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制运行三年
今年是科创板成立三周年,由于科创板是注册制的试验田,那么也就是说,今年是注册制实行三周年。继科创板后,创业板也实行了注册制,而现在国家层面在推动注册制的全面实施,也就是说,主板也将实行注册制。由于注册制的基础知识在网上已经很多,本文不再详细介绍。本文主要讨论推行注册制的底层逻辑,以及这三年下来的运行情况,对市场产生了什么影响。

注册制下企业IPO的条件
注册制是新事物,大家对注册制都有很多疑问,其中最典型的一个是:在注册制下,是不是所有企业都能上市?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无论科创板还是创业板,都有上市的要求,科创板的上市要求是:
一是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净利润不低于人民币5000万元,或者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
二是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5亿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2亿元,且最近三年研发投入合计占最近三年营业收入的比例不低于15%;
三是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20亿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3亿元,且最近三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累计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
四是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30亿元,且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3亿元;
五是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40亿元,主要业务或产品需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市场空间大,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并获得知名投资机构一定金额的投资。医药行业企业需取得至少一项一类新药二期临床试验批件,其他符合科创板定位的企业需具备明显的技术优势并满足相应条件。
五套标准只需要达到其中一套即可。和核准制不同的是,只要达到了就基本上可以上市,证监会不会再进行价值判断。许多人批评今年股市下跌,但是IPO融资额却比往年高,这就是不懂注册制。IPO已经市场化了(主板除外),有那么多企业IPO是因为有人买,如果没有人买,IPO是不会成功的。也就是说,今年的IPO融资额增加是市场运行的结果,和证监会是不相关的。

推行注册制的底层逻辑
本节讨论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要推行注册制?这个目的是检验这三年注册制运行是否成功的标准。如果推行的目的实现了,我们就说这三年实行注册制是成功的。如果这个目的没有实现,我们就说这三年是失败的。
当年推行注册制,许多专家学者的观点是为了科技强国。这个观点不能说错,因为降低IPO门槛,更多的科技企业可以上市融资,有利于科技企业的发展。我国股市一个比较尴尬的地方就是,核心资产不在国内,像腾讯、阿里巴巴、小米、美团等都在境外上市。推行注册制有利于解决这个问题。
在笔者看来,如果站在资本市场本身的角度,推行注册制的逻辑就是一句话: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读者不明白。我国股市什么都缺,就是不缺新股发行,那么为什么还要推行注册制呢?原因就是改变新股发行和上市公司退出的机制。把“审核”的权利从证监会交给市场,让市场决定谁上市,谁退市。那么主板是否应该推行注册制?笔者认为应该,但是不紧急,因为主板主要是大型传统企业。像工商银行这种公司,注册制还是核准制对他来说是一样的,因为都能上。注册制为什么先在科创板、创业板实行,理由就在这里。
注册制这三年的运行情况
总体来说,这三年科创板、创业板成功IPO的都是硬科技企业,这既符合国家政策,同时也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三年退市企业确实增多了,这除了经济下行之外,也和通畅的市场机制是分不开的。更重要的是,A股运行的逻辑发生了变化,有些人认为科创板、创业板的涨跌幅限制增加到20%会增加短期炒作,但是从实际运行的结果来看,这种担忧并没有发生。这是因为在注册制下,上市公司经营不理想就会长期低迷甚至退市,短期炒作的风险增大了。投资者只有深入研究企业基本面,找出长期向上的企业,才能在股市获利。因此我们的结论是,注册制从以往“相马”变成了“赛马”,是成功的新股发行机制,深刻改变了我国资本市场的面貌。全面推行注册制,是大势所趋。
发布者:股市刺客,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5sca.cn/archives/397770
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或读者投稿,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请联系站长并出示版权证明以便删除。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