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能摆脱牛短熊长么?

本文转自作者 | 周浩 的文章

A股能摆脱牛短熊长么?

自年初的股市狂飙后,A股市场出现了明显的“抱团瓦解”;到底是什么因素驱动了A股的复苏,A股自带的牛短熊长的DNA会被改变么?

A股的突然暴动,似乎让市场又看到了曙光。到底是什么因素驱动了A股的复苏,A股自带的牛短熊长的DNA会被改变么?

自年初的股市狂飙后,A股市场出现了明显的“抱团瓦解”,这让很多人不禁回忆起A股长期存在的牛短熊长的DNA。A股市场上散户的占比仍然很高,这导致了市场情绪很容易被蔓延,市场中的任何风吹草动很容易被过度解读,从而也带来了市场的暴涨暴跌。

回过头来看,市场对于低估值以及涨价概念的追逐,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种风格的切换,但风格切换并没有持续很久,很快市场在5月再度回归高成长和“抱团股”,这也表明A股市场的基石投资者们经过了考量之后,仍然没有放弃其认为最具有护城河的公司。

这样的一种投资理念很接近于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尽管在不同的市场土壤中,但作为规模最大、研究资源投入最多的公募基金以及头部私募基金,仍然认可其长期投资的这些标的。与此同时,专业投资者们也更加认可企业家对于公司的强大影响力,这也体现为即使在同一行业中,不同公司得到截然不同青睐度的景象。

从这个角度而言,A股投资虽然仍然有散户的巨大影响,但更具有专业精神的公募和私募基金也已经渐渐成为市场中的中坚力量,即使在市场暴跌时,专业投资人也没有放弃自己本来的坚持。

客观来说,这样的“坚持”是有些无奈的,比如说公募基金的规模越来越庞大,管理百亿级别基金的投资经理已经比比皆是,这带来了一个自然的问题,即大体量资金在进入市场时,考虑最多的往往是投资的确定性,而无论是低估值公司(其代表着较低的ROE)、抑或是周期性行业,都无法满足其对长期安全边际的追求。而最终,大型机构投资者纷纷转向自洽型的研究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形成自身的投资风格,一旦这样的投研体系成立,那么大型机构投资者会因此而形成更加严谨的逻辑闭环。

这样的现象事实上是一种全球共识,我们一方面看到因为货币政策宽松带来的市场流动性的泛滥,另一方面也看到了大型机构投资者的快速崛起——而这样的崛起是明显呈现出头部集中的趋势。全球范围来看,5万亿美元以上资产管理规模的机构投资者已经是一个新的头部门槛,而数年前这个门槛大约在1-2万亿美元,与此同时,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也从数年前的3-4万亿美元左右上升至目前的7万亿美元。

在大型机构投资者体外,仍然有各式各样的投资者,但对于稳如磐石的大型机构投资者来说,“内生化”已经成为一个趋势——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忽视外界的扰动,而这样的稳定也决定了市场的风格和上市公司的运营。

比如说,为了满足大型机构投资者的需求,上市公司需要表现出足够的市场拓展能力、维护“护城河”的能力以及不断创新的可能性,而投资者对于企业家精神的追逐则带来了对于企业管理的极致压迫和追求。这样的一种反馈带来的结果是,一旦某一个公司符合投资者的需求,那么投资者会通过用脚投票的方式来为这一公司提供更多的弹药,这既建立了“护城河”,但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带来“垄断”。“垄断”的出现可能会面临政策风险,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并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回到A股,“抱团股”经历了这一轮的惊魂之后,似乎渐渐表露出新的生机,背后的根本原因仍然是专业机构投资者们的坚持。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为了避免再度的惊魂,投资者们会要求企业建立更高更坚固的“护城河”,因为只有安全阀值够高,投资者们才能在下一次的市场跌宕中获得更大的生存可能。与此同时,一个让人有些尴尬的现实是,由于机构投资者体量巨大,而可被投资的大体量公司仍然有限,这种情况下“抱团”仍然是一个难以避免的现象。

近期的“叶飞事件”似乎也印证着这一点,无论叶飞爆料真假,他的爆料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市场的一个残酷现实,即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市值水平已经下移到专业投资者不愿意关注的水平,而非专业的散户投资者却在很多时候对这类公司趋之若鹜——不幸的是,恶意的“消息炒作”仍然是A股市场最大的毒瘤之一。

“叶飞事件“并没有带来市场的暴跌,更加印证出市场的投资风格回到了之前的主线。大市值的“抱团股”再度成为市场的风口,这也表明市场的风格只是出现假摔,价值投资、对成长性和“护城河”的追逐,仍然是A股市场最为中心的关键词。

这时,我们需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A股会否因此而摆脱牛短熊长的宿命呢?结论是长期乐观,但路程仍然充满着不确定性。市场的动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投资者的心态变化而带来的,在市场发生变化时,绝大多数人仍然会有很大的不安全感,这导致了市场的非理性,而一旦当市场恢复理性时,很多人即使推胸顿足,但却仍然无力克服内心的习惯性崩溃。但与此同时,政策之手也往往以金融稳定之名出现在金融市场中,这会在较长的期限内熨平市场的波动。

因此,A股体现出了明显的投资风格和投资主体的变化,这意味着长期而言市场的稳定性会上升。市场的短期波动代表着长期投资理念受到的冲击,但这样的冲击在多次出现后,并没有改变长线逻辑和头部集中的趋势。从这个角度而言,A股“熊”、“牛”会显得越来越难分辨,而结构性行情更可能是一种新常态。

发布者:股市刺客,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5sca.cn/archives/971414
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或读者投稿,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请联系站长并出示版权证明以便删除。敬请谅解!

(0)
股市刺客的头像股市刺客
上一篇 17小时前
下一篇 17小时前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