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说过:”投资只需要学好两门课:理解市场和学会估值。”这话听着简单,真要上手却发现,给股票估值比给古董定价还考验功力——你没法用尺子量,只能靠逻辑”估”,毕竟市场里最值钱的真理往往是”模糊的正确”,而非”精准的错误”。

股票估值的核心矛盾,在于它要给”未来的价值”贴现在当下的标签。就像给一棵小树苗定价,你不能只看现在多高,得猜它能长多粗、结多少果。市场上的估值方法林林总总,但本质上就两类:一类是拿别家当参照物的”相对估值”,另一类是直接算未来钱的”绝对估值”。
二、相对估值:给公司找个”参照物”
这类方法的逻辑很朴素:想知道A值多少钱,先看看类似的B、C、D卖什么价。
1、PE(市盈率):最常用的”体温计”
公式是股价÷每股收益,本质是”收回投资需要多少年”。但这指标有俩分身:静态PE用的是过去的利润(比如去年年报),像拿老照片看人;动态PE用的是预测利润,像看天气预报。日常咱们看的大多是动态PE,毕竟投资投的是未来。
但PE的坑不少:科技公司市盈率动辄几十上百倍,不是因为贵,是市场赌它未来利润会爆炸;而钢铁、煤炭这类周期股,PE低的时候可能反而是行业顶点(接下来利润要跌了)。用PE得先搞懂:这行业的利润是稳定的还是跳脱的?
2、PEG:给高增长公司”松绑”
光看PE会冤枉好公司。比如A公司PE 50倍,B公司PE 30倍,看似B便宜,但A明年利润能涨100%,B只能涨10%——这时候PEG(PE÷利润增长率)就派上用场了。A的PEG是0.5,B是3,显然A更划算。
一般说PEG<1算合理,但也不是铁律。新能源、人工智能这些赛道,市场愿意给更高的PEG,因为赌的是长期爆发。
3、PB(市净率):重资产公司的”体检表”
股价÷每股净资产,适合钢铁、银行、地产这类家里有矿(厂房、设备、土地)的公司。PB<1时,理论上”买公司比买它的资产还便宜”,但银行股常年PB低于1,为啥?市场怕它账本上的”净资产”里藏着坏账(比如收不回的贷款)。
反过来,互联网公司PB普遍不高,因为它们的值钱东西是用户、算法,这些在财报的”净资产”里体现不出来。
4、 市现率:看穿利润”美颜”的照妖镜
股价÷每股自由现金流。利润可以靠会计手法”化妆”(比如提前确认收入),但现金流很难造假。一家公司连续几年现金流为负,哪怕PE再低也要警惕——可能是赚了假钱。
重研发的药企、烧钱扩产的制造业,市现率比PE更靠谱,能看出公司真实的造血能力。
三、绝对估值:算清公司”一辈子能赚多少钱”
这类方法试图绕过市场情绪,直接计算公司的内在价值,最典型的是DCF(现金流折现模型)。
DCF:理论很美,实操很难
逻辑是:公司的价值=未来所有现金流的现值总和。比如预计这家公司未来10年每年能赚10亿,之后每年赚5亿,再用一个”折现率”(比如10%)把这些钱折算到现在,加起来就是它的合理估值。
但这模型太依赖预测:明年的现金流能算准吗?10年后的市场还存在吗?折现率差1%,结果可能差出一个小目标。巴菲特说”宁要模糊的正确”,DCF就是典型——算出来的数字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个过程搞懂:这家公司的现金流稳定吗?能持续多久?
三、 估值没有”万能公式”,得看行业”脾气”
- 传统制造业(汽车、机械):看PB+PE,先确保资产值多少钱,再看能赚多少
- 消费、医药(稳定增长):PE+PEG,重点看利润增速能否匹配估值
- 互联网、科技:市销率(PS)+用户增长,早期不赚钱没关系,先看收入和用户扩张速度
- 周期股(煤炭、化工):看市净率+库存周期,低谷时布局,高峰时撤退
- 金融地产:PB+股息率,赚的是稳健钱,别指望爆发
最后想说:估值不是计算器上的数字游戏,而是对商业本质的理解。就像给一幅画定价,新手看尺寸和颜料,高手看画家的笔触和时代背景。与其纠结”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不如先想明白:这家公司靠什么赚钱?能赚多久?有没有不可替代性?
下次再有人说”这股票PE 20倍,肯定便宜”,你可以反问一句:”那它的利润能像茅台一样稳吗?”——这才是估值的精髓。
发布者:股市刺客,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5sca.cn/archives/1630696
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或读者投稿,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请联系站长并出示版权证明以便删除。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