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又快速读了一本书,《内生动力:get things done,从想到到做到的成事法则》。书名挺吸引人,也上了很多人的书单,但粗读下来,挺失望了。
说白了就是希望你“发生内心”的目标意义。这个认知不如李笑来在财富自由之路里讲的,给目标赋予意义,或者亚当斯的“目标属于失败者,而系统属于成功者”——为目标构建一个系统,都更有启发且更具实操性。
把这本书的逻辑抽取出来:
第一,需要确定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要是有挑战但可以达成的数字指标;
第二,通过获取对自己表现的反馈来监控进展,比如回顾已取得的成就,关注自己还需要做什么;
第三,要学会兼顾多个目标,设定优先级并找到正确的平衡;
第四,学会利用社会支持,帮助自己完成目标。
看看有什么新观点嘛,呵呵。是不是还不如读读OKRs更加有效呢?
很多理财的书,教人做事的书,都像是鸡汤,很难给出有建设性的意见。
大家都希望成功,渴望财务自由。所以这样的标题很有畅销书的潜质。“钱生钱”,“把事做成”。
做一件事情,大道理都懂,但要做成一件有价值的事情,很难。
财务自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你可以体验更加丰富多彩的人生,应对生命中的不确定性。分解之后,如果你具备一定的理财能力,那么财务自由变成一个本金积累的命题,本金积累可以再分解为开源、节流两件事。
核心是开源,这是不必要所谓“被动收入”,很多互联网新贵自由的方式,其实是一次性兑现一大笔股票或期权,然后做好资产配置就自由了。这可能是之前有过的一个误区。财务自由是被动收入占比越大越好,但被动收入可以使用“钱生钱”的理财方式来解决。那么就不必局限于构建一个“小而美”的商业模式了,而是尽快积累起本金。
把财务自由等价于被动收入还会带来一个思考盲区。大家会觉得即然是被动收入,首先就把工作和职场“排除”在外,工作变成“且战且退”。知识付费或者自己造一个“软件或服务”平台,构建一个商业模式更加重要。但要知道,多数人最擅长的模式其实是职场,工资外的钱,哪怕就是几千块,要可持续谈何容易。我看过一些做量化的人,做的课其实挺精致的,花了不少的心力,也非常卖力的推广,但仔细一算,多个平台的销售不至1000份(其实不少了),就像500块一份,3年50万(还需要扣除平台费用)。当然课程销售属于“被动收入”再次投入的时间相对少。——但如果切换到职场,你能换得一个年薪>200万工作,是否比这种“被动收入”更加有意义呢?
过于强调被动收入,把职场当作兜底的逻辑,其实相当于放弃了一条熟悉且重要的道路。不是说被动收入不好,而是“钱生钱”已经具备转化“被动收入”的逻辑,我们更多要强调“收入”,而不需要管是否“被动”。如此,思路就打开不少,收入背后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强调“被动”不同在于,被动收入更强调要产品化,商业化——有点微创业的逻辑。而收入只要能解决问题,出售时间也可以啊,更强调补全自己的能力结构,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参与”到大创业中。
简单总结一下:
强调被动收入的路径,很多人希望找一个“稳定”的工作兜底,自己有时间做一些小软件,写点自媒体,运营社群之类的,希望构建一个小而美的被动收入来源。可是,难在工作上的钱其实很难赚,做大了都是公司化运作,那就是创业了。
强调收入的路径,可以放大职场的收入能力,好的行业,好的机会,并不是让你去创业,但有机会可以参与到不错的大机会中。这个路径适合能力模型不错,有丰富大厂经验的同学们。
关于量化投资,还是要回归投资本质。看量化能给投资做什么?而不是埋头做所谓的量化。建一个自有平台,可能真正的“辅助”交易,如此而已。
发布者:股市刺客,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5sca.cn/archives/104185
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或读者投稿,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请联系站长并出示版权证明以便删除。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