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人的一个毛病就是,什么事都要盯着外资外媒,他们说什么就信什么。
这样是非常糟糕的,这帮外资可没安什么好心,如果按他们的想法来,A股就不可能有牛市,他们是拿着各种数据在那计算估值,这就没什么可炒的了。
如果07年有外资,根本涨不到6000点,两千多点他们就会大喊有泡沫了,顶多冲一下三千点就结束了牛市,如果15年有外资,三千多点他们就会喊泡沫,最多摸一下4000就下来了。
如果按他们的计算方法,们的很多科技公司是没办法买的,估值比他们的科技七巨头高多了。
当然,他们那么喜欢给们下定语,不是出于好心,而是就想捣乱,想把们的定价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他们万里之外一句话,就能决定A股涨跌。
这个问题村里面也看到了,所以从去年开始,提出了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简称中特估,就是要撇开外资这一套定价逻辑。
这其实一切都是在为们的科技铺路,科技龙头和其它行业不一样,它们的估值高低,本身对公司的发展也会形成巨大的反身性,越是估值低,缺钱时想融到钱越难,也就越难发展的快。
相反,估值高了,这时候融资会比较容易,发展起来越快,想要加大力度投入研发或者开展并购重组都会变得简单。
投这种科技龙头时,你可能觉得它们涨起来价格高了,但过几年一看,它们发展的越更快了,把同行远远甩下了。
发现很多人的一个毛病,就是股价低的时候,告诉他哪个公司好,他各种挑剔,公司这也不行了,那也不行了。比如之前说创新药里面的比亚迪,价格110多的时候,记得有不少人说它有问题,会不会受老美制裁,公司都这么高市值了,怎么还亏损,亏损几年了,会不会倒闭。当然,那时候没觉得这有问题,对自己投出去的钱谨慎一点也是好的,但没想到的是,到了150以后,很多人反而不挑剔了,只想着赶紧上车,什么问题也看不到了。
觉得做投资时,还是要前后逻辑一致,一家公司,有问题就是有问题,并不因为股价的涨跌,就把问题解决了,股价涨了,但当初的问题并没有消失。
相反,当它股价低估时,即使有问题,股价上跌的空间也不多,因为价格低就是最大的安全垫,等它高估时,这些问题还在,并且爆发起来更可怕,因为高估了,随便一个问题出来,可能都是一个跌停。
就好像你去买一个东西,十万卖给你,你挑这挑那,二十万卖给你,你反而急着掏钱,这不是缺心眼吗。
关于新质生产力的投资方法,唯一的赚钱办法就是,低位的时候潜伏进去,要买够,后面涨起来就一股不加了。这时候你只需要承担一段时间的波动就可以了,市场早晚会来给你抬轿子。
但经常有人在已经涨一段时间以后再问还能不能买,这是最难回答的一个问题。
首先是每个人对波动的接受程度不一样,对股票的耐心也不一样,有些长线的票,这个位置当然能买,即使涨了一点,只要有耐心也没什么问题,但有相当一部分人是非常浮躁的,一个月不涨就受不了了,如果套一点心态直接就崩了。在这一点上,很多人其实对自己认识不清,他们以为自己能做长线,以为自己会有耐心,事实上一点耐心都没。
还有一部分处于短期热点题材上,这种就更难说了,说能买,一定是建立在自己也愿意买的基础上,如果不是这样不会说能买,如果说不能,又有人会觉得,后面还有一段涨幅,为什么不让买,害错失赚钱机会。
但这种处于热点题材上的,确实你很快能见利润,但你根本没办法从容下车,这钱你只是曾经赚过而已,一旦趋势扭转,根本不会给你下车机会。
还有问能不能做短线的,希望每个人都能进股市先做几年短线,尤其是在自己大钱没有进来之前做。
这样的好处是,大部分人做了几年就老实了,明白自己不是吃这碗饭的,要么就选择做长线了,要么就退出股市了。
如果你没经历过这个过程,一遇到诱惑总是会有错觉,尤其是行情好的时候,觉得每天都有宝藏,自己错过了几个亿的财富。
越是到牛市的时候,新股民就会特别疯狂,一年没有十倍就觉得错过牛市了,只有老一点的股民会比较谨慎,对预期收益会变得特别低。
并不是老股民就变傻了,而是他也是从那个阶段走过来的,有些交易方式确实在短线上给你的回报巨大,但这钱你根本拿不走,还要把本金都搭进去。
15年的牛市就是最好的例子,那时候见过很多人五倍十倍的赚,但这些人没有一个带着钱走了,绝大部分是最后负债。
当然,这事讲再多道理也没用,必须自己体验一下,撞了南墙以后,才明白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如果没这个过程,这个坑早晚还是要跳。
通过这轮牛市来体验一下,其实也没什么,就是错过了一轮牛市而已,后面还会有,撞了南墙及时回头就好,别撞一次,下一次还撞,一次牛市要六七年,人生才有几个六七年。
发布者:股市刺客,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5sca.cn/archives/952359
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或读者投稿,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请联系站长并出示版权证明以便删除。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