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进入正题,上次我说要写一下《我的选股三板斧》,所谓三板斧指的就是:
(1)商业模式
(2)竞争格局
(3)赛道
咦?怎么没有业绩增速、ROE、毛利率等财务指标?
也没有PE、PB、PEG等估值指标?
老司机不会一上来就优先去看这些,你信我就是了。
今天这篇先讲第一斧。
我日常的时间,至少有一半是花在阅读各种公司的招股书、年报、券商研报上面的,从中我会发现各种各样有趣的生意和很多赚钱的思路。
粗糙地简化,就是商业模式。
为什么我首先看的是商业模式呢?
我们知道用来解释股价的完美公式就是:股价=EPS*PE
股价同时受到业绩和pe倍数变化的影响,但是PE倍数的变化一般是在一个固定的区间里波动的,由此可得,股价的长期上涨,主要还是取决于公司盈利的不断增长。
投资交易股票,绝不是一句:“这家公司业绩增速快,净利润很多。”就可以简单完事的。
具体而言,投资者还要考虑:
这家公司明年还能不能保持增长,赚更多的钱
这家公司明年的明年还能不能继续如此
是不是把时间拉得越长,对于投资它的人来说就越有利。
只有对一家企业的商业模式有了深刻的认知,你才能辨别它是不是好生意,进一步才能相对靠谱地去回答以上这些问题。
2
到底什么是商业模式呢?
我个人认为商业模式至少包含以下四个主要维度:
(1)产品定位:提供什么样的产品给什么样的人
(2)产业链上下游:从什么样的供应商那里采购什么样的产品/服务
(3)资产结构:资产主要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的
(4)盈利模式:通过什么样的形式来赚钱
简单概括起来就是:
商业模式是指,企业投入什么样的资源,产出了什么样的服务,然后提供给什么样的人,最终如何来实现盈利的概念。
理解商业模式的不同,是理解长线大牛股业绩、股价双双飞升的一个基本思路。
什么样的商业模式算是一个好的商业模式?
还是要从上面那四个维度出发拆开来看。
3
第一个是产品定位的维度。
站在投资角度,什么样的产品算是一个好的产品?
首先我想说,它得有一定的标准化。
你在上海陆家嘴喝到的星巴克拿铁和在北京金融街喝到的应该是一个味道。
可口可乐曾自以为是的修改了快乐肥宅水的配方,结果被消费者怼到抬不起头,不得不改回来。
放眼全球,有一类商业模式一直都是牛股层出不穷,深受投资者喜欢,那就是连锁商业。
国内有爱尔眼科、绝味食品、海底捞、益丰药房、苏宁电器、永辉超市、好未来等等
国外有沃尔玛,麦当劳,星巴克,玩具反斗城、优衣库等等
产品的高度标准化决定了是否容易快速复制,快速扩张。
只要一个品牌在某个区域打磨好了标准化的产品、经营流程,并且被证明拥有独特的竞争优势,单店模式跑通,很快就能将这个模型复制到全国去。
一家店盈利500万,现在有100家店,年盈利5个亿,未来计划开满500家店,盈利就是25亿。
什么?万一扩张到一半就遇到天花板了怎么办?
中国实在是太大了,1、2、3线城市加起来,每个城市平均开5家店就是500家,只要企业上市融资了宣布开始扩张,这个故事至少可以讲好几年。
我们现在再调转一下枪头,什么样的生意不容易快速复制?
高度不标准。
比如,传统的中菜馆,每道菜品放多少盐,多少酱油,用什么样的火候烹饪,全凭每个厨师的手感。
如果要把它开到全国各地,就需要掌握克隆人技术,不然就会“变味”。
而海底捞、星巴克、黄焖鸡米饭、喜茶这类连锁商业,随便一个路人甲培训一周都能上岗,完全不依赖厨师的手艺。
大型综合医院,看病靠的是“专家”,培养一个某一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
这样的专家本来极其稀少,可能一边扩张,一边还要面临竞争对手挖墙脚,不断流失的困境,他反而成为你扩张过程中最大的障碍。
眼科、口腔科这种专科医院,它主要依靠的是设备,一个医学院毕业的学生两三年时间基本上就可以独立上手,可以如脱缰野马般地去跑马圈地。
同样的道理,打着某某名师招牌的传统线下K12培训机构、律所、咨询公司、设计公司、游戏开发商、电影制片公司都不是什么投资中的好生意。
就连这次大基建预期下涨得最好的也是水泥、防水、挖掘机、重卡等标准化产品类公司,而中国建筑、中国铁建等非标工程类公司还是躺倒不动。
光做到标准化还远远不够,还要能产生品牌,你的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中与其他竞争对手有很大的差别,最好是客户心目中独一无二的。
有两种白酒,茅台和其他白酒
有两种咖啡,星巴克与其他咖啡
有两种火锅,海底捞与其他火锅
有两种电动汽车,特斯拉与其他电动汽车
有两种辣酱,老干妈和其他辣酱。
有两种手机,苹果手机和其他手机。
要做到这样独一无二的产品极难,但是能用品牌占领消费者心智的却有很多。
最怕的就是你的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没有什么差别,买谁都一样,大多是哪家打折买哪家。
最典型的就是航空公司、女装、电影院等生意。
最后一点,我把它叫做满足人性。
最好的生意,不仅能解决消费者功能性需求,一定是满足了人类某种本源性的欲望和体验:
现实生活中是个屌丝,但是可以在游戏、直播、短视频里面爽翻天。
海底捞满足的不仅仅是吃饭的需求,而是在消费的过程中得到平时体会不到的尊重和服务。
K12教育满足的也不仅仅是孩子教育的需求,而是抵御家长阶级掉落的恐惧
社交软件一开始满足的并不是人们发发短信的需求,而是约p的ao的需求。
开特斯拉的人,更多的不是把它当作了代步工具,而是因为“酷”。
4
第二个是资产结构维度。
这里的原则是,轻资产总体上要更优于重资产。
轻资产指的是企业把钱都花在了存货、广告、研发上面,相对地,重资产的企业通常将钱都转化为了土地、厂房、生产设备等资源。
重资产公司在经营中的规律通常是,先投钱,大几十亿,上百亿地砸下去,变成大量的产能,然后生产,卖出去,收回钱,刚收回钱,又要继续往里面投,就像一个黑洞一样,源源不断。
我有时候看到很多公司每年巨额的资本开支,几乎要内流满面。
轻资产公司不是这么玩的。
今年某化妆品公司计划要冲到10亿的收入,可能划2个亿的预算在广告商,聪明的人已经发现了,它花出去的钱,只不过是提前去预支了当年收入中的一部分。
尤其是像在淘宝这样的渠道做推广,今天在淘宝上投了10W的广告,当天就能转化回款比如30万,第二天就拿出10万多一点的钱再投,再转化为销售额,再继续…..
轻资产另外一个重要的含义是:不需要消耗资本来驱动增长。
这也是为什么,轻资产公司普遍ROE都较高,而重资产公司ROE都较低,且一直上不去的重要原因。
5
第三个是产业链上下游维度。
产业链也是一个食物链,更是一个个江湖。
虽然明面上是合作关系,但如果把它看成一个部落,每年一起同心协力产生的附加值就这么多,有人大碗吃肉,就有人喝汤,还有人啃骨头。
明摆着“你弱他就强”。
我从来没见过有哪个产业链上面所有的公司都非常赚钱,这种赚钱能力持续的时间都非常长的情况。
对于一家公司来说,最好的产业链上下游就是两边都分散。
你看苹果的上游是几百家供应商,下游是数亿个人,每次新机定价都能上个台阶,养活产业链里面的所有人。
在这一个维度上,有一个财务指标是可以很直观地体现,那就是现金流要好。
你如果在产业链当中真的厉害,妥妥的带头大哥,那只能是你拖欠其他农民工工资,而不是整天追着别人去要钱。
所有现金流不好的公司,你可以说它产品好、成长空间高、竞争优势强,但千万别说商业模式好,我怕我会笑出猪叫声。
6
第四个维度是盈利模式。
看一家企业的盈利模式,应该是以稳定持久为导向。
从企业业绩增长的角度,可以分为三种:
业绩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成长股。
业绩持续稳定低速增长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价值股。
业绩忽高忽低大起大落的,即我们常说的周期股。
从投资角度,大家都喜欢盈利稳定增长的,也就是前两种,美其名曰:
确定性。
巴菲特曾经说过:“一个公司如果你不想持有十年,你就不要持有它十分钟”。
我个人认为,它并不是说让大家买了股票必须拿10年。
更符合常识的理解应该是,一个公司未来十年大的趋势,能赚到多少钱,你如果看不清楚,那么你就根本不要去买它。
换句话来说就是业绩曲线波动巨大的公司,很难去估值,更谈不上什么价值投资。
业绩并不一定是指利润,亚马逊十几年都没有任何盈利,也可以非常有价值。
你想想中国有多少企业牛逼的时候多风光,PPP、游戏、影视、半导体以及各路“中字头神仙”,某个阶段持续膨胀式的发展,后来风一过,都被打成了猪头,最后直接原地爆炸。
从商业模式的角度,每年能持续收费的生意,比一次性收费的耐用品要好。
酱油、牛奶、纸巾、酒类、化妆品、淘宝以及腾讯旗下各种内容服务的会员,你这个月要消费,下个月也要消费,今年买了,明年还会买。自然要好过一次性收费的家电、家具、汽车等耐用品。
同理:
都是同一个集团的资产,剥离出来上市的物业公司普遍40-60倍估值,龙头地产开发商都是10倍以下,本质上部分原因就是它们生意模式不同所造成的。
房地产开发公司要不断买地、开发房子,然后把房子卖给不同的购房者,本质属于一次性买卖。
物业公司轻资产、稳定现金流,物业费年年都收,多服务一个物业项目就多出一份收入,不用担心原来的存量部分突然消失了。
说到底,大多数吃瓜群众无法理解的高估值背后都闪烁着一个金字,叫做:
稳。
未来几年,有一个行业我是极度看好的,那就是SaaS(软件即服务)行业,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云服务,云应用行业。
SaaS商业模式的特点是订阅,而不是项目制,这就意味着,每获得一个客户,就会产生长期稳定的现金流。
只要续费率足够稳定,即使某一年的新增用户数不理想,对于业绩的稳定也不会造成毁灭性打击,这就是SaaS公司值钱的原因。
发布者:股市刺客,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5sca.cn/archives/41169
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或读者投稿,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请联系站长并出示版权证明以便删除。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