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国内,自称“中国巴菲特”的人很多,但真正能践行巴菲特投资理念的却很少。张磊算是一个。
从耶鲁导师资助的2000万美元起步,到坐拥600亿美元资产,张磊只用了16年时间。不过,即使是巴菲特本人,纵观超过半个世纪的投资生涯中,也有很多失败的案例。张磊也不例外。
比如在马云的“外滩讲话”后不久,张磊就火速清仓高瓴旗下的阿里股份;2021年拼多多遭遇风评危机,张磊也是毫不犹豫地大幅减持。甚至因最近一年资产缩水过多,也开启了裁员模式。但令人意外的是,面对董明珠的格力,即便格力的股价已经拦腰斩断,甚至跌破了高瓴的成本价,但张磊依然没有减持格力一股。
为何张磊会对董明珠格外宽容?
其实对张磊而言,有资格大比例持股格力,本身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了。因为在高瓴资本出手之前,董明珠已经拒绝过一家世界500强公司了。

2004年,珠海国资委决定将格力打包卖给美国开利集团。开利集团是全球顶级的制冷公司,其创始人威利斯·开利是现代空调系统的创始人,被誉为“空调之父”。那作为同行的开利集团,给格力开出多少钱?9亿美元。
要是到20年前的9亿美元,实际价值不比张磊多年后投出的400亿少!除此之外,开利还专门向董明珠开出8000万元的天价年薪,只希望她能对此次收购过程保持中立态度,但这都被董明珠拒绝了。
为阻止格力“外嫁”,董明珠不惜与格力高管层、大股东乃至珠海地方领导同时开战。为了断绝外企收买自己的心思,董明珠公开表示,哪怕开8亿年薪,也不同意格力股份转让!
为了说服领导和格力管理层,董明珠在股东大会立下“军令状”:“给我十年时间,格力也能成为世界五百强!”最终,这样一件在当年举国关注的跨国收购案,被董明珠以一己之力强行终止了。董女士的“倔强”,可见一斑。
其实,张磊在2019年的重仓入股,和早年间开利收购案有诸多相似之处。首先,“卖股份”的格力企业代表,还是大股东珠海国资委。其次,转让股份的原因也很相似,格力发展遭遇瓶颈。

一方面,长期专注线下运营的格力没能赶上“直播电商”的时代快车,销售渠道拓展受阻;另一方面,老对手美的集团的多元产业优势凸显,不但实现了各点开花,而且还将格力从“空调一哥”的宝座上,拉了下来。
当然,无论是投资,还是打着“投资”旗号去掌控格力,最后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必须面对董明珠这道关卡。
那为什么开利失败了,张磊却成功了?
二、张磊为何能“打动”董明珠?
综合来看,张磊对格力的投资,原本也应该以失败告终。
一方面,在入股格力之前,张磊和董明珠并无私人交情,双方既非同乡,也非同学,年龄上更有着18岁的巨大差距。
此外,张磊在投资企业方面,也并不是“一投了之,坐等收益”的财务投资风格。在企业的实际运营,发展战略上,张磊都想干涉。

比如2008年,蓝月亮集团受销售业绩持续低迷影响,打算停止旗下主打的洗衣液产品,回到洗衣粉、肥皂产销的传统赛道上来。结果张磊以“蓝月亮大股东”的身份横空阻拦,以撤资为要挟,逼着蓝月亮“ALL IN”洗衣液领域,最终造就了洗衣液国民品牌的诞生。
尽管结局很美好,但这种管理、财务一把抓的投资风格,可是“铁娘子”董明珠最无法容忍的。董明珠之所以拒绝开利投资,原因就在于开利能够借此实现对格力的全面掌控。那张磊又是怎么打动董明珠的呢?张磊做了两个改变。
第一、主动拜访董明珠
以往的投资案例中,无论是腾讯阿里,还是滴滴美团,总是张磊坐镇高瓴总部,对方代表赶来洽谈合作。而一度因自建物流而深陷资金链危机的刘强东,为了拯救京东,更是亲自跑到张磊家中求援。此次张磊一反常态,曾放低身段“密会”董明珠,本身就是莫大的诚意。

第二、投资策略的转变
当着董明珠的面,张磊曾亲口许诺,此次投资格力,将只停留在财务投资层面,格力的发展方向,内部运营,张磊一概不予过问。
同时,张磊还向董明珠保证,高瓴资本的入驻,将是长期的,绝不会因短期盈亏而变更持股状态。
正是这两次关键的风格转变,促成了高瓴与格力的联合。
了解了张磊入股格力成功的全过程,我们再来看文章开头的问题,为何张磊会对董明珠、对格力,却格外宽容?答案也就很明朗了。
三、结语
尽管格力最近两年遭遇了一定的发展困境,但这种困境,恰恰是因为董明珠努力带领格力拓展产业阵地的结果。格力近两年的利润收窄,既有市场遇冷的短期因素,也与格力在新能源、芯片产业的巨额投入密切关联。

产业困境下,董明珠的格力在奋力寻找出路,这份发展活力,是张磊最欣赏、最推崇的企业精神。正如前段时间面对各大互联网公司都在批量“优化组织结构”的时候,董明珠却表态与员工共患难,“宁愿降工资,也不会裁员。”
显然,只要格力继续保持这份核心底色,那么张磊的高瓴将一直陪伴它走下去。
发布者:股市刺客,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5sca.cn/archives/1388
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或读者投稿,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请联系站长并出示版权证明以便删除。敬请谅解!