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楼转了一圈,发现现在生活比较正常。堂食都开头,街上也算热闹。小区有一栋楼又出了阳性,但也没有折腾出什么声响,通过他们居家5天,看到一堆人穿着防护服,大包小包,难道是自行去隔离?
明天不出意料要去一下公司,也看看不查核酸后地铁是什么状况。
今天一早上,竟然没有查到核酸记录,问了一圈,好多同事都有这个情况,好在公司也没查,在公司还自行做了抗原,去核酸点问了,也没有说得清楚。如果漏了也无妨,别混管就好——混管还得折腾,唉。
01大类资产配置——以实战为目的
从实战的角度,我们把富时100这个指数剔除出去,因为没有对应的ETF。把债券指数也剔出去,因为风险平价模型会给它分配太高的仓位,会导致收益率太低。另外A股指数多选几支基金,这样A股的权益本身会提升。为后续行业轮动做好准备。美股可以加上标普。
找到低相关的回报流非常重要:如果同时加上纳指100和标普500,反而收益率会下降,标普与纳指的相关性达到0.93,德国与法国的相关性也超过0.9;而沪深300和中证500的相关性也才0.85。
PCA主成分风险平价模型的回测结果:年化11.7%,最大回撤20%,还不错。
这是个不错的起点,明天我们要引入动量,择时等来优化投资组合。
02 关于出版
这个事情来来回回折腾过几轮。
包括线上课的合作,去年底折腾过一轮,后来确实因为工作量大的原因,加之一些方向没想清楚,我婉拒了。
出书看似一个挺有诱惑力的事情。好像还能出名(其实挺难,但似乎挺酷的),当然除非卖成畅销书,当然技术类书籍这方面的概率不大,毕竟受众的基数有限。
写作有点像一份时间出卖多次,不过出售线上课或者图书出版,其实是一次性卖断了版权,尽管有版税,但占的比重相对小——除非畅销书,如方文山给周杰伦写歌,按版税计这个不得了。
我们也买过很多技术类的书,会对某一个作者特别感兴趣么?似乎不会。可能一本书下来就是几万块钱的版税,但投入的时间可能是半年,而且牵扯的精力其实比较大。当然这就看个人的机会成本了,以及这个事是不是你本来就要做的。
但出版与知识付费不一样,尤其是自己的课程。出版是要讲精品、排版,素材,代码的整理,会有大量的事情要做。
收益有限的话,就看成本。
如果机会成本不高,比如闲着也是闲着,那不妨一试。但如果有更高附加值的事情可以做,那么,似乎出版不是一个好的点子。比如有这个精力,自己准备一门课,录制成视频,然后再加上社群,倒是一个长期主义的事情。
看到的朋友,不妨留言给我点建议。
这个模型是要坚持去做的。
发布者:股市刺客,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5sca.cn/archives/104197
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或读者投稿,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请联系站长并出示版权证明以便删除。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