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大众投资理财方式之一的股票投资,已经得到广大投资者的认可,投资股票市场也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投资者都想在股市中挣大钱,但作为一种投资,有赚就必然有赔,而且赔钱的比例往往比较大。也许有的投资者认为,股市里赚钱无非是低买高卖,然后重复操作,就可以不断获利。这话似乎很有道理,也很正确。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很多时候往往买的不是低点却卖在了低点;该卖的时候没卖,该买的时候没买。
造成投资失误的原因就是投资者不知道如何把握买点和卖点。也就是说,投资者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要在什么时候买,在什么时候卖,更没有一个合理的止损和止盈计划,这在股市中是非常危险的。我们除了要关注账面上那些时刻变化的数字,更重要的是要关注随时到来的风险与机遇,也就是关注买点和卖点的提示信号,只有这样,才能在股市中做到游刃有余,张弛有度,实现稳定的获利。

第一种:“双针探底”K线组合
“双针探底”由两根K线组成,它的特征是在邻近的两根K线中,均带有较长的下影线,且两条下影线的最低价相同或接近,而它的两根长下影线就像两根探雷针,已基本探明股价的底部。“双针探底”两根带长下影线的K线可以是相邻的,也可以中间隔有几条其他的K线。
从图1-1和1-2中可以看到,股价前期经过大幅下跌后出现了一波小反弹,但反弹时间不长股价便再次回落,当股价第二次下跌时出现了两根带有长下影线的K线,便形成了“双针探底”这种技术形态。在“双针探底”技术形态出现之后,股价开始重新走入上升趋势,因此这种技术形态作为见底信号准确率还是非常高的。


“双针探底”的交易策略如下:
(1)“双针探底”形态必须出现在低位,如果所处的位置偏高,即前期的下跌幅度小于20%时,就应慎重操作。
(2)“双针探底”形态中的“两针”,可以是紧密相连的两条长下影线,也可以是中间隔有几条图线的“两针”走势,但相隔的天数不能过多,多于5条以上图线的“双会探底”形态就变成“双底”形态了。但二者操作基本一致。
(3)“双针探底”形态出现后,股价一般是立即反弹并走出一波气势不凡的上涨行情。但有的股票在“双会探底”形态出现后,仅向上“虚晃一枪”就跌了下来,而且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才正式展开上升攻势。碰到这一情况时应耐心等待,适时还可补仓。
第二种:并排阳线K线组合
并排阳线由于出现的位置不同,其技术含义也不相同。并排阳线分为看涨并排阳线和看跌并排阳线两种。看涨并排阳线出现在上升趋势中,而看跌并排阳线则出现在下降趋势中。
看涨并排阳线特征:第二根和第三根阳线与第一根阳线之间有一个向上跳空缺口,且这两根阳线的开盘价和收盘价几乎相同。这个跳空缺口对日后的股价走势有较强的支撑作用。但日后股价一旦跌破这个缺口,股价趋势就会转弱。
看涨并排阳线形成原因:在上涨行情中,第一天一根大阳线的出现使市场做多信心增强,第二天市场向上跳空高开,并且一路向上攀升,几乎在全盘的最高位收盘,但第三天市场却低开高走,开盘价与前一天的开盘价相近。这种低开表明,市场在上涨过程中一些投资者开始产生恐慌心理,他们希望获利了结,所以市场在清洗掉这部分获利盘后,拉升的压力减轻,主力开始拉升股价,而场外的一部分投资者也开始进场抢筹,最后推动市场回到第二天的收盘价附近。

看涨并排阳线的出现,表明股价仍会继续上扬。其缺口往往会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股价运行的一个支撑区域。从图2-1可以看到,在上涨趋势中出现了看涨并排阳线之后,虽然在上涨途中股价经过多次调整,但都受到缺口的支撑,所以之后的股价就继续向上运行。在实战中,当股价下跌至该缺口区域时就应该引起我们的特别注意,因为市场很有可能向相反的方向逆转。根据这个道理,投资者见此K线图形后应以做多为主,但日后股价滑落缺口之下应马上反手做空,止损离场。
看跌并排阳线的特征:股价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下跌后出现了一根跳空低开的阳线,止收盘时仍留下一个缺口,紧接着又出现一根与之并列的阳线,而且成交量也随着逐渐放大,这就是看跌并排阳线。
看跌并排阳线形成的原因:市场一直处在下降趋势中。第一天,一根大阴线的出现说明了市场趋势继续向下;第二天市场向下跳空低开,并且出现价格回升,但却没有回补当天形成的跳空缺口;第三天,市场仍然低开。这种情况表明市场加速下跌的势头得以缓解,于是短线的空方开始平掉做空的头寸,此时多方力量开始聚集,市场价格再一次开始回升,只是仍然不能回补前一天形成的向下跳空缺口。整个形态说明,此时做空的头寸没能全部平仓,仍然有一部分投资者看淡后市,同时反弹的力度和能量也不能坚定市场的做多决心,所以市场下跌在短期内仍然不会结束。

图2-2所示,当下跌趋势形成后,在下跌途中出现了看跌并排阳线。虽然两根阳线是主力做多的结果,但由于不能回补缺口,因此这种阳线只不过是空方力量的暂时休整。如果多方上攻力量不能持续,那么之前的下跌趋势并不会因为这两根阳线的出现而扭转,下跌趋势还会继续。
发布者:股市刺客,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5sca.cn/archives/17959
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或读者投稿,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请联系站长并出示版权证明以便删除。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