个性支配下,人群不可能共同完成任何要求体现创造性的任务。
勒旁理论观点之二:心理群体的整体智商低下定理
当人群组成一个心理群体时,该群体总体在决策或行为时所表现出的智商水准,将远远低于该群体成员在作为个体时决策或行为时所能表现出的智商水准。
这一定理也就是说,心理群体的群体智商要远远劣于心理群体成员的个体智商。勒旁认为,心理群体永远也无法完成需要高智商的任务。当人群构成心理群体时,由于理性个性的丧失,群体成员无法把由理性个性所支配的智商相叠加或组合;同时由于非理性个性的加强,群体成员只能把由非理性个性所支配的愚笨相叠加或组合。
勒旁的“心理群体智商低下定理”,对股票投资者应当有特别重要的警示作用。
第一,投资者应当特别警觉由心理群体所形成的决策方向和行为方向。
如果我们承认心理群体的群体智商要远远低于智慧的个体所能达到的智商水准,那么我们就应当预见到由心理群体所形成的决策或行为应当指向错误的方向。在股票市场的情绪控制阶段(情绪极度兴奋或情绪极度压抑阶段),往往就是市场的重大转折阶段。这时的投资者往往被情绪所控制而形成了心理群体。这时该心理群体所形成的共识不可能是建立在高智商基础上的决策,因此不可能是正确的决策。
第二,投资者应当特别警觉“集体决策”机制。
“集体决策”中的“集体”不一定就是心理群体,但是集体比个人更容易转成心理群体。
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投资家,如巴鲁赫(Baruch)、利佛摩尔(Livermore)、巴菲特(Buffett)、林奇(Lynch) 、邓普顿(Templeton)及索罗斯(Soros)等人,都是采用“一人决策”制,而非采用集体决策制。主这要不是由于他们独断专行,而是由于他们清醒地看到了集体决策制的危害。
勒旁理论观点之三:心理群体的形成机理
人群中的个体在形成心理群体的过程,通常需要三个主要外因的刺激。这三个主要外因也通常构成心理群体形成过程的三个阶段。这三个外因是:①情绪激发——人群中的个体由某一情绪所激发并最终被情绪所控制。②情绪传递——人群中的情绪由激发进而相互传递(相互感染)并最终控制了整个群体。③建议接受——当人群被某一情绪控制后,人群便极易受到外部建议的控制并受其指挥参与某一激烈的行动。
在股票市场上,人群比在其他社会生活中更加容易形成心理群体。这是因为,股票价格的信息传输网络非常容易处把广大的投资者编织在一起。而股票价格的变动以及市场相关事件信息的迅速传输功能可以轻易地起到“情绪激发、“情绪传递”的作用。
由心理群体的理论可以推断,随着人类社会向全球信息化和网络化的迅速迈进,人类社会的稳定性因素与不稳性质素将以相辅相成的共生方式加速发展。由此还可以推断,随着世界股票市场的全球化,我们今后可能看到更趋剧烈的由情绪化而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动荡。
由勒旁的心理群体的形成机理,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名投资人,如果他想避免成为任何一个投资心理群体中的一员,那么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避免自己的情绪波动,也就是对“情绪激发”发生环节的控制。只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才能进一步避免其他人群的情绪对自己的感染,也才能进一步避免任何外来建议的暗示或控制。当然,投资人注意对“情绪传递”环节和“建议接受”环节的控制,也有助于反过来加强对自己情绪波动程度的控制。
勒旁理论观点之四:心理群体的整体心理特征
当心理群体形成后,心理群体的整体心理状态将具有以下三项基本特征:
①冲动性——心理群体的整体行动可以在某一外界强刺激因素的激发下迅速发动,并且这种行动的方向可以在外界强刺激因素的作用下迅速向相反方向逆转。因此,心理群体由其情绪的高度不稳定必然导致其行动方向的极度不确定。
②服从性——心理群体具有自愿服从外来指挥的心理特征。由于在心理群体的形成过程中,群体中的个体已经丧失了个性,因此他们具有自愿伺服他人意愿的强烈愿望。
③极端化——心理群体的实际行动常常显著超越必要的程度,因此常常导致过激的后果。
勒旁论述的心理群体的上述心理特征,对证券期货投资者而言有重要的警示作用。
1、由心理群体的“冲动性”特征,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理解并警惕证券期货市场上价格急速运动的情况,从而更加有效地防范投资风险。
2、心理群体的“服从性”特征,在证券期货市场上特别表现为投资者对“权威”的崇拜以及由此而来的投资者在投资概念上的统一性以及投资行为上的一致性。因此,投资者对心理群体“服从性”特征的警觉,应特别表现为对所谓市场“权威”及其观点的警觉。投资市场上“权威”概念的本质就使得“权威”机构及新“权威”观念的信仰者在市场上的重大转折关头往往站到了错误的一方。
3、心理群体的“极端化”特征,导致证券期货市场上很难看到固定波长的周期现象,而最常见的是不规则周期。由心理群体的“极端化”倾向出发,使投资市场上的趋势发展常常超乎人们的预期。也就是说,市场趋势的发展有时较之人们预期的短,有时又较之人们预期的长。从历史的经验看,由心理群体极端化倾向所导致的证券期货市场波动周期的不规则扩张或收缩,可能是对资深投资者伤害最严重的一–种市场现象。
勒旁理论观点之五:心理群体的思维模式定理
心理群体思维模式的最基本特征是:①表象化:心理群体几乎不具备逻辑推理能力,也不接受任何逻辑思维方式的影响。②形象化:心理群体具有极高的形象想像力,也极易接受形象思维方式的影响。
勒旁认为,心理群体思维模式特征是根据不同事物间的表象特征的表面联系,对事物的共性作出一般性推论。他们不能发现不同事物间共性与个性的本质联系。因此,心理群体思维模式的特征之一是“肤浅”和表面化。
勒旁还认为,心理群体思维模式的另一特征是形象的想像力。心理群体善于理解“图像化”的建议,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行动目标。
在证券期货投资市场上,心理群体的这种表象化形象化的思维模式有着极为突出的表现。例如,在中国投资市场上常见的一些投资术语:“再创新高”、“站稳”、“收红”、“收绿”、“板块”、“人气”、“庄股”、“跳水”、“主力”,以及一些主观化的投资概念等等,都能有效地激发投资大众的形象思维能力,从而成为有效地进行情绪传递的媒介。又例如,在投资市场上常见的思维方式:“好公司的股票必然是好股票”、“低PE的股票必然安全”、“资产重组必然带来企业活力”、“银行降息是重大利好”、“下期业绩好必然使股票走好”等等,都反映了投资大众表象化的思维模式。
发布者:股市刺客,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5sca.cn/archives/107600
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或读者投稿,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请联系站长并出示版权证明以便删除。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