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美国高薪挽留用1年攻破高温合金封锁师昌绪我无怨无悔

拒绝美国高薪挽留用1年攻破高温合金封锁师昌绪我无怨无悔

在很多国人印象中,国内的科技公司总扮演着拾人牙慧的角色。缺乏基础创新,先进的技术要进口,或者等待别人开源,然后批量市场化复制。比如被很多网友诟病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因为2014年,特斯拉公开了所有专利,因此掀起了国内“PPT造车”热潮。再比如2018年美国机器人公司——波士顿公开了旗下机器狗的源代码,2年后国内的“万元机器狗狗”已经挂到了各大电商销售平台。

拒绝美国高薪挽留用1年攻破高温合金封锁师昌绪我无怨无悔

由于长期不愿意做基础创新,导致坊间关于中外科技对比时,流传着这样一番言论:凡是中国有,而外国没有的,一定是无关紧要的技术;凡是外国有,而国内没有的,一定是高端莫测的先进技术。简单的两句话,否定了几十年来很多国内科学家的努力,更是将我国的众多科技突破,锁在了“滞后、跟随、模仿”的层面上。

其实,早在1964年,一位中国科学家带领中国航天发动力科研团队,从一张“草图”开始研发,从0到1地攻克了当时只有美国掌握的“空心涡轮叶片”技术,实现了中国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从锻造到铸造,从实心到空心,两个技术难题的突破。这位科学家便是2010年国家科技最高奖得主、“中国高温合金之父”——师昌绪。

拒绝美国高薪挽留用1年攻破高温合金封锁师昌绪我无怨无悔

在可能的范畴内做到最好,这样的人被称为“人才”;化不可能为可能,这样的人被称为“天才”。毫无疑问,师昌绪属于后者。

1964年,师昌绪接到了一项特殊的任务。时任国家航空材料研究所总工程师的荣科亲自登门,委托师昌绪以科研领头人的身份,开展航天材料空心涡轮叶片的研制工作。

按照常规的电影情节,历史性的伟大任命之后,紧接着就是慷慨激昂的表决心环节。但生活不是电影,在浪漫之前,总要直面现实。面对荣科郑重其事的委托,师昌绪满脸愕然:“什么是空心叶片?我没听说过!”是师昌绪孤陋寡闻吗?并不是。

拒绝美国高薪挽留用1年攻破高温合金封锁师昌绪我无怨无悔

在当时,能够铸造空心涡轮叶片的国家,只有美国。众所周知,速来美国对高科技产品的出口管制极严,对空心涡轮叶片这项技术,别说中国科学家,就是美国的欧洲盟友们,也知之甚少。一没有技术流程纲要,二没有相关制造经验,研制空心涡轮叶片可以说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不过,一听说这个技术只有美国有,师昌绪顿时来了精神。“美国能做的,我们也能!”上世纪50年代,曾经留美的师昌绪正是抱着这样的信念,不惜千辛万苦回到中国。

二、从“傻子”到栋梁的传奇人生

1920年,师昌绪出生于河北保定的徐水县。据师昌绪自己说,在兄弟12人里边,自己当时是最没出息的一个。既邋遢,又没脾气。为此,母亲还特意给师昌绪起了“傻子”的外号。

师昌绪17岁那年,日寇横扫河北。望着满天空袭的日本飞机,师昌绪冒出一个想法,要是自己的国家也能造飞机,该多好!从那一刻开始,没脾气的师昌绪渐渐变得倔强起来。抱着“要造飞机先炼好钢”的信念,师昌绪先是在西北工学院矿冶系就读,后又前往美国深造。到1949年,师昌绪已经拥有了密苏里大学矿冶硕士学位。

拒绝美国高薪挽留用1年攻破高温合金封锁师昌绪我无怨无悔

按照早已定好的计划,师昌绪原打算于1949年末动身回国。但由于外交方面的原因,直到1955年,他才如愿返回故土。在滞留美国期间,师昌绪又先后在欧特丹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深造,并在1952年获得了美国圣母大学冶金博士学位。临回国前,他的恩师、麻省理工学院著名金属学家M.科恩教授约谈了师昌绪。

科恩问师昌绪:“你执着回国,是嫌在美国的待遇低吗?”

师昌绪回答:“这里的工作条件胜过中国百倍,但我是中国人,在中国,我这样的人很少,很需要。”

回国后,师昌绪尽展所能,在外有技术封锁,内缺镍、铬资源的情况下,创造性地开拓出一条以铁基高温合金,取代镍基高温合金的科研突破路线,一举解决了航空发动力涡轮盘无材可用的问题,加速了中国航天和原子能工业的发展。

拒绝美国高薪挽留用1年攻破高温合金封锁师昌绪我无怨无悔

三、一张草图,一年奋斗,师昌绪团队创造奇迹

1964年,我国自主设计战机的方案进入最终决策阶段。按照当时的设计思路,要提升战斗机的推动力,就必须提高涡轮叶片的耐高温、耐高压、抗腐蚀等能力。具体而言,新飞机的设计要求推动力要比前代提升20%以上,这就意味着涡轮叶片的高温耐受能力,要上提100℃。可问题在于,实心涡轮叶片的耐高温能力已经开发到了极限。时任总工程师的荣科想了一个“妙计”:用空心涡轮叶片!

由实心到空心,不仅耐高温问题可以解决,还能直接提升发动机运转效率,实现性能的跃升,这个思路是对的。但空心涡轮叶片,买得到么?当年只有美国掌握空心涡轮叶片技术,连前苏联都做不到,工业体系草创仅10来年的中国想做出来,无异于天方夜谭。关键时刻,荣科首先想到的,就是拿到美国冶金专业博士、擅长“从无到有”的师昌绪。

拒绝美国高薪挽留用1年攻破高温合金封锁师昌绪我无怨无悔

在表达了“没听说过”的坦率想法后,师昌绪毅然肩负起了这一国家级科研难题的攻坚使命。出于好奇,师昌绪问荣科:“咱们开展空心涡轮研究,真的没有一丁点研究材料可看吗?”

面对师昌绪的疑问,荣科不禁苦笑:“材料倒是有一张。”但师昌绪拿来一看,原来是空心涡轮叶片的外观图片,而且还是手绘的。也就是靠着这样一张手绘的“草图”,师昌绪开始了空心涡轮叶片的研制工作,也拉开了中国高端航空发动机的自研序幕。

有了师昌绪的带队,国内高温合金领域的众多科研人员,纷纷加入了空心涡轮叶片的研发队伍中。在一年多的钻研过程中,师昌绪一如既往地发挥着胆大心细的攻坚精神和另辟蹊径的科研天赋。

拒绝美国高薪挽留用1年攻破高温合金封锁师昌绪我无怨无悔

铸造方案上,师昌绪选择了性能最优越、研究难度也最高的9孔铸造。芯材选择方面,师昌绪精准圈定了石英管攻坚方向,在经历了试车失败、真空精密铸造改良等一系列挫折后,1966年12月,空心涡轮叶片装机试车大获成功。美国人绝想不到,曾被自己视若珍宝的顶级铸造技术,师昌绪和他的团队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攻克了。

四、结语

师昌绪曾感慨:靠山寨不能强国。他们这一代人,从被列强欺凌的时代长大,突破万难从美国留学回国后,一干就是几十年,无怨无悔。

其实,像师昌绪一样的科学家在中国有很多。几十年来他们默默付出,不断在众多被国外垄断的技术领域攻坚克难。不过,大多数人只能看到了自己熟悉的商业应用领域的技术变革,却很少能关注到国家战略级基础研究的突破。

拒绝美国高薪挽留用1年攻破高温合金封锁师昌绪我无怨无悔

实际上,自主研发的科学理念早已在华夏大地扎了根,中国的科研英才也在一代代崛起。没有师昌绪,或许也会有李昌绪、王昌绪。但一个天才级的科学家什么时候会降临?的确没有人能够说清楚。

但在1955年,师昌绪来了,想来这就是国家之幸,民族之幸。

发布者:股市刺客,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5sca.cn/archives/1428
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或读者投稿,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请联系站长并出示版权证明以便删除。敬请谅解!

(0)
股市刺客的头像股市刺客
上一篇 2024 年 5 月 30 日
下一篇 2024 年 5 月 30 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