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心理是投资市场上最常见的心理状态。绝大多数的投资人,包括绝大多数的机构投资人,往往缺乏“独往独来”的心理承受力。在从众心理的支配下,这些投资人往往形成群体的市场行为。而这种市场行为,往往本身就构成投资市场上最常见的投资陷阱。
一、一般投资人的从众心理与市场行为
(一)要求“信息”确认的心理
对投资不确定性的态度是一般投资人和资深投资家的重要区别之一。一般投资人往往不理解、也没有勇气面对“不确定性”。为了达到尽量减少不确定性的前景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很多投资人往往在投资中强调信息确认的原则。也就是说,他们的投资行动必须置于相关信息被完全确认之后。
信息确认的心理是一种从众心理。从心理活动的本质上说,信息确认的心理是一种要求别人承认的心理;另一种是要求别人批准或认可的心理。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心理话动具有两种本能:一是扮演“领导者”的心理需求;二是扮演“被领导者”的心理需求。
一般投资人当对投资风险产生畏惧感时,便不自觉地被要求扮演“被领导者”的心理需求所支配,从而要求领导者的认可。而被确认的信息,可以为这些投资人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
资深投资家都知道,当某一市场信息被完全确认之时也就是它对市场的作用临近终结之时。因此,如果一个投资人被“要求信息确认”的心理所支配时,他最容易犯的错便是选择了错误的进场点或出场点。这种点位往往是在对己操作方向不利的终点附近。所以,如果一个投资人被“要求信息确认”的心理所支配时,是非常容易步入市场上的“投资陷阱”区域的。
(二)追逐“投资热点”的心理
追逐“投资热点”是在一般投资人中常见的市场行为。投资媒体、股评机构等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在为投资民众提供确认有关“投资热点”的服务。
追逐“投资热点”的心理是一种从众心理。因为:
1、当投资人受“追逐投资热点”的心理支配时,他的心理状态同样是在寻求被领导与被认同的状态之中。
2、这时的投资人还同时处于怕被同伴遗弃的恐慌心态之下,如同羊群随头羊逐水草而迁时的情形一样。
资深投资家都知道,成为热点的投资对象不可能是一个好的投资对象。不仅如此,当一个投资对象成为投资热点时,往往意味着冷静的投资人离它而去的时机已经临近,或者做空的时机已经临近。
(三) 追随“庄家”和机构大户的心理
追随“庄家”和机构大户的心理是一种从众心理。这种心理状态和歌迷追逐歌星,服装爱好者追逐名设计师的时尚,群众运动的积极分子追逐领袖人物一样,都是心理群体形成后表现出的伺服群体带头人的心理倾向。
“庄家”的概念不但错在投资心理上,而且错在对市场游戏规则的不理解上。实际上“庄家”与机构大户和普通散户一样,在市场零和游戏规则的制约下,也必然遵循“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错的”这一“大数定理”。
(四)投资中的过度分散化
投资过度分散化是一种缺乏自信的表现,同时也是一种从众心理的表现。从众心理的激发要以缺乏自信为前提。一个高度自信的人是难以被激发从众心态的。
当投资人在投资中过度分散化时,他的逻辑是:至少其中的某一股票是将被市场认同的。因此,投资人的过度分散化投资反映了他寻求认同感的心理需求。
投资的过度分散化在机构投资人中也有着明显的表现。过度分散化反映出投资经理人的缺乏自信及缺乏明确的投资战略和策略。
资深投资家并不需要“认同”感。资深投资家往往难以摆脱“孤独感”。这时他们需要的是“相知感”,而不是“认同感”。
二、机构投资人的从众心理与市场行为
(一)模仿正统投资方法
模仿正统投资方法是机构投资人中最常见的从众行为之一。正统投资方法包括:国际著名投资家的投资方法,正统的基本分析方法,正统的技术分析方法,等等。
这几年来,中国投资市场上出现过几次机构投资人的模仿热。例如,模仿格雷厄姆(Graham),模仿巴菲特(Buffett)等等。
当机构投资经理在模仿正统投资方法时,除了表现出自身缺乏创造力之外,还表现出他在为今后可能犯下的投资错误寻求借口。这样,当投资经理投资失误时,他可以说,“这不是我的方法不对。我使用的是最正统的投资方法。这是市场不工作。”
(二)追捧“公认”的“绩优股”
追捧“公认”的“绩优股”是机构投资人中最常见的从众行为之一。很多机构投资经理以被市场认同的绩优股作为投资组合中的重心。
很多机构投资人在投资此类绩优股时,自己其实并不一定就真的喜欢这一投资对象。但是,选择公认的绩优股是对自己名望地位等很好的保护措施。这样,一旦业绩不佳时,他可以解释说,“这不是我选的股票不好,而是市场表现不好”。
(三)追逐“热门”股票
追逐热门股票也是机构投资人中常见的从众行为之一。在历史上各次热门股票的投机狂热中,很多机构投资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有时,机构投资人追逐热门股票也有自己不得已的“苦衷“。有时,上级主管会逼迫投资经理追逐热门股票。有时,基金投资人会逼迫投资经理追逐热门股票。但是更多的时候,是机构投资人自己也身不由己地投入了投机狂热之中。
追逐“热门”股票有多种表现形式:①追逐当前市场的热点股票;②追逐流行的新“概念”股票;③追逐热门上市新股。等等
追逐市场的“热点”股票与前面所提的追捧公认的“绩优股”不同。市场“热点”股票可以是绩优股,也可以不是绩优股,而且常常不是绩优股。市场“热点”股票是被某种市场情绪激发起广大投资者购买热情的股票。支持市场“热点”股票的往往是投资者的情绪,是人们的想象,而不是冷静的判断。“热点”股票现象是股票市场上反复持续的市场现象。由于股票市场的零和游戏特征,如果股票市场不能不断创造出新的市场热点以吸引广大投资人的涌入,股票市场则难以正常运转。
(四)粉饰投资业绩
粉饰投资业绩本质上也是一种从众心理。
对机构投资人来说,由于投资战略的不同,以及所处投资战略中的阶段性不同,使得不同投资机构之间的业绩在短期之内(1-3年之内)实际上往往是不可比的。但是,投资市场的结构体系往往迫使投资机构进行短期横向的比较,这就迫使很多机构投资人采用短期的和短视的投资行为。
在这种短期业绩压力的驱使下,很多机构投资人往往采粉饰投资业绩的做法。其中比较常见的做法有:①购买低流通量股票以改善业绩;②购买低流动力投资对象以改善业绩等。
三、上市公司的从众心理与市场行为
上市公司往往害怕失去股票市场的关注,往往害怕失去股票投资人的关注,因为这样一来,后续的融资难度就大了。由于这一直接的利害关系所在,上市公司之间往往互相攀比业绩,从而激发上市公司的从众心态。
在从众心态的支配下,为了达到获得市场认同和投资人认同的目的,上市公司利用不规范手段粉饰经营业绩的做法也是常有发生。其中比较常见的做法有:①“修补”财务报表;②通过“并购”改善财务报表。
总之,投资人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上市公司在股票二级市场上的以投资人为对象的举动,往往带有误导甚至欺骗的目的。上市公司任何真正以投资人的利益为目标的举动,都应当主要放在自身的经营环节之中。
四、分析师与评论家的从众心理与市场行为
一些分析师与评论家由保护自己的心态出发,很容易采用从众的市场行为,表现为经常推荐市场上已被认同的“绩优股”或“热门股”,或者表达市场主流的观点和评论。
对一些分析师而言,如果推荐“绩优股”或“热门股”,当事后遭到批评时,他们较容易为自己辩护。因此,采用从众的观点,会使他们产生安全感。
对一些评论家而言,如果推荐“绩优股”或“热门股”,则容易避免股民的批评。当市场的发展与其观点相悖时,股民往往会迁怒于市场或“庄家”而不会迁怒于评论家。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各类市场参与者来说(包括一般投资人、机构投资人、上市公司、分析师与评论家等),从众心理与从众市场行为的产生主要是出于满足其两大心理需求,即满足获得安全感的需求与掩饰自身人性弱点的需求。
因此,克服从众心理与从众行为,只有增强勇于面对市场风险与人生风险的勇气,只有增强勇于面对自身人性弱点的勇气。舍此之外,别无它途。
后记
至此,“心理分析流派——心理判断型投资战略”部分的内容已经阅读共享完毕;接下来正常应该是“技术分析流派——价格判断型投资战略”的阅读共享。技术分析流派的投资战略,皆以价格判断为基础,以正确的投资时机抉择为依据。考虑到波涛博士已经在《证券期货投资计算机化技术分析原理》一书中详尽论述,所以跳过。
发布者:股市刺客,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5sca.cn/archives/107598
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或读者投稿,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请联系站长并出示版权证明以便删除。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