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方便大家领略“裸K”的魅力,有意隐去了均线。而在实战中,缠绕在红红绿绿的K线周围,那几条颜色更丰富的婀娜曲线同样是重要的技术分析工具。
均线的全称是“移动平均线”(moving average),最早由美国人格兰维尔(Joseph E.Granville)于20世纪60年代发明。他在道氏理论“价格以趋势方式演变”的基础上,于《每日股票市场最大获利战略》一书中提出“均线买卖八大法则”,以200日均线为锚预测股价未来走势,影响力持续至今。
所谓“移动平均”,是指对某一周期内指数或股票收盘价格持续跟踪,计算平均数时剔除某一周期前的旧价格,不断更新最近的价格后算出平均价。然后在坐标图中将这些价格连成点,由此得出一条移动平均线。
以5日均线(简称MA5)为例,就是把最近5个交易日(T1—T5)的收盘价加总后除以5得出一个均价,到第6个交易日(T6)时将T1价格剔除,再加上T6的新价格除以5得出一个新均价,以此类推可不断迭新出后续交易日5日均价,彼此连线后便出现5日移动平均线。
除对最近5日均价连线外,还可以用同样的原理计算和绘制10日线、20日线、30日线乃至更长的时间周期均线。越长期均线走势越平缓,信号意义也更重要。越短期均线越灵敏,但因变化过快信号效果也容易不稳定,故只能作为短线操作参考。
在日线级别之外,更长还可以跟踪周均线、月均线、季均线甚至年均线,更微观的则有120、60、30、15、5甚至1分钟均线等。每一时间级别都有相应的MA5、MA10、MA20、MA30等等,其绘制原理和日均线相同。
但要注意长时间级别中的短期均线对应日线并不短——如周线的MA10涵盖的是50个交易日以上的价格变化;短时间级别的长期均线对应日线也不长——如5分钟的MA120,也不过跟踪5×120分钟即10个小时的变化,对应的天数也不过2.5个交易日而已。用不同时间级别均线跟踪短、中、长期趋势时要注意这一点,根据自己的交易偏好选择同一级别下的多条均线配合使用的同时,如能与不同级别均线套用(如根据日均线和周均线金叉共振买入)效果会更佳。
计算移动平均价格时除简单算术平均外,还有人认为对距离最近的不同交易日价格赋予相同权重并不合理,要通过“加权平均”的方法,即对越近交易日的收盘价赋予更重或更轻的权重占比后再加总平均:支持“前沿加重”方式计算的人认为越近的价格越影响交易者情绪、心理和策略;而支持“后沿加重”的人却认为前者过于主观,为追求客观性和稳定性,要求调高更远交易日的权重后再进行移动平均。
发布者:股市刺客,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5sca.cn/archives/199792
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或读者投稿,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请联系站长并出示版权证明以便删除。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