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4000 点是牛市起点” 的传言,需结合市场基本面、估值逻辑、资金动态和历史规律综合判断,既不能盲目轻信,也需理性拆解其背后的支撑与风险:
- 宏观经济的复苏动能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 “弱复苏 + 政策加力” 阶段,2024 年二季度 GDP 同比增长 5.2%,工业增加值、消费数据环比改善,企业盈利(A 股非金融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速)从一季度的 – 3.2% 回升至二季度的 2.1%,基本面底部逐步确认。若后续地产政策(如存量房贷利率调整)、消费刺激(如个税优惠延续)进一步落地,可能推动盈利预期修复,为市场提供基本面支撑 —— 这正是 “牛市起点论” 的核心依据之一。 - 估值水平的安全边际
截至 2025 年 7 月初,上证指数在 3800 点附近波动,对应整体市盈率约 12.8 倍,处于 2010 年以来的 35% 分位(即比历史上 65% 的时间更便宜);沪深 300 市盈率 10.2 倍,处于历史 28% 分位,创业板指市盈率 38 倍,处于历史 15% 分位。低估值意味着向下空间有限,若资金面改善,估值修复可能成为重要推力。 - 政策面的持续托底
近期政策释放明确积极信号:央行连续 3 个月降准释放流动性,证监会推出 “减持新规”(限制破发、破净公司股东减持)、优化 IPO 节奏(6 月 IPO 募资额环比下降 40%),同时引导险资、社保等长期资金加大入市力度(截至 6 月,险资股票及基金持仓占比提升至 13.5%)。政策组合拳旨在稳定市场预期,为资金入场创造条件。
二、传言的现实制约:为何 “4000 点起点” 未必成立?
- 经济复苏的结构性瓶颈
尽管经济整体回升,但复苏动能仍显脆弱:地产销售面积同比仍下降 8.3%,青年失业率(16-24 岁)虽暂未公布,但服务业恢复滞后于工业,居民消费信心指数(62.3)仍低于疫情前水平(2019 年平均 71.2)。企业盈利改善集中在新能源、高端制造等少数行业,多数传统行业仍面临需求不足压力,难以支撑全面牛市。 - 资金面的 “宽货币、紧信用” 矛盾
虽然央行释放了流动性,但企业和居民部门风险偏好偏低:6 月 M2 同比增长 9.1%,但人民币贷款增速仅 7.6%,企业债券净融资同比下降 18%,反映资金在金融体系内 “空转”,未有效流入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北向资金 6 月净流出 230 亿元,显示外资对 A 股配置仍偏谨慎。 - 历史规律的警示:牛市起点往往伴随 “戴维斯双击”
复盘 A 股历史牛市(2005-2007 年、2014-2015 年、2019-2021 年),起点均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企业盈利增速触底回升(如 2019 年全部 A 股净利润增速从 – 4.3% 升至 2.1%),二是估值从历史极低位置启动(如 2014 年上证指数市盈率仅 9.6 倍)。当前盈利增速虽有改善,但尚未形成明确向上趋势,且估值未达历史极端低位(2014 年 9.6 倍 vs 当前 12.8 倍),缺乏 “盈利 + 估值” 双击的基础。
三、理性视角:与其纠结 “起点”,不如关注 “结构”
- 市场大概率处于 “底部区域”,但未必是 “牛市起点”
综合来看,当前市场具备低估值、政策托底、经济弱复苏等特征,更可能是 “震荡筑底” 阶段,而非单边牛市的起点。历史上,底部区域往往持续 6-12 个月(如 2018 年 10 月 – 2019 年 1 月,2022 年 10 月 – 2023 年 4 月),期间指数上下波动 10%-15%,结构性机会(如 2018 年底的 5G、2022 年底的新能源)多于全面机会。 - 投资者需警惕 “口号式炒作” 的风险
“4000 点是牛市起点” 这类表述更像是情绪驱动的口号,而非严谨分析。2015 年曾有 “4000 点是牛市新起点” 的说法,最终因杠杆过度、估值泡沫破裂导致暴跌。当前市场杠杆率(两融余额占市值比 2.3%)低于 2015 年(4.2%),但盲目跟风仍可能面临回调风险。 - 配置逻辑:聚焦 “政策受益 + 盈利确定” 板块
在震荡市中,可重点关注两类方向:一是政策直接支持的领域(如城中村改造、消费补贴受益的家电 / 汽车、科技创新中的半导体设备);二是盈利确定性强的板块(如高股息率的公用事业、现金流稳定的医疗服务),这类资产在市场波动中抗跌性更强。
结语
“4000 点是否为牛市起点” 的争论,本质是对市场趋势的不同预判,但股市短期走势受资金情绪、突发事件等影响极大,难以精准预测。对于投资者而言,更重要的是跳出 “点位崇拜”,关注企业盈利是否持续改善、估值是否匹配价值、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是否与投资策略匹配。记住:牛市的形成是经济、政策、资金等多重因素共振的结果,而非某一个点位的 “宣言” 所能决定
发布者:股市刺客,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5sca.cn/archives/1532241
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或读者投稿,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请联系站长并出示版权证明以便删除。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