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之前一直说量化没格局,因为量化的没格局,导致了超短生态的很多规则收到了影响,也导致了之前的战法的失效。今天通过量化的另一种玩法,趋势网格交易,说一下量化的格局在哪。
先说传统的网格交易模型,模型选的股都是基本面靠谱的股,针对其波动高抛低吸,在波动中获得收益。用一个理论化的简单模型来演示,如下图所示,低了就买入,高了就卖出。

这是一个理论化的股价波动模型。获得收益的底层逻辑是一个股票的估计总会围绕自身的价值做波动。长周期的影响因素,比如因为利好因素刺激导致高估,也会因为利空因素压制导致低估。短周期的影响因素,比如题材概念或者市场情绪的影响,导致波动。总之无论长短周期,一个股票都会在某个振幅的空间里围绕一个平均估计不断波动。这个模式的优点是比一直持有这个票获得更高的收益,哪怕是这个票总趋势下跌,都可以通过不断的做波段差价来弥补下跌趋势造成的亏损。
这只是理论波动模型,实际股价走势比这个理论波动模型复杂很多。比如如下图

一个股票波动震荡一段时间后向上拉升了,这时候因为不断触发网格策略的高抛条件,会不断卖出,持仓很快就卖光了,但股价持续上涨拒绝回调,即便是回调也是小幅回调后继续上涨。这时候因为网格策略的机制需要等股价回调到符合策略买入的买点再买入,但因为股价持续上涨已经不可能再回到之前的买点了,导致模型一直没有买入的机会,这就是传说中的卖飞。也许连续上涨半年甚至一年后股价回调了,但如果真要等股价回调到网格模型的买入价,这非常长的时间等于错失了大好的机会。
同样,再如下图, 一个股票波动震荡一段时间后向下持续下跌,这时候因为触发网格交易的买入条件,会不断买入,越低越买,越买越低。

如果持续下跌一段时间后能反弹还好,如果持续下跌毫无反弹的迹象,而且持续时间动不动半年一年以上,后果就非常严重了,特别是A股,跌起来无底洞,最后直接退市的都有。这也是为什么这个模型选股需要选基本面靠谱的股。同时也因为黑天鹅等不确定因素的存在,网格交易的策略中也会有风控,这个风控在于股价单边下跌时候,什么时候停止加仓,什么时候止损。
以上说的是传统的网格交易模型,一般是基金机构用的比较多,交易频率基于K线以低频为主,也就是每个月几次交易。今天要说的非以上网格模型,而是基于上面提到的网格模型演变出来的趋势高频网格模型,也就是私募机构用的比较多的量化模型。这个模型的选股一般是走出趋势了的热点题材概念股,特点是走出了趋势和热点题材,也就是比如是符合主流的题材热点,不是主流不会参与,同时必须是趋势走出来了才参与,刚启动的时候只是关注,不会参与。这个模型的交易风格就是高频,基本每天都交易,甚至还可以经常T+0模式,也就是底仓+日内T。当然,T+0大家都懂的,配合的是底仓的仓位动态控制。
私募的资金规模虽然比散户大,但相比基金还是小,相对基金来说也是属于船小好掉头的灵活体系。而且私募追求的年化收益目标都高,所以交易模式都比较激进。这种激进最典型的就是打板,包括量化打板,之前有说过, 但随着量化盛行,量化资金规模的扩大,打板的资金容量已经无法容纳量化的需求了,每天涨停就这么几十只票,还都是中小流通盘为主,有的量化资金卷到连尾盘涨停的票都打板了,因为不打太多资金空闲了。
这导致量化资金开始寻找新的量化方向,这个方向就是趋势高频网格交易。之前说过,小资金追求收益性,大资金追求的是确定性,大佬们也是一样的,他们小资金起步的时候可以做到一年二三十倍,小资金的时候为了收益最大化,还会全仓一两只票。但当资金做大到一定规模,逐渐求稳了,特别到了几千万上亿的规模,一年50%就已经很不错了。这时候的交易风格除了求稳,减少回撤,流动性也是考虑的首要因素。
说白了,对于私募量化资金来说,考虑的三个核心因素就是确定性、流动性和收益率。同时符合这三个因素除了打板,就是趋势高频网格交易了。先说确定性,打板的确定性在于只要封住涨停,次日高概率都是有溢价的。而趋势股的确定性在于一旦上涨趋势形成,很难拐头下跌,即便有回调,回调后还会继续上冲。
最典型的趋势明星股就是茅台了,即便到了顶部,也会在顶部不断来回震荡,徘徊后再走出下跌的趋势。再说流动性,打板的流动性在于次日总会有人来接盘,因为有连板的惯性,而且这种连板高度越高,次日接盘的意愿就越强烈,打板的流动性就越好,大资金卖出非常丝滑,每次抛出的筹码都有人来接盘,买卖双方互道SB擦身而过。趋势股的流通性在于趋势,因为趋势形成,上涨的惯性很难一下子刹车,每个卖出的点都有人来接盘博取更高的顶,这个就是流动性。
当然,流通性的捆绑属性就是个股的流通盘,流通盘太小,每次买卖都容易产生滑点,滑点越大,损失的收益也越大,所以你们会看到工业富联这种庞然大物都能走出这么猛的上涨趋势,尽管不断有人喊估值泡沫,但在流动性面前,泡沫的韧度可以无限大,天空才是顶部。最后说收益率,做超短线的都明白,择股也好,择时也好,真正要提高收益率都的高频交易,也就是不断进出的高频交易,只要胜率和盈亏比有保证,即便每天只有0.5%的收益率,年化也超过300%了。而如果每天收益率提高到1%,那就是10倍以上的收益了。所以,综合这三个因素,除了打板,趋势高频网格交易成为了量化资金的必然选择。
下图是一个趋势高频网格交易在趋势牛股 $剑桥科技(sh603083)$ 上的操作记录案例,可以看出,剑桥一开始启动的阶段,量化资金是没兴趣的,因为趋势还没形成,等趋势形成了,量化资金就开始介入,不断地俄做T了,到了阶段性高位,就开始不断卖出了。

回到主题,也正因为趋势高频网格交易沉淀了大量的量化资金,不断的高频低吸波段性买卖,基本有资金逐步退场,但从资金总量看,是一个不断扩大资金池的过程。因为趋势高频网格交易的模型有很多种,不同机构不同量化资金的参数也不同,虽然大家的逻辑架构都一样,但模型的参数和细节是不同的。比如怎么确定趋势形成,有的模型是累计涨幅50%,收盘价80%在5日均线以上,累计换手率达到100%。有的模型是累计涨幅100%,收盘价90%在5日均线上,累计换手率150%。
你会发现,大量不同参数的趋势模型叠加下,就不断有新的资金进场,因为模型的参数千变万化,有的模型参数甚至是累计涨幅300%,累计换手率达到500%才进场买入,你会惊叹这是来抬轿的,但人家数据回测后可以买入值得买入就成立,你的担心是看不到数据回测的结果。这种玩的是高度确定性,代表着介入后的胜率高达95%以上,也许可能就是来吃鱼尾行情赚最后一个铜板的,但确定性的数据回测决定了模型的可靠性。正是千奇百怪的参数,导致了趋势牛股不断上涨的过程总有新资金进场,而在趋势没有走坏之前,旧资金一直在里面玩,这就造就了这些趋势股持续涨个不停的现象。
有人可能无法理解趋势股的确定性,可以换个场景看一下近20年来国内的房价走势,即便是现在,房住不炒都喊了多少年了,房价也是高位震荡,哪里有实质性的下跌。还有就是多看之前的新能源趋势股、医药趋势股、芯片趋势股,或者参考国外的趋势个股,包括日经指数和纳斯达克。任何一个东西,一旦形成了趋势,都很难改变方向,这是交易群体的惯性心理效应造就的必然结果,这就是确定性。多回顾历史,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趋势一旦形成,很难改变方向的原因了。
所以,当很多人不断的用AI史诗级的大题材来解释这些趋势牛股,有多少真正想过国内的AI落后国外多少个段位,又有多少真正想过落地后的市场会如何。这种环境下,这些所谓的AI概念,从chatgpt到服务器再到光模块,最后必然是一地鸡毛,但玩趋势交易的这个群体不关心这些,也没必要关心这些,因为只要触发趋势模型的卖出条件,就会无条件果断的卖出,而一旦趋势改变,所有趋势玩家全部会陆续退场,那时候就是持续的下跌,所有的支撑,30日均线、60日均线、120日均线,全部都会被击穿,用无反弹的可能,因为趋势改变了。只有那些伪价值投资才会执着的相信AI会改变世界,一直捂到最后,从赚钱变成亏钱,甚至深套。
最后,说一下这些趋势牛股的坑。一般形成趋势的票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有人坐庄的庄股,另一种是合力形成的题材热点股。这两者会有交集,比如庄股会利用题材概念的热点来引流和造势,混在趋势股中不断拉升上涨。但这两种有个特别明显的区别,就是庄股的流通盘一般都比较小,因为小票才好控盘。而趋势热点题材股的流通盘一定不能小,特别是量化资金介入的票,因为流动性也是量化资金考虑的首要因素,大资金这船要灵活掉头,池子必须够大,小票肯定吸引不了量化资金。所以这里还可以做个延伸性的推导,就是这几个月AI造就的这批趋势股也好,未来新的趋势牛股也好,当阶段性顶部来临或快来临的时候,大流通盘的票可以继续玩,小票最好及时止盈,因为庄股在题材末端的时候,是跌的最快最狠的。
最后的最后,回答标题和文章最前面提到的问题,没格局量化的格局在哪?就在趋势股的趋势上。网格交易的策略决定了,只要不触发趋势改变的卖出条件,就会一直在这个趋势上玩,这是整个趋势交易群体不约而同的默认规则,是一种共识。不用互相联系说好不砸盘,而是整体量化模型规则叠加后的结果决定了这样做。趋势股如果下跌,会触发这些量化模型的卖出条件,会有资金卖出,但只要趋势没改变,就会有资金回流,赌新的一波拉升,而一旦趋势改变,触发了整个群体中大部分模型的卖出条件,那就是整个群体的出逃,这趋势股就废了。
发布者:股市刺客,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5sca.cn/archives/19859
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或读者投稿,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请联系站长并出示版权证明以便删除。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