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在震荡中反复磨底,投资者信心低迷。每当市场稍露回暖迹象,“做空力量”“量化砸盘”“融券套利”等争议便接踵而至。有人直言:“若不对这些机制动刀,牛市只是镜花水月。”这些被冠以“市场毒瘤”的工具,究竟是金融创新的必要手段,还是阻碍健康牛市的罪魁祸首?
一、做空、量化、融券:双刃剑下的市场困局
1. 做空机制:定价效率还是恶意狙击?
做空本是成熟市场的“价格纠偏器”,但在信息不对称的A股市场,其弊端被放大。部分机构通过散布利空消息配合做空牟利,导致个股闪崩频发。例如2022年某生物医药企业遭海外机构做空报告突袭,股价单日暴跌30%,事后证明报告存在多处失实,但投资者损失已难挽回。
数据:2023年A股融券余额峰值突破1200亿元,较三年前增长近3倍,做空力量日益显性化。
2. 量化交易:科技赋能还是割韭菜利器?
高频量化凭借毫秒级交易优势,在波动中收割散户。2023年8月28日印花税下调利好当日,量化基金通过“T+0”策略日内抛售超200亿元,导致高开低走的“利好陷阱”。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量化模型高度同质化,可能引发“算法踩踏”,加剧市场非理性波动。
现状:量化交易占A股成交额比例已超20%,中小投资者在技术、资金层面处于绝对劣势。
3. 融券制度:流动性工具还是套利漏洞?
战略投资者限售股出借等规则引发争议。2023年9月,某科创板公司上市首日即出现融券卖出量占流通股比达8%的现象,被质疑“限售股变相流通”。这种制度套利不仅扭曲定价机制,更让普通投资者产生“规则不公平”的强烈感知。
二、机制弊病如何扼杀牛市基因?
牛市需要三大支柱:长期资金沉淀、估值修复动力、市场信心共振,而当前机制缺陷正逐一侵蚀这些基础:
资金“短视化”:量化策略追求高频价差,倒逼机构追逐短期博弈,价值投资土壤流失;
定价功能紊乱:做空力量与融券套利叠加,导致个股脱离基本面剧烈波动,投资者难以锚定价值;
信心螺旋恶化:普通投资者屡遭“机制性收割”,悲观情绪形成负反馈循环。2023年沪深两市新增投资者数同比下降12%,存量账户活跃度创五年新低。
三、破局之道:制度升级比简单禁止更重要
根治顽疾需避免“一刀切”,而应推动精准改革:
1. 做空监管透明化:建立做空交易实时披露机制,严查虚假信息配合做空行为,借鉴港股“申报持仓”制度;
2. 量化发展规范化:对高频交易征收“算法税”,设定最小报单间隔时间,限制“撤单率”等异常交易行为;
3. 融券制度公平化:限制限售股出借规模,实施融券卖出与买入申报价挂钩的“动态价格限制”,防止裸卖空;
4. 投资者保护实质化:建立针对量化交易的民事赔偿机制,完善集体诉讼制度,让违规者付出真金白银的代价。
牛市不在口号里,而在制度中
历史经验表明,健康牛市从来不是靠限制做空或驱逐量化就能实现。2015年股灾后,美国通过《市场数据基础设施法案》强化高频交易监管,同时保留做空机制,最终催生长达十年的慢牛。对于A股而言,唯有通过制度升级构建“公平竞技场”,让长期投资者敢下场、让短期套利者难钻营,才能真正迎来牛市的曙光。
改革的刀锋,既要切除病灶,也需呵护创新——这或许是A股走向成熟的必经之痛。
发布者:股市刺客,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5sca.cn/archives/832551
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或读者投稿,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请联系站长并出示版权证明以便删除。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