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市进展到现在,经常有人感叹,一通操作猛如虎,一看亏了250。
大家要明白这后面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这轮牛市背后的真正发动机,是科技,从去年到现在,一个又一个科技亮点出来,从鸿蒙到kimi,再到豆包,后来又是deepseek。
这背后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到底该怎么制定自己的交易计划最合理。
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你得有取舍,对于节奏和结构上的把握要有一定的悟性。
结构的意思,就是明白哪些是要适可而止的,哪些可以一直拿着。
这是一个难两全的事情,一个热点,越是核心区域,其实越是要懂得适时的收手。
核心区域往往会受到热点极大的刺激,直接一根线就干拔起来了,翻个三倍五倍都不稀奇,但这些核心区域,就是来的快去的快,资金聚集的时候,每天都上龙虎榜,隔一两天就是一根大阳线。
但这种公司,必须要懂得适可而止,及时收手,不然你就是进去买单的,这种热点来的快,去的也快,不信就去看看去年的鸿蒙概念,曾经的kimi概念,豆包概念,现在那些核心概念股还在那趴着。
遇到这种题材,通常我的做法就是提前布局,去找一些符合牛市热点的题材,在低位埋伏进去,并且我去这么做的时候,都会在付费文章和会员群同步更新,事实上这种布局的效果还是非常好的。
当然,也可以选择在热点出来以后进行判断,到底是不是第一时间追进去。
发现一些人在实操过程中的问题,要么就是上涨初期拿不住,要么就是在后期瞎追,上涨初期,没积累多少风险,这时候要敢于拿住,这样才能见到利润,毕竟这是牛市,跌了这么多年,拉一两个板就跑,这是妥妥的熊市思维,上涨到了一半以后,就绝对不要追了,这时候风险是要大于机会的。
还有一种就是非核心区域,但被连带着炒作了,这种主要集中在芯片和算力上面。
这种就是值得长期持有的,一看这种行业,好像哪个概念它都不是最核心区域的,但每次有这种概念,它还都能作为外围被炒一波,然后估值不断被拔高。
看起来涨的慢吞吞的,没注意就又新高了。
快慢问题大家需要自己掌握平衡,但有些典型的误区是绝对不该有的,很多人是没有经历过一次以上完整的牛熊转换的,或者说经历了也没什么悟性,所以对股市只有非常狭隘的认知,拿着自己这点狭隘的认知到处瞎咧咧。
有些热炒的行业看似很热闹,总是有大阳线,但它的赚钱效应,真的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好,上去的快下来的快,看起来能涨很多,但操作不好很难在里面赚钱,亏钱倒是很容易。
但有些人就有误区了,认为这种曾经涨两倍以上的,就是好股票,那些只涨了30%的,就是不行,事实上涨很多的,你可能还赚不了30%,但就因为它曾经到过高位,就给人一种错觉,这上面能赚很多钱。
事实上它即使能赚钱,也是属于那些提前布局,或者最早追进去,并且能拿住的人。
你就看看科技这么热闹,在里面真正积累利润的,比例是非常低的,大部分人是在瞎凑热闹。
没有经历过两次以上的牛熊转换,你对股市真的是一无所知,你的观点也会非常片面。
这里面的深层次逻辑,大家要理解,那些所谓的核心区域,其实里面的资金也都知道,大部分就是炒作,真受益不受益还两说,所以资金根本没打算在那里常驻。
而这种看似不核心的,却是实实在在受益的,比如算力和芯片,不管哪个ai相关的概念,都离不开这些行业,ai行业应用越是广泛,对算力的需求也就更大,没有足够的算力,卡顿都解决不了,也满足不了大的使用量,产品也就谈不上体验,芯片也是一样的逻辑,算力需求量大,芯片自然需求也就上去了。
所以就成了现在的状况,流水的ai热点,铁打的算力和芯片,过了半年,可能没人提deepseek了,但只要ai还在推广,还在进步,算力芯片还是离不开。
还有就是节奏问题,就是追核心区域的热点,一定要快,第一天出来这个热点,该下手就下手,并且一次性买齐,不要边涨边买。
该走的时候,也要及时的走,不要留恋。
发布者:股市刺客,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5sca.cn/archives/961618
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或读者投稿,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请联系站长并出示版权证明以便删除。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