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讲到了笔的划分。
有了笔之后,所有的走势就都可以被分为向上笔和向下笔的首尾连接。向上笔之后必然跟着的是向下笔,同理向下笔之后必然紧跟的是向上笔,这个无须什么深奥的证明, 你只要画一画试试就知道了,如果能按照定义画出向上笔之后还是向上笔,可以来找我,我奖励你 100 万!
那么,画出笔之后,我们先试着以笔来代替 K 线作为构筑中枢的。

这样一看,毛刺少了许多,中枢的个数也大大降低了下来,不过还是有一些特殊的图 看起来别扭,比如:

图中 0-1 这一笔和 2-3 这一笔按定义都是一笔,但 2-3 的幅度和周期都要明显大许多。
还会经常出现一种情况:向下笔已经成立了,按照向下笔的模式在看,但突然一根 K 线破坏了向下笔,如下图:

这样,笔的稳定性还是不太高,而且笔的节奏还是显得快一些,一天之内也可能走出好几个走势或中枢,但没关系,神通广大的缠师又在笔的基础上设计了线段的概念。
线段的本意其实就是在笔的基础上,再加了一层,以便提高最小构件的稳定性,这样 一些短期内的突然波动就不足以改变这最小构件的结构。那么缠师是如何设计线段来消除笔的不稳定性呢?
很简单,当我们看股票的走势时,发现是上上下下的,一般上涨时,都会是一波比一 波高,下跌时,往往也是一波比一波低。

这图中,每一个折线,也就是所说的“波”,就可以用笔来代替,那么上涨,基本上就是一笔比一笔高,反之,下跌是一笔比一笔低。这里的上涨和下跌,就分别是一个 “线段”。
为了给线段做个数学上的定义,缠师很巧妙地借用了分型的概念,将反向的笔看做 K 线,当形成分型时就意味着原线段结束,新线段开始。比如一个上涨线段,方向是向上的,那么我们就找向下的笔,并称这向下的笔为该线段的特征序列。比如上图中, 先看这上涨线段:

我们将上涨线段中每一个下跌笔都看做一根 K 线,于是得到右侧红色的特征序列,按照顺序标上号码。如果是 K 线的分型,我们知道还要处理包含关系,比如这图中,3 被 4 包含,需要包含处理,但将特征序列看做 K 线,实际上并不等于 K 线,那么在 包含处理和形成分型的时候就有所不同,我们规定:
1. 特征序列的包含只能从左向右包含,不能从右向左。比如上图中,是 4 包含了 3, 这是右边包含左边,此时不需要包含处理,如果是 3 包含了 4,才需要进行包含处理。
2. 在构成分型时,中间的特征序列允许包含左侧的特征序列。如上图,4 作为中间的特征序列,包含了 3,那么 3,4,5 就可以构成顶分型,这是允许的,但不允许 4 包 含右侧的 5。如果 4 包含了 5,就需要进行包含处理,包含处理的方法和 K 线的包含处理方法是一样的,向上的时候取高低点的高点,向下的时候取高低点的低点。这个参考前面的文章即可,不再啰嗦。
这样呢,大多数的线段就可以被划分出来了,但还有一些特殊情况:
特殊情况一:强烈趋势中的短暂回抽,不应看做反向线段的成立,比如下图:

很显然,从 0 点开始的向上线段,特征序列分别是 1-2,3-4,5-6,7-8。其中 3-4,5-6,7-8 构成了顶分型,但 5-8 这个下跌线段力度很弱,后面又直接创出新高,这样 5-8 这个 下跌线段就更像是一个噪音,没能表达出这个上涨线段的强势,所以,要用一种规则来消除这种噪音。于是,缠师就给出了一个定义和解决办法:如果构成分型的三个特征序列元素,前两个之间有缺口存在,那么就认为此时原线段的力度较大,需要特殊处理。
特征序列有缺口,以上涨线段为例,代表着下跌的笔连上一个下跌笔的高点都没能碰 到,这就必然意味着两个下跌笔之间的那个上涨笔的力度很大,这样就用这种丝毫不模糊的方式表达了这个上涨线段此时出现了强势特征。
那么这种情况需要什么特殊的处理呢?我们下集分解。。。
发布者:股市刺客,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5sca.cn/archives/730977
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或读者投稿,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请联系站长并出示版权证明以便删除。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