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缠论里研究的是股票的价格走势,什么是价格走势?其实就是一笔笔的交易, 在股票软件里就是一笔笔的成交记录,例如下图:

一笔成交主要包含有三个信息:时间、价格、数量,这也是构成走势的最基本颗粒。 那么,如果有三笔交易的价格相同,则就形成了一个最小的价格中枢。那么,如果一个走势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中枢,这个走势就称为趋势,如果只有一个中枢,这个走势就叫盘整。
举例说明:

从第一笔交易开始,2 3 4 笔的价格相同,构成中枢,5 形成高点 10.02,之后开始下 跌,这样 1-5 只有一个中枢,所以是一个盘整走势,从 5 开始的下跌,6 7 8 的价格一样形成中枢,9 继续下跌,10 11 12 形成第二个中枢,13 跌破,那么从 5 开始的 下跌就有两个中枢,形成趋势。
但问题是,这一笔笔的交易太快了,价格变动太小,无法覆盖交易成本,而且这样看 盘太不直观了,以人脑的速度很难跟上,实际中无法用这种方式来判断走势,于是日本人发明了蜡烛图,俗称 K 线来描述价格的变动。
一根 K 线的信息包含了:时间,最高价,最低价,开盘价和收盘价。其中时间是一个 范围,比如一根 K 线代表一天的交易,那这就是日 K 线,一根 K 线代表 1 分钟内的交易,那就是 1 分钟 K 线。K 线的本质就是将一个数列的一笔笔成交信息进行了聚合,打包成了一个可以直观看到的图形。而且同时,也带来了一个缠论里最基本的概念:级别。从前面知道,三个相同价格构 成最小的中枢,包含一个最小中枢的走势是最小的盘整走势,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最小中枢的走势是趋势走势,于是,可以继续延伸定义,如果有 3 个连续的最小的走势 (趋势或盘整)有价格重合区域,可以构成高一个级别的中枢。我们可以给最小的级别叫 N0 级别,那么 3 个 N0 级别的走势有价格重合,就形成 N1 级别的中枢,并且可以以此类推,3 个 N1 级别的走势有价格重合就构成 N2 级别中枢。。。。。。这有点像军队,3 个人一个战斗小组,9 个人形成一个班,27 个人组成一个排,81 个 人是一个连,243 个人一个营。。。。。。于是,任何一段走势就可以有了自己的番号,比如第二集团军第一军第三师 2 团三营 1 连 1 排三班。
而且这个概念在我们生活当中也是无处不在,比如我们的计数法,大家通用的是十进 制,每逢 10 个数就进一位,其实就相当于级别升级,最小的是个位,高一个级别是 十位,然后是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这样,我们只需要记住 10 个阿拉伯数字就够了,然后就可以用计数法来表达所有的数字。只要够 10,就进 一位,然后以此类推。
就像计数法一样,缠论将一笔笔队列式的交易通过中枢定义成盘整和趋势走势,然后再由盘整/趋势走势重合又形成高级别中枢,从而出现高级别走势,这就相当于设计了一个用于分析股票交易的计数器,将所有的交易数据都可以用走势表达出来,不管这只股票交易了多久,有多少笔交易,都可以被描述成由最低级别到 Nm 级别的组合, 就像军队的番号一样。这是对股票走势分析的最重要的突破,使得走势的分析建立在 一个可以被客观描述的基础上,这是其他技术分析理论没有解决的问题。
但略有不同的是,计数法是按固定的数量向上升级,而缠论里的级别略有不同,因为 一个盘整或者趋势里的交易笔数和时间是不固定的,所以,从本质上说,走势的级别升级和时间无关。
扯得稍微远了点,再回到 K 线上,由于 K 线是一定时间内的交易聚合,但表现出来只 有最高、最低、开盘和收盘四个价格。所以,K 线并不能完整地表达客观真实的走势, 只是一定时间内所有交易的近似表达,相对于真实的交易数据,它有所失真。 虽然 K 线有所失真,但它却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使得交易数据被描述成了直观的画面,这样三个走势的重合就可以一眼看出来了,而不再像一笔笔交易数据那样是列表的形态,非常不直观。所以,大部分的技术分析,都以 K 线为分析对象,也是因为 K 线是最直观最方便的表现形态。
发布者:股市刺客,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5sca.cn/archives/730979
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或读者投稿,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请联系站长并出示版权证明以便删除。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