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天的A股市场,再度上演“主力急得跳脚,散户巍然不动”的戏码。开盘阶段主力果断砸盘,本想借助调整洗出浮筹,可成交量却萎缩至不足1.7万亿,创下阶段新低。这场景像极了一场拔河赛:主力卯足全力往回拽绳子,散户却死死攥住不松手——并非不愿动,而是真的坚信这轮牛市能行稳致远。但在我看来,这种“全民共识式的牛市信仰”,恰恰是最值得警惕的危险信号。
2 回溯市场节奏就能发现,行情的“气质”早已悄然改变。今年四月初,我几乎天天呼吁“牛市要来了,大胆加仓”,可身边人大多觉得我在“瞎喊”,就连关系最好的朋友都劝我“市场没量没情绪,别瞎激动”。结果呢?指数一路震荡上行,“牛”真的在怀疑声中来了。彼时的牛市,核心逻辑是“预期差驱动”:主力悄悄吸筹,散户犹豫观望,筹码交换顺畅,趋势走得既稳又有张力。
3 时间来到8月底,市场放出天量3.15万亿,我当时第一时间提醒大家“量能过度透支,短期必然调整”。果不其然,9月里个股跌得“稀里哗啦”,不少拿着AI、算力这类热点股的散户也亏了不少。但诡异的是,指数就是“跌不动”,而且下跌时还伴随缩量。我当时判断指数会回调,如今看短期是错了,可这背后藏着更关键的逻辑:主力在高位悄悄“跑路”了。数据清晰显示,从8月底至今,主力资金已陆续净流出数万亿,一边做空一边尝试洗盘,可散户就是不接茬。
4 这时候,不妨借鉴电视剧《繁花》里的操盘逻辑——主力做空,本质是为了在低位捡便宜货。但现在的问题是:主力砸盘,散户不卖;主力拉升,散户也不追高(昨天主力尝试拉升,量能没放出来就是明证)。相当于主力想玩“高抛低吸”,结果“高抛”成功了,“低吸”却吸不到筹码。这就像猎人设好陷阱等猎物,结果猎物绕着陷阱走,猎人手里的筹码抛出去了,想要的低价筹码却拿不回来,后续操作自然陷入被动。
5 散户为啥能这么“刚”?核心是“牛市共识”太深了。现在打开聊天群、刷财经论坛,大家讨论的都是“这轮是慢牛,能破6000点甚至万点”。这种全民乐观的情绪,在A股历史上每次出现,都不是什么好兆头。因为牛市的本质是“预期差驱动”,当所有人都笃定“这就是牛市”时,资金的推动力就会消失——主力手里没足够的筹码,拿什么继续拉?
6 更危险的信号在于主力的操作逻辑会生变。过去主力拉高股价,是因为手里捏着足够的底仓,拉起来能赚钱。可现在,底仓抛了不少,散户又不肯交筹码,那主力下一步会怎么做?很大概率会用更激烈的手段,比如制造连续大跌、主动释放利空消息,逼着散户恐慌割肉。要知道,A股历史上的大调整,往往不是缓跌,而是急跌引发的恐慌性抛售——只有让散户“绷不住”,主力才能拿到想要的低价筹码。
7 再从资金面和情绪面深扒。目前市场成交量从3.15万亿萎缩到1.7万亿,这说明什么?资金不跟了。主力在流出,散户在锁仓,新资金又因为“恐高”不敢进场,市场的流动性自然会出问题。没有流动性支撑的“牛市共识”,就像建在沙滩上的城堡,看着宏伟,潮水一冲就垮。
8 举个历史案例更能说明问题:2015年牛市顶点,市场也是全民喊“万点不是梦”,结果杠杆资金断裂,连续千股跌停。当然,现在和2015年不一样,没有那么疯狂的杠杆,但“全民共识见顶”的信号是高度相似的。再看2007年,大家都觉得指数能一直涨,结果中国石油上市后,牛市戛然而止。这些案例都在警示我们:当所有人都觉得“肯定是牛市”时,牛市往往就到了尽头。
9 现在散户的心态也很耐人寻味,经历过几年的震荡,大家变得“坚韧”了,甚至有点“死扛”。但股市里的“信仰”是最靠不住的,主力才是掌握主动权的一方。当主力发现“洗盘不管用,吸筹吸不到”,市场的博弈结构就会失衡,调整可能以更猛烈、更超预期的方式到来。
10 当然,我不是说现在马上就会大跌,市场的短期走势永远充满变数。但作为投资者,必须警惕“一致性预期”带来的风险——真正的机会,往往在分歧中产生;真正的风险,往往在共识中积累。而现在的市场,就是“共识太多,分歧太少”。
投资这条路,从来没有“确定的牛市”,只有“认知的博弈”。别因为一时的信仰,忽略了市场的信号;也别因为短期的波动,放弃了长期的判断。记住,在股市里“活得久”,比“赚得快”更重要。
(此文章不构成任何建议,只有交流讨论)股市如人生,有高潮就有低谷,保持理性、控制仓位,才能在市场的风浪中走得更远。文中数据来源于市场公开统计及个人分析,仅供参考。
发布者:股市刺客,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5sca.cn/archives/1805454
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或读者投稿,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请联系站长并出示版权证明以便删除。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