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随着诺基亚、爱立信相继退出俄罗斯市场,全球顶级的5G通信设备制造商留在俄罗斯的,就仅剩华为一家了。不过说起来,如今这一幕,与25年前华为初入俄罗斯时,惊人的相似。
不一样的是,在当时,俄罗斯的电信系统还看不上来自中国的华为,而时至今日,华为是他们唯一的依靠了。
上世纪90年代初,任正非在布局华为国际化战略时意识到,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被诸如朗讯、北电、爱立信等公司占领,想要在国际市场取得一席之地,就要采取在国内的“农村包围城市”策略,从贫困和自然环境恶劣的国家入手,“地大物博”的俄罗斯成了华为的重点之选。而俄罗斯也的确让很多中国人看到了发财的机会。
据说当时很多来自中国的“倒爷”,一星期能在俄罗斯挣一辆奔驰车。而号称中国“第一倒爷”的牟其中更是用罐头换来了飞机、卫星。这些“好消息”刺激着华为人的耳膜,但同时也成为华为人打开俄罗斯市场的阻碍。因为当真正布局俄罗斯市场时,华为人才发现,自己在俄罗斯人眼中,满是不信任。
其一、因为爱立信、西门子等跨国巨头的跑马圈地已经基本结束,当地市场只对国际知名品牌有接受度,而华为在俄罗斯人眼里就是“野路子”。
其二,此前随着“倒爷”们进入俄罗斯,大量标有 “中国制造”的假冒伪劣产品也跟着涌入俄罗斯市场。在当时很多俄罗斯消费者心目中,中国商品与假冒伪劣商品挂上了等号。甚至一些当地的商店为了取信于消费者,竟挂出了“本店不经营中国商品”的招牌 。
从1996年到2000年,整整4年间,华为在俄罗斯几乎颗粒无收。
二、华为在俄的土狼式突围,艰难撕开海外市场
1997年,俄罗斯遭遇亚洲金融风暴,卢布大幅贬值,诸多电信巨头公司纷纷从俄罗斯撤资,俄罗斯对电信产业的投资也几乎停滞。如今我们看到诺基亚、爱立信撤出俄罗斯市场,与1997年的俄罗斯当时的状况如出一辙。
别人恐惧我贪婪,当时的任正非认为:国际巨头从俄撤资,那么这正是华为“搭台唱戏”的绝好机会。因此,同是在1997年,华为在“亚欧分界线”的乌拉尔山西麓的乌法市,与当地企业成立了华为在俄罗斯的第一家合资公司——贝托华为。随后,华为以贝托华为为平台,开始开拓俄罗斯市场。不过,俄罗斯的市场和它的天气一样,冰冷至极。
时间来到了1999年,华为依然一无所获。在日内瓦世界电信大会上,任正非对当时开拓俄罗斯市场负责人李杰说,“如果有一天俄罗斯市场复苏了,而华为却被挡在了门外,你就从这楼上跳下去吧。”
听到这话,李杰心里一慌,随后便马不停蹄地组建当地营销队伍,培训后送往俄罗斯各个地区,并在当地市场实施“土狼战术”,从价格进攻及客户关系入手:面对金融风暴后俄罗斯金融市场混乱的状况,华为在与俄罗斯客商签订合同时,采用美元报价的方式,在分期付款当日,按照国际市场美元与卢布的折算方式,以卢布的价格付款,有效规避了当时混乱无序的金融市场所带来的销售风险。
在售卖价格上,华为在俄罗斯产品的售价比国际厂商略低却高于中国厂商,微弱的性价比是华为进入俄罗斯的优势。
从客户至上的角度来看,华为采用分期付款的财务安排,全方位满足了客户特定服务需求,同时转让最新的技术,如软件源代码。但更重要的因素是凭借着周到诚信的售后服务,华为赢得了俄罗斯客商的“芳心”。
在华为将近四年的坚持之下,终于和当地客户建立了信任。华为拿到了在俄罗斯市场的第一笔订单,虽然只有“可怜”的38美元。
可是谁又知道在这38美元的背后,华为付出的努力远远不止这些。
三、攻城先攻心,从“改变形象”到“卖产品”
攻城先攻心,为了改变俄罗斯对于“中国制造”的刻板印象,华为在海外拓展先后经历了“改变形象”、“卖公司”,最后才是“卖产品”。为什么这么说呢?
1、“改变形象”
当时华为大力邀请俄罗斯客户来考察中国、考察华为,而华为流行的一条“新丝绸之路”,便是从北京入境,之后到上海、再到深圳。这条路线不仅使俄罗斯客户更全面地重新认识了中国,更在华为的深圳总部,见识到了这家科技巨头的研发实力。
2、“卖公司”,
华为印刷了很多精致的画册,取名《华为在中国》。将中国的大好河川、地标建筑拍成照片。据说因为华为的带动,当时在俄罗斯甚至掀起了一阵中国文化的小高潮,很多俄罗斯客户也开始喜欢喝绿茶了。
3、“卖产品”
凭借着华为人的执着,俄罗斯客户们的心终于融化了。
随后几年,华为不仅获得乌拉尔和莫斯科当地两大电信项目,又和俄罗斯国家电信部门签署了上千万美元的GSM 设备供应合同,还取得了从圣彼德堡到莫斯科国家光传输干线的超长距离320G的订单。
此时,华为在俄罗斯的销售额一举超过3亿美元,位居俄罗斯市场国际大型设备供应商的前列。任正非在俄罗斯的布局初显成效,土狼战术也使华为在俄罗斯市场逐步站稳脚跟。而拿下俄罗斯之后,华为在西欧也一下子声名鹊起,李杰兴奋地打开了俄罗斯人常喝的伏特加。
四、结语
如今,华为的业务版图已经覆盖全球170多个国家,服务人数超过30亿人。
一个优秀的公司之所以优秀,不是因为没有遇到困难或挑战,而是它们有化解这些困难和挑战的能力。
任正非说过:“我们趁着冬天养精蓄锐,待到春天残雪消融,溪流淙淙。”
发布者:股市刺客,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5sca.cn/archives/1389
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或读者投稿,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请联系站长并出示版权证明以便删除。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